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四节 牛出血性败血病
    来源:辈宠网

牛出血性败血症又名牛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该病的特征是高热、肺炎、急性胃肠炎和内脏广泛出血,慢性者则表现为皮下、关节以及各脏器的局灶性化脓性炎症。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各地均有本病发生,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OIE将其列入B类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二类疫病。

【病原学】 多杀性巴氏杆菌 (Pasteurella multocida) 属于巴氏杆菌属 (Pasteurella),为两端钝圆、中央微凸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为0.25~0.4μm×0.5~2.5μm,多单个存在,有时成双排列。无鞭毛,不形成芽孢,新分离的强毒菌株具有荚膜。病料涂片用瑞氏、姬姆萨或美蓝染色呈明显的两极着色,但培养后细菌两极着色现象不明显。

本菌为需氧及兼性厌氧菌,在加有血清或血液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37℃培养18~24 h,菌落为灰白色、光滑、湿润、隆起、边缘整齐的中等大小菌落,并有荧光性,但不溶血。在麦康凯和含有胆盐的培养基上不生长。在肉汤中培养时,初期呈均匀混浊,24 h后上清液清亮,管底有灰白色絮状沉淀,轻摇时呈絮状上升,表面形成附壁菌环。

根据细菌的荚膜抗原将多杀性巴氏杆菌分为6个型,用大写英文字母A、B、C、D、E、F表示; 根据菌体抗原将多杀性巴氏杆菌分为16个型,以阿拉伯数字表示,两者结合起来形成更多的血清型。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和宿主特异性有一定的差异。引起本病的血清型以6:B(东南亚) 和6:E (南非) 多见。病菌可存在于患病动物的各组织器官、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 濒死时,血液中仅有少量细菌,死亡后经几个小时在机体防御能力完全消失后才迅速大量繁殖,使各脏器、体液及渗出液中菌量增多,便于分离培养和直接涂片镜检。

本菌的抵抗力很低,在干燥空气中2~3天死亡,在血液、排泄物和分泌物中能生存6~10天,直射阳光下数分钟死亡; 一般消毒药在数分钟内均可将其杀死。近年来发现巴氏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也在逐渐增强。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本菌对多种动物均有致病性,动物中以牛、羊、猪发病较多,且多见于犊牛; 禽类以鸡、火鸡和鸭最易感。

2.传染源 病畜和带菌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病原体通过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体外,污染外界环境、饲料与饮水而散布传染。

3.传播途径 主要经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也可经皮肤、损伤的黏膜和吸血昆虫叮咬感染; 健康带菌者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发生内源性传染。多杀性巴氏杆菌通过外源性传染和内源性传染侵入动物机体后,很快通过淋巴进入血液形成菌血症,并可在24 h内发展为败血症而死亡。

4.流行形式及因素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剧变、闷热、潮湿、多雨时期发生较多。一般为散发,有时可呈地方流行性。一些诱发因素如营养不良、寄生虫感染、长途运输、饲养管理条件不良等可促进本病发生。

【临诊症状】 潜伏期2~5天,病死率可达80%以上,痊愈牛可产生坚强的免疫力。根据临诊症状和病程可分为四型。

急性败血型: 在热带地区呈季节性流行,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体温突然升高到40~42℃,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呼吸困难,黏膜发绀,有的鼻流带血泡沫,有的腹泻,粪便带血,一般于12~24 h内因虚脱而死亡,甚至突然死亡。

肺炎型: 此型最常见。病牛呼吸困难,干咳,鼻腔流出无色或带血泡沫,后呈脓性。叩诊胸部,一侧或两侧有浊音区; 听诊有支气管呼吸音和啰音,或胸膜摩擦音。严重时,呼吸极度困难,头颈前伸,张口伸舌,病牛迅速窒息死亡。2岁以下的小牛多伴有带血的剧烈腹泻。病程较长的一般可到3天至1周。

水肿型: 多见于水牛、牦牛。除全身症状外,病牛胸前和头颈部水肿,严重者波及腹下,肿胀硬固热痛。舌咽高度肿胀,伸出齿外,呈暗红色,高度呼吸困难,皮肤和黏膜发绀,眼红肿、流泪。病牛常因窒息而死。也可伴发血便。病程12~36 h。

慢性型: 少见。由急性型转变而来,病牛长期咳嗽,慢性腹泻,消瘦无力。

【病理变化】

急性败血型: 剖检时往往没有特征性病变,呈一般败血症变化。黏膜和内脏表面有广泛性的点状出血,胸腹腔内有大量渗出液,淋巴结明显肿大。

肺炎型: 主要病变为纤维素性胸膜肺炎,胸腔内有大量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液,似蛋花样液体; 肺与胸膜、心包粘连,肺有不同肝变期的变化,切面红色、灰黄色或灰白色,散在有小坏死灶,小叶间质稍增宽,呈大理石花纹状。发生腹泻的病牛,胃肠黏膜严重出血。

水肿型: 肿胀部呈出血性胶样浸润,切开水肿部流出深黄色透明液体,间或有出血。咽淋巴结和前颈淋巴结高度急性肿胀,上呼吸道黏膜卡他性潮红。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但确诊需要通过实验室方法进行。

在国际贸易中,尚无指定诊断方法,替代诊断方法为病原鉴定。

病料样品采集: 采取急性病例的心、肝、脾或体腔渗出物以及其他病型的病变部位、渗出物、脓汁等病料。

本病的实验室诊断主要进行下列检查:

1.涂片镜检 病料涂片经瑞氏或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两极染色的卵圆形杆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

2.细菌培养 将病料接种于鲜血琼脂、麦康凯琼脂和三糖铁琼脂培养基,置37℃培养24 h,观察培养结果。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在血琼脂上生长良好,菌落不溶血,三糖铁培养基上可生长,使底部变黄。必要时可进一步作生化特性鉴定。

3.动物试验 取病料研磨,用生理盐水作成1:10悬液,取上清液 (或用24 h肉汤纯培养物) 0.2 ml接种于小鼠、鸽,接种动物在1~2天后发病,呈败血症死亡,再取其病料涂片镜检或培养,即可确诊。

若要鉴定荚膜抗原和菌体抗原型,则要用抗血清或单克隆抗体进行血清学试验。

4.血清学试验 检测血清中的抗体,可用试管凝集、间接凝集、琼脂扩散试验或ELISA。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牛炭疽、气肿疽相鉴别。

【防控措施】 本病的发生与各种应激因素有关,因此综合性的预防措施应包括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机体抵抗力; 注意通风换气和防暑防寒,避免过度拥挤,减少或消除降低机体抗病能力的应激因素; 并定期进行牛舍及运动场消毒,杀灭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

新引进的牛要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证明无病时方可混群饲养。

在经常发生本病的疫区,可按计划每年定期进行牛出血性败血症菌苗的免疫接种。

发生本病时,应立即隔离患病牛并严格消毒其污染的场所,在严格隔离的条件下对患病动物进行治疗,常用的治疗药物有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恩诺沙星、林可霉素、壮观霉素、头孢噻呋、替米考星、磺胺类、四环素类等多种抗菌药物。其中,最近应用于临床的头孢噻呋效果很好。也可选用高免或康复动物的血清进行治疗。周围的假定健康动物应及时进行紧急预防接种或药物预防,但应注意弱毒菌苗紧急预防接种时,被接种动物应于接种前后至少1周内不得使用抗菌药物。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