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临床特征是:急性型呈败血症状,发高热;亚急性型在皮肤出现紫红色疹块;慢性型表现非化脓性关节炎和疣状心内膜炎。
猪丹毒杆菌为细小的革兰阳性小杆菌,抵抗力很强,在盐腌或熏制的肉内能存活3~4个月,在掩埋的尸体内能存活7个多月,在土壤内能存活35天。但对消毒药的抵抗力较弱,用2%福尔马林、3%来苏儿、1%氢氧化钠、1%漂白粉都能很快将其杀死。
(一)流行病学
不同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以3个月左右的架子猪发病率最高,3个月以下和3年以上的猪很少发病。牛、羊、马、鼠类、家禽及野鸟等也可发病,但非常少见。人类可因创伤感染发病。
病猪、临床康复猪及健康带菌猪都是传染源。病原体随粪、尿、唾液和鼻分泌物等排出体外,污染土壤、饲料、饮水等,经消化道和皮肤而感染。带菌猪在不良条件下抵抗力降低时,细菌也可侵入血液,引起内源性传染而发病。该病的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夏季发生较多,冬、春季只有散发。猪丹毒经常在一定的地方发生,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3~5天,短的1天,长的可达7天。
(二)临床症状
1.急性型(败血型):见于流行初期。个别病例可能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大多数病例体温突然升至42 ℃以上,寒战,减食,或有呕吐,常躺卧地上,不愿走动。一旦唤起,仍有意想不到的活动力,行走时步态僵硬或跛行,似有疼痛。站立时背腰弓起,结膜充血,眼睛清亮有神,很少有分泌物。大便干硬,有的后期发生腹泻。发病1~2天后,皮肤上出现红斑,其大小和形状不一,以耳、颈、背、腿外侧较多见,指压时褪色,指去复原。病程2~4天,病死率80%~90%。哺乳仔猪和刚断奶小猪发生猪丹毒时,往往有神经症状,抽搐。病程不超过1天。
2.亚急性型(疹块型):通常呈良性经过。败血症症状轻微,其特征是在皮肤上出现疹块。病初食欲减退,精神不振,不愿走动,体温升高。1~2天后,在胸、腹、肩及四肢外侧出现大小不等的疹块,先呈淡红,后变为紫红,以至黑紫色,呈方形、菱形或圆形,坚实,稍凸起,少则几个,多则数十个,以后中央坏死,形成痂皮。经1~2周恢复。
3.慢性型:一般由急性或亚急性型转来。常见的有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疣状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三种。皮肤坏死一般单独发生,而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和疣状心内膜炎往往在一头病猪身上同时存在。病猪食欲无明显变化,体温正常,但逐渐消瘦,全身衰弱,生长发育不良。
4.关节炎型: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常发生于腕关节和跗关节,呈多发性。受害猪关节肿胀、疼痛、僵硬,步态强拘,甚至发生跛行。
5.心内膜炎型:病猪主要表现呼吸困难,心跳增加,听诊有心内杂音。强迫快速行走时,可突然倒地死亡。
6.皮肤坏死型:常发生于背、耳、肩、蹄、尾等处。病部皮肤变黑色,干硬,似皮革状。坏死的皮肤逐渐与其下层新生组织分离,犹如一层甲壳。有时可在部分耳壳、尾巴末梢和蹄部发生坏死。经2~3个月坏死皮肤脱落,遗留一片无毛色淡的瘢痕。如有继发感染,则病情复杂,病程延长。
(三)病理变化
特征性病变表现为急性型皮肤上有大小不一和形状不同的红斑或呈弥漫性红色;脾肿大,呈樱桃红色。肾淤血肿大呈暗红色;皮质部有出血点。淋巴结充血肿大,有小出血点;肺淤血、水肿;胃、十二指肠发炎充血、出血。
亚急性型在皮肤上有特征性的方形和菱形的红色疹块。内脏的变化急性型轻。慢性型的特征是房室瓣常有疣状心内膜炎,瓣膜上有灰白色增生物,呈菜花状;关节肿大,在关节腔内有纤维素性渗出物。鉴别诊断时,应与猪瘟、猪链球菌病、最急性猪肺疫、急性猪副伤寒相鉴别。
(四)诊断
在夏季,架子猪突然高热,皮肤有红斑或方形、菱形的紫红色疹块,关节肿痛,青霉素治疗效果好,一般可以确诊。但在流行初期,往往呈最急性经过,症状无特征,需实验室检查才能确诊。
1.实验室诊断:
(1)镜检:急性和亚急性病例高热期可采耳静脉血,死猪可采肾、肝、脾和淋巴结或疹块渗出液,慢性关节炎可采关节液。用病料涂片或触片,姬姆萨或革兰染色后镜检。如见有革兰阳性(紫色)的细小杆菌,在排除李氏杆菌的情况下,即可确诊。
(2)细菌分离培养:可将病料接种于血琼脂培养基,置37 ℃培养24~48小时,观察培养结果,并可在涂片镜检。
(3)血清学试验:本病还可用血清平板凝集试验、血清试管凝集试验、荧光抗体试验等方法诊断。
2.鉴别诊断:应与猪瘟、猪链球菌病、最急性猪肺疫、急性猪副伤寒相鉴别。
(1)猪瘟:猪瘟呈流行性发生,发病率和病死率高,药物治疗无效,皮肤上有较多的小出血点,病猪常昏睡,病程较长。死后剖检:脾有出血性梗死灶,回盲口有纽扣状溃疡,淋巴结出血呈大理石样花纹,肾呈灰黄色,并有许多小出血点,大肠充血、出血。
(2)最急性猪肺疫:猪肺疫的发生与饲养管理条件有密切关系,病猪咽喉部急性肿胀,呼吸困难,口鼻流出泡沫样分泌物,死亡剖检见肺充血、水肿,脾不肿大,取病料做革兰染色,可见革兰阴性(红色)小杆菌,呈椭圆形,两端浓染。
(3)急性猪副伤寒:多发生于2~4周龄仔猪,在阴雨潮湿的季节较多见,先便秘后下痢,胸腹部皮肤呈蓝紫色。死后剖检见肠系膜淋巴结显著肿大,肝有小点状坏死灶,大肠壁的淋巴组织肿大或有溃疡,脾肿大。
(4)链球菌病:败血性链球菌病与急性猪丹毒极相似,往往需要经实验室检查才能鉴别。
(五)综合防治措施
在发病后24~36小时内治疗,有显著疗效。首选药物为青霉素、阿莫西林,对急性型最好首先按每千克体重1万单位青霉素静脉注射,同时肌内注射常规剂量的青霉素,即20千克以下的猪用20万单位,20~50千克的猪用40万~100万单位,50千克以上的猪酌情增加,每天肌内注射2次,直至体温和食欲恢复正常后24小时,不宜停药过早,以防复发或转为慢性。饲料内添加阿莫西林可溶性粉1 000克/吨+加强型清瘟败毒散3 000克/吨,连用5~7天;肌内注射阿莫西林粉针+氨苄基比林注射液,每天1~2次,连用3天。
四环素、土霉素、洁霉素、泰乐菌素也有良好的疗效。用量:四环素、土霉素,每日每千克体重7~15毫克,肌内注射。洁霉素每次每千克体重11毫克,1天1次。泰乐菌素每千克体重2~10毫克。1天2次,肌内注射。血清治疗有良好疗效。剂量为仔猪5~10毫升,3~10个月龄猪30~50毫升,成年猪50~70毫升,皮下或静脉注射,经15~24小时再注射1次。
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同时按免疫程序使用猪丹毒疫苗。一般于猪出生后3个月开始免疫接种,未断奶仔猪(20日龄后)使用本菌苗后,应在断奶后2个月左右再免疫1次,以后每隔6个月免疫1次。
发现病猪后,应立即对全群猪测体温,及早检出病猪并对其隔离治疗,死猪应深埋或烧毁。与病猪同群而未发病的猪,注射青霉素进行药物预防。待疫情扑灭后,进行一次彻底消毒,并注射疫苗,巩固防疫效果。对慢性病猪及早淘汰,以减少经济损失,防止带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