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气虚
多由久病体虚,暴病伤正,误治、失治,老龄脏气亏虚等因素引起。
主证:心悸,气短乏力,自汗,运动后尤甚,舌淡苔白,脉虚。
分析:心气不足,鼓动和生化阴血无力,心失所养,故见心悸;心在胸中,心气不足,胸中宗气运转无力,郁滞于胸腔,故见胸闷气短;气是神的物质基础,气虚则神疲,神疲则力乏,故见倦怠肯卧;动则耗气,故运动后症状加重;气虚卫外不固,心液不能摄敛,故汗出;心气不足,推动血液运行无力,血不上荣,故脉虚无力,舌淡苔白。
治则:养心益气,安神定悸。
方例:养心汤(党参、黄芪、炙甘草、茯苓、茯神、川芎、当归、柏子仁、酸枣仁、远志、五味子、肉桂,《证治准绳》)加减。
(二)心阳虚
病因同心气虚,多在心气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主证:除心气虚的症状外,兼有形寒肢冷,耳鼻四肢不温,舌淡或紫暗,脉细弱或结代。
分析:心阳虚则阳气不能外达于表,故见形寒肢冷,耳鼻四肢不温;心阳不足,气血鼓动无力,气血滞涩于脉道,故见舌色淡白或紫暗,脉细弱或脉结代。
治则:温心阳,安心神。
方例:保元汤(党参、黄芪、桂枝、甘草,《博爱心鉴》)加减。
(三)心血虚
多因久病体虚,血液生化不足;或失血过多,劳伤过度,损伤心血所致。
主证:心悸,躁动,易惊,口色淡白,脉细弱。
分析:心主血而藏神,心血不足,心神失养,神不内守,故见心悸,躁动,易惊;血虚不能上荣,故口色淡白;心血虚则脉道不能充盈,故脉细弱。
治则:补血养心,镇惊安神。
方例:归脾汤(见补虚方)加减。
(四)心阴虚
除引起心血虚的病因之外,热证损伤阴津,腹泻日久等均可损伤心阴而致病。
主证:除有心血虚的主证外,尚兼有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分析:心阴不足,阴不制阳,虚热内生,故低热不退,或午后潮热;夜间阳气衰微,卫阳之气不足,表无所固,故见盗汗;阴虚内热,故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则:养心阴,安心神。
方例:补心丹(党参、生地、玄参、丹参、天冬、麦冬、当归、五味子、茯神、桔梗、远志、酸枣仁、柏子仁、朱砂,《世医得效方》)加减。
(五)心热内盛
多因感受暑热之邪或其他淫邪内郁化热,或过服温补药所致。
主证:高热,大汗,精神沉郁,气促喘粗,粪干尿少,口渴,舌红,脉象洪数。
分析:心热内盛,上焦积热,故高热;热逼心液外泄,故大汗;热邪扰心,耗津伤气,气虚血少,神失所养,故精神沉郁;心肺同居上焦,心热波及于肺,故气促喘粗;内热过盛,热伤津液,故粪干尿少,口渴;舌赤红,脉洪数均为热象。
治则:清心泻火,养阴安神。
方例:香薷散或白虎汤(均见清热方)加减。
(六)痰火扰心
多因气郁化火,炼液为痰,痰火内盛,上扰心神所致。
主证:发热,气粗,眼急惊狂,蹬槽越桩,狂躁奔走,咬物伤人以及一些其他兴奋型的表现,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火热之邪亢盛,里热蒸腾,故发热,呼吸气粗;火热上炎,充斥眼目,故见眼急目赤;火热之邪炼液为痰,痰与火结,扰及心神,神识错乱,故见惊狂,奔走,蹬槽越桩,咬物伤人等兴奋表现;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是痰火内盛之证。
治则:清心祛痰,镇惊安神。
方例:镇心散或朱砂散(均见安神与开窍方)加减。
(七)痰迷心窍
多因湿浊内生,气郁化痰,痰浊阻闭心窍所致。
主证:神识痴呆,行如酒醉,或昏迷嗜睡,口流痰涎或喉中痰鸣,苔腻、脉滑。
分析:心藏神,痰浊蒙蔽心窍,心神不能自主,故神识痴呆,行如酒醉,或昏迷嗜睡;痰浊不化,随气而升,故口流痰涎或喉中痰鸣;苔腻,脉滑是痰浊内盛的表现。
治则:涤痰开窍。
方例:寒痰可用导痰汤(胆南星、枳实、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济生方》)加减;热痰可用涤痰汤(菖蒲、半夏、竹茹、陈皮、茯苓、枳实、甘草、党参、胆南星、生姜、大枣,《济生方》)加减。
(八)心火上炎
多由六淫内郁化火而致。
主证:舌尖红,舌体糜烂或溃疡,躁动不安,口渴喜饮,苔黄,脉数。
分析: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心火亢盛,循经上炎,故见舌尖红;火热之邪灼伤舌之脉络,血溢脉外,故舌体糜烂或成溃疡;心火内炽,热扰心神,故躁动不安;口渴喜饮是火热伤津,引水自救的表现;苔黄,脉数是里热盛的表现。
治则:清心泻火。
方例:洗心散(见清热方)或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金匮要略》)加减。
(九)小肠实热
多由六淫内郁化热或心热下移所致。
主证:小便赤涩,尿道灼痛,尿血,舌红,苔黄,脉数,及心火热炽的某些症状。
分析:小肠积热,分别清浊的功能紊乱,故小便亦涩;火热之邪灼伤脉络,故尿道灼痛甚至尿血;舌红,苔黄,脉数均为实热之象。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实热可上炎于心,心经火热也可下移于小肠,故可出现相应的症状。
治则:清利小肠。
方例:导赤散(生地、木通、甘草梢、竹叶,《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十)小肠中寒
多因外感寒邪或内伤阴冷所致。
主证:腹痛起卧,肠鸣,粪便稀薄,口内湿滑,口流清涎,口色青白,脉象沉迟。
分析:小肠受寒,寒凝则气滞,气滞则血瘀,气血不通则痛,故腹痛起卧;肠中冷气冲击,故肠鸣;小肠受寒,清浊不分,下注大肠,故粪便稀薄;阴寒内盛,津液不伤,加之寒伤阳气,津液不布,故口内湿滑,口流清涎;口色青白,脉象沉迟均为寒象。
治则:温阳散寒,行气止痛。
方例:橘皮散(见理气方)加减。
(十一)心与小肠病辨证施治要点
(1)心血虚和心气虚都有心悸动的症状,但心血虚者心悸动而伴有躁动易惊的症状;心气虚者心悸动伴有自汗、精神倦怠的症状。
心阴虚和心阳虚均为虚证,但阴虚则热,出现午后发热或低热不退、夜间多汗、口红舌燥等症状;阳虚则外寒、有形寒、怕冷、耳鼻四肢不温等症状。
心气虚者宜补心气,心阳虚者宜温心阳,心血虚者宜补心血,心阴虚者宜养心阴,若阴虚有火者,再加滋阴清火药。因四者均能影响心神,故均需应用安神的药物。
心阴与心阳,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其中某一方面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另一方面,即所谓“阴损及阳,阳损及阴”。如临床上遇有阴阳两虚、气血俱亏者,应两者兼治,如炙甘草汤之阴阳并调、十全大补汤之气血双补。
(2)心热内盛以高热、大汗、躁动不安为其主要症状,而心火上炎则以舌体病变为主,二者易于鉴别。前者治宜清热宣窍,后者治宜清热泻火。
(3)痰火扰心在临床上出现狂躁不安症状,而痰迷心窍则出现昏迷症状,为二者之鉴别要点。热痰宜清,寒痰宜温,同属于痰证,寒热不同,治法则异。
(4)心与小肠相表里,故小肠热证多与心火共存,证见躁动不安,口舌生疮,尿液短赤或血尿,治宜清火,通利二便。如因寒邪入侵小肠,可见肠鸣泄泻,尿少,治宜散寒行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