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 口蹄疫是偶蹄兽的一种热性、高度接触性的急性传染病。由口蹄疫病毒引起,该病毒分A、O、C、南非1、南非2、南非3和亚洲1等7个主型,60多个亚型。各型之间抗原性不同,彼此不能互相免疫。病牛的水疱皮内及淋巴液中含大量病毒,是传播本病的主要毒源。
(二)流行特点 本病多发生于偶蹄兽,特别是牛、羊、猪。本病特征是在口腔黏膜及蹄部皮肤或乳房发生水疱和烂斑,常在短期内大规模流行。同时,新疫区的发病率可达100%,老疫区常在50%以上。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秋末、冬春季节常见流行。牛,尤其是奶牛最易感,其次是水牛、牦牛和猪,再次是羊、鹿和骆驼。人和野生偶蹄兽也可发病。幼畜比成年畜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偏高。本病与其他传染病不同的是易于从一种动物传到另一种动物。本病是通过各种分泌物和排泄物如唾液、水疱皮、破溃的蹄皮、粪、尿、乳、精液及呼吸等传播。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也可经皮肤和黏膜感染。
(三)诊断要点 本病的潜伏期为2~4天,最长可达7天。体温达41 ℃以上。食欲减退,精神沉郁,流涎,开口时有吸吮声。1~2天后,流涎增多且呈黏稠白色泡沫状,挂满嘴角;采食、反刍停止,口腔黏膜发生如豌豆、蚕豆以至核桃大的水疱,且互相汇合形成大的水疱或连成片,约经一昼夜破溃,形成表浅的边缘整齐的红色糜烂,体温随之下降至正常。糜烂逐渐愈合,全身症状好转。趾间及蹄冠的皮肤也出现相同的病变。有时乳头皮肤也出现病变。一般经过良好,病程约1周。若病牛衰弱,蹄部发生继发性感染、化脓、坏死,甚至蹄匣脱落,病程可延长至2~3周或更久。死亡率一般不超过1%~2%。但当病牛趋于康复时,有的牛由于病毒侵害心肌,病情突然恶化而出现恶性口蹄疫,反刍、食欲停止,肌肉颤抖,行走摇摆,心跳加快,心律失常,最后因心肌麻痹突然倒地死亡,死亡率可达20%~50%。犊牛多不出现水疱特征,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及心肌麻痹,突然死亡,死亡率很高。极少部分怀孕牛也可发生流产或早产现象。
病牛死亡后剖检,除口、蹄部病变外,心脏柔软似煮熟样,心包膜有弥漫性及点状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似老虎身上的斑纹,称为“虎斑心”。另外,瘤胃黏膜可出现圆形烂斑和溃疡。
诊断本病,重点要根据以下发病特点:如主要侵害偶蹄畜、传染迅速、短期内大规模流行、一般良性经过等,可初步诊断。鉴别诊断,应与传染性水疱性口炎区别。后者流行范围小,发病率低,死亡更少,且马、驴亦能感染。还可用口腔内水疱液或水疱皮悬浮液,同时注射牛和马、驴舌黏膜内,如牛的注射部发生水疱而马、驴不发生,便是口蹄疫;选择两头牛,一头牛注射舌黏膜,另一头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若前者发生水疱而后者不发生,则不是口蹄疫,若两者都发生水疱则是口蹄疫。此外可选病料,装入50%甘油液中送相关单位做病毒学鉴定。
(四)防治方法 预防本病是关键,应在可能发生的地区对牛、羊和猪注射与当地流行的病毒型相同的口蹄疫疫苗,每年2次,连续3~5年,以彻底消灭本病。隔离病牛,封锁疫区,对被污染的场所和用具用1%~2%氢氧化钠、20%~30%石灰乳、20%草木灰或1%福尔马林或环氧乙烷气体熏蒸消毒。肉品以2%乳酸或自然熟化产酸处理(在10~12 ℃经12~24小时可使肉品pH值降到5.5以下)后病毒很快死亡,一般以煮熟消毒最为安全可靠。粪便、垫草堆积发酵30天以上。封锁至最后一头病牛痊愈或死亡15天后无新病例发现,经彻底消毒,才能解除封锁。目前国家法律规定采取焚毁尸体的办法以彻底消灭病原,并由国家补偿饲养户的大部分经济损失。部分发达国家由于及时扑灭病尸,作全部经济补偿,对彻底消灭本病具有战略性的实际意义。
治疗本病,原则上应按国家规定就地扑灭,要求兽医及时逐级向上报告疫情,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严格执行法规,对防止疫病蔓延和传播,促进外贸、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目前我国尚有不少地域的官员或群众担忧补偿政策不落实,偷偷地进行对症治疗。因为本病如无继发感染和其他症状,可使病情好转,加上及时治疗,其治愈率高,死亡率低,仍然采取不报告的态度,他们运用如下药物可使患部愈合而生存。如用0.1%~0.2%高锰酸钾或1%~3%醋酸、明矾、硫酸铜溶液冲洗水疱或溃烂部后,再涂50%碘甘油或2.5%碘酊。也可运用硼砂1.5克、冰片9克、枯矾9克、雄黄6克、青黛3克,均为细末,用喷粉器或竹管吹入牛口内;也可在市场上购买成品“冰硼散”或“青黛散”吹入牛口内,每天2~3次。为了让患部经常接触药物,有人将药物装入一个小长布袋内,口角两端用小绳拴住布袋两端,让口角两端外的绳头,分别环绕于双耳后方紧拴以防止布袋滑脱。蹄部和乳房部涂擦各种抗菌消炎软膏或50%碘甘油,以防止继发感染。有蹄匣脱落的先兆病例,应用绷带缠绕蹄冠部周围加以固定,并定时涂药以防脱落。对恶性病例除对症治疗外,还要注意心脏活动机能,适时应用强心剂。对犊牛及贵重种牛可注射免疫血清或痊愈牛血清,注射非特异性抗体,如白细胞介素—2或免疫球蛋白、黄芪多醣注射液等均有较好的辅助疗效。体温升高的病牛也可适时应用清瘟解毒中药,或安乃近、复方氨基比林,以解热止痛和防止继发感染。此外,注射病毒灭、退热一针灵、特效抗菌消炎王、天丰999注射液或5号注射液等药物,每日2次,每次40~50毫升肌内注射,连用3~5天,也有良好疗效。整个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隔离病牛、封锁疫区、严密消毒、加强护理;对孕牛在施药过程中,忌使用具有堕胎作用的中、西药物,以预防医源性流产。
★专家提示
1.由于本病传播迅速,多种偶蹄兽可同时流行,特别是人被感染,有碍公共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当今不少发达国家,发现本病,就立即采取扑杀措施,这是消灭病源的最好方法,同时政府补偿养殖户全部经济损失。
2.改革开放前,我国各省、市、县、乡、村均有一系列防控队伍,疫苗免费供应,一旦发生本病,就全民动员,互通信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防控效益。但如今开放后,各级防疫部门往往有名无实,兽医以个体行医为主,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兽医很少向上级部门汇报疫情,养殖户或养殖单位怕上报疫情后被扑杀(按省级规定,省补偿损失费50%,市或地区20%,县10%,个人承担20%损失费)或怕补偿费不落实,故偷偷进行治疗,是造成本病经常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特别是本病虽然发病率高, 但病程短(7~10天),治愈率高,死亡率相对较低,这也是生产实践中坚持治疗的原因,因此笔者建议国家应像发达国家那样采取有力的扑灭措施,给予全额补偿,才能彻底消灭本病。
3.本病有7个主型和60多个亚型,在我国过去主要流行的病毒为O型,故生物药厂只生产O型疫苗。但近年来,在某些省、市又发现了C型,因没有疫苗,也是口蹄疫仍然流行的原因之一。故养殖户或单位常提出一个问题,即注射了防疫针,为什么还发生口蹄疫?据笔者得知国家已研制了口蹄疫双价疫苗,不久将投入生产,可确保牛群增强抗病力,减少本病的发生与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