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沙门菌病,又名仔猪副伤寒,主要是由猪霍乱沙门菌和猪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临床特征急性型为败血症,慢性型发生坏死性肠炎。临床表现为慢性腹泻,有时以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为特征。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
一、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
(1)本病多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1~4月龄)。
(2)传染源是病猪、带菌猪以及猪以外的其他带菌动物。健康猪经消化道感染。
(3)本病主要呈散发,但也发生地方性流行。
(4)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寒冷季节发病较多。
【临床诊断】
(1)急性型:体温41℃左右,耳根和胸前腹下皮肤有紫红色斑,拒食、拉稀,病程2~4天,死亡率高。
(2)慢性型:病猪消瘦,被毛粗乱,眼结膜炎并有脓性分泌物,皮肤出现弥漫性痂样湿疹,粪便淡黄色或灰绿色、恶臭。病程半个月,不死则变成僵猪。
【剖检】
(1)急性败血型:全身淋巴结肿大,呈弥漫性出血,实质器官脾脏肿大,紫红色,散在小坏死灶,肝脏淤血,有灰黄色点状坏死,心外膜、肾、膀胱黏膜有出血斑。脾脏显著肿大边缘钝圆,按压时感觉绵软,类似橡皮。全身各黏膜浆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肢体末梢淤血,呈青紫色。
(2)慢性型:特征性病变在盲肠、结肠、回盲瓣附近。最初孤立滤泡或集合淋巴肿胀,以后融合或弥漫性黏膜坏死,大量纤维素渗出形成伪膜如麸皮,进而出现散在的、隆起、硬结感的、灰褐色、钮扣状溃疡。
【实验室诊断】
(1)病料采集:对死亡猪及扑杀处理猪进行无菌采取血液、心脏、肝脾、肾、肺、胆汁、淋巴结(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及部分脑,同时还应采取充血、出血及肥厚部位的肠内容物,对发病猪应直接用灭菌绵球棒采取新鲜直肠粪便。
(2)细菌增殖:取病料分别涂抹非选择培养基(血琼脂培养基)及选择培养基,同时涂抹于SBG-磺胺培养基等细菌培养基,作增菌培养。
(3)血清型鉴定:对在各种培养基上增殖的革兰阴性短杆菌,不分解乳糖、产生硫化氢的生化性状检查后,用沙门菌抗血清作凝集反应,区别血清型。
二、防治要点
【预防】
(1)常发病地区及猪场要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搞好场内外环境卫生,定期消毒。
(2)1月龄以上的仔猪口服副伤寒菌苗。药物预防可在饲料当中添加抗生素,如土霉素、金霉素和氟哌酸等。
【治疗】治疗时要掌握药物使用剂量与疗程。首选药可以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1)氯霉素,每千克体重100毫克,分2~3次口服,连服5天;或按每日每千克体重10~30毫克,分2~3次注射,连用4~6天。558消炎退热灵加氯霉素,首次每千克体重用558消炎退热灵0.4毫升,氯霉素40毫克,一次肌肉注射,以后用药量减半,每日2次,直至痊愈。氟哌酸,一次量为每千克体重4毫克,内服,每日2~3次,连服5天。另外,也可选用磺胺类药物。
(2)用微生态制剂(促菌生)治疗,于仔猪吃奶前2~3小时喂3亿活菌,以后每天1次,连服3天。
三、诊疗失误产生的原因及纠正
猪沙门菌病主要表现皮肤有紫斑。与此症状类似的有猪瘟、猪传染性胃肠炎、猪痢疾、猪附红细胞体病、猪肺疫等。
(1)猪瘟:相似之处,有传染性。体温高,先便秘、后下痢,皮肤有紫红斑,眼有分泌物。剖检盲结肠有溃疡等。不同之处,各种年龄的猪均感染发病,走路后躯摇摆。公猪尿鞘有混浊臭气的分泌物。剖检可见回盲瓣口有纽扣状溃疡,肠系膜淋巴结紫红色。肝实质无糠麸样黄灰色坏死灶。抗生素、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效。
(2)猪传染性胃肠炎:相似之处,有传染性,体温高,粪便黄色,多发生于仔猪。不同之处,猪传染性胃肠炎冬季发病多,5周龄以上的猪死亡率低。水样粪中含有凝乳块,粪便多为黄色、绿色。剖检可见胃黏膜充血潮红,小肠壁变薄,有透明感。
(3)猪痢疾:相似之处,有传染性,体温高,腹泻,粪便中黏液带血块,逐渐消瘦。不同之处,粪中含有半透明胶冻样、血液、凝血块,呈咖啡色或黑红色。剖检可见大肠黏膜有点状坏死,覆有黄色和灰色伪膜,呈糠麸样。取病料涂片可见运动的较大螺旋体。
(4)猪附红细胞体病:相似之处,具有传染性,下痢,颤抖,呼吸困难,皮肤有紫斑等。不同之处,可视黏膜由充血到苍白,轻度黄疸,耳发绀。剖检可见皮下脂肪黄染。血液稀薄凝固不良。肝肿大呈土黄色。血滴在油镜下检验,可见到变成方形、齿轮或星芒状的红细胞。
(5)猪肺疫:相似之处,有传染性,体温高,皮肤有出血斑和痂样湿疹,呼吸困难等。不同之处,各种年龄猪均发病,在转慢性前有咽喉型和胸膜类型。剖检可见肺、肝变区扩大,胸腔有纤维素沉着。取淋巴结和血液涂片镜检,可见革兰阴、两端明显浓染的短杆菌。
四、案例及分析
【案例一】某猪场猪群持续保持体温41℃左右,拉稀,死亡1只,防疫过猪瘟。病猪排出灰白或黄绿色恶臭水样物,混有大量坏死组织碎片或纤维素分泌物,皮肤有痂状湿疹。剖检发现回肠和大肠黏膜有纤维素性环死性渗出物,被覆有柔软糠麸样伪膜,除去伪膜有溃疡,溃疡呈弥漫性,无猪瘟的轮层状构造。肝脏肿大,有灰黄色结节性病变,为副伤寒结节。采用磺胺脒、痢特灵、土霉素、大黄片、酵母、穿心连、牛黄片、安乃近,灌服,连喂4天,病猪恢复健康。
【分析】本案例是典型的猪沙门菌病。对猪只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是预防该病的重要环节。在常发病地区应定期预防接种。发病后要及时将病猪群隔离治疗,对污染场地及用具应全面消毒。
【案例二】某养猪户饲有育肥猪78头,在饲养条件、管理方式未发生任何改变的情况下,猪群突然体温达40.8~42.0℃,稽留不退。猪的耳、鼻、腹下、臀部及四肢末端皮肤均出现紫褐色,指压不褪色。病猪呼吸困难,鼻腔内流出浓稠的白色液体。发病初期有便秘现象,后期出现腹泻。剖检发现死猪胸腔内有大量的积液。脾脏发黑且出血。十二指肠、大肠及回盲瓣黏膜面,有大量纽扣状溃疡和黑红色斑,且表面附有假膜。对病情较轻者,用附红散及土霉素混饲。对病情较重者,口服土霉素,同时肌肉注射葡聚糖铁3~5毫升/头,连用3天,并用阿米卡星混饲。经过以上防治方法的及时实施,5天后该猪场疫情基本得到控制。
【分析】本病例是猪附红细胞体病并发沙门菌病的混合感染,该猪场此次发生疫情的主要原因是平时疏于科学的严格管理,仅免疫过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加上发病初期盲目治疗,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