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鸡由于生理调节机能发育不完善,加上个体小,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能力差,若环境条件稍有不适,就会引起应激反应,严重的会造成发病甚至死亡。因此,育雏的关键就是为雏鸡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给予丰富的营养和精心的管理。在育雏阶段的环境条件中,需要满足雏鸡对温度、湿度、通风换气、光照强度和饲养密度等条件的需要。
1.育雏的温度控制 环境温度直接关系到雏鸡的体温调节、运动、采食和饲料的消化吸收,甚至与机体的抵抗力也有关系等。雏鸡体温调节能力差,温度低,很容易引起挤堆而造成伤亡,也会加重鸡白痢的危害。温度计是测定育雏舍温度的主要工具,温度计水银球以悬挂在雏鸡活动区域内雏鸡背部的高度为宜,平养距垫料5厘米,笼养距每层笼的底网5厘米。
蛋用雏鸡、中速和慢速型优质肉鸡、种雏鸡的温度控制要求基本相同:3日龄以内育雏温度掌握在33~35 ℃,4~7日龄31~33 ℃,第二周29~31 ℃;以后上限温度控制在30 ℃,下限温度第三周不低于26 ℃,第四周不低于23 ℃,第五周不低于20 ℃,第六周不低于18 ℃。
白羽肉鸡和快速型优质肉鸡的育雏温度控制要求:3日龄以内育雏温度掌握在33~35 ℃,4~7日龄30~32 ℃,第二周28~30 ℃,第三周23~27 ℃;4周龄后低温不低于20 ℃,高温不超过28 ℃。
温度计的读数只是一个参考值,实际生产中要看雏鸡的采食、饮水行为是否正常。即采取看雏施温技术,如果雏鸡伸腿、伸翅、伸头,奔跑、跳跃、打斗,卧地舒展全身休息,呼吸均匀,羽毛丰满、干净、有光泽,证明温度适宜;雏鸡挤堆,发出轻声鸣叫,呆立不动,缩头,采食饮水减少,羽毛湿,站立不稳,说明温度偏低,温度过低会引起瘫痪或神经症状;雏鸡伸翅,张口喘气,饮水量增加,寻找低温处休息,往笼边缘跑,说明温度偏高,应立即进行降温,降温时注意温度下降幅度不宜太大。如果雏鸡往一侧拥挤,说明有贼风袭击,应立即检查通风口处的挡风板是否错位,检查门窗是否未关闭或被风刮开,并采取相应措施保持舍内温度均衡。如果雏鸡的羽毛被水淋湿,有条件的养鸡场应立即送回出雏器以36 ℃温度烘干,可减少死亡(图1)。
图1 不同温度时雏鸡在育雏伞下的分布
育雏温度对1~21日龄的雏鸡至关重要,温度偏低会严重影响雏鸡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甚至导致死亡。尤其是在低温季节,如果加热设备出问题很快就会导致育雏舍温度迅速下降,因此冬季育雏温度的控制要比温度高的季节费心很多。夜间育雏温度的控制比白天发生问题的机会更多,这主要与夜间值班人员打瞌睡有关系。育雏舍内温度应保持相对稳定,如果出现忽高忽低的情况则容易造成雏鸡感冒,抵抗力下降,导致其他疾病的继发。育雏温度随季节、鸡种、饲养方式不同有所差异。高温育雏能较好地控制鸡白痢的发生,冬季能防止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2.育雏的湿度控制 雏鸡对相对湿度的适应范围相对比较宽,第一周要求相对湿度为70%,第二周为65%,以后保持在60%即可。育雏前期较高湿度有助于剩余卵黄的吸收,维持正常的羽毛生长和脱换。如果育雏舍过分干燥时可以在育雏舍内喷洒消毒液,既能够对环境消毒,又可以适当提高湿度。环境干燥易造成雏鸡脱水,饮水量增加而引起的消化不良;干燥的环境中尘埃飞扬,可诱发呼吸道疾病。育雏后期需要采取防潮措施,如增加通风量、及时更换潮湿垫料、防止供水系统漏水等。潮湿不利于雏鸡的健康,尤其是在采用地面垫料饲养方式的条件下,湿度过高会造成垫草潮湿。垫草潮湿所带来的危害更大,如羽毛脏乱、室内有害气体含量高、细菌和霉菌大量繁殖,引起传染病增多、球虫病严重、腿部疾病增加等。
3.育雏的通风控制 通风的目的是换气,即主要是排出舍内污浊的空气,换进新鲜空气,保证育雏舍内良好的空气质量。
雏鸡体温高,呼吸快,代谢机能旺盛,每千克体重每小时的耗氧量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家畜的2倍。此外,雏鸡排出的粪便还有20%~25%尚未被利用的有机物质,其中包括蛋白质,会分解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氨和硫化氢),雏鸡一般都采用密集的饲养方式,需要的氧气多、产生的二氧化碳也多。若雏鸡长时间生活在有害气体含量高的环境中,会抑制雏鸡的生长发育,造成衰弱多病,以致死亡。
育雏前期,应选择在晴朗无风的中午进行开窗换气。第二周以后靠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相结合来实现空气交换,但应避免冷空气直接吹入,若气流的流向正对着鸡群则应该设置挡板,使其改变风向,以避免鸡群直接受凉风袭击。
舍内气流速度的大小取决于雏鸡的日龄和外界温度。育雏前期注意舍内气流速度要慢,后期可以适当提高气流速度;外界温度高可增大气流速度,外界温度低则应降低气流速度。育雏舍内有害气体的控制标准为氨气不超过20毫克/千克,硫化氢不超过10毫克/千克。实际工作中通风控制是否合适应该以工作人员进入育雏舍后不感觉刺鼻、刺眼为度。
4.育雏的光照控制 光照关系到雏鸡的采食、饮水、运动、休息,也关系到工作人员的管理操作,减少老鼠的活动。一般的育雏舍,白天利用自然光照,早晚可以使用灯泡进行人工补充光照。
(1)光照时间控制 育雏期前3天,采用24小时光照制度,便于雏鸡熟悉环境,找到采食、饮水位置,减少鼠害。4~7日龄,每天光照22小时,8~21日龄,每天光照为18小时,22日龄后每天光照14小时。育雏前期较长的照明时间有助于增加雏鸡的采食时间。
(2)光线强度控制 第一周光照强度要适当大些,光照的强度约为50勒克斯,相当于每平方米10瓦白炽灯光线,便于雏鸡熟悉环境,第二周以后强度逐渐减弱,每平方米有5瓦的白炽灯即可。第二周后如果光线太强容易诱发雏鸡的啄癖。
(3)光线分布要均匀 尤其是采用育雏笼的情况下,需要在四周墙壁靠1米高度的位置安装适量的灯泡,以保证下面2层笼内雏鸡能够接受合适的光照。
光的颜色以红色或弱的白炽光照为好,能有效防止啄癖发生。
5.饲养密度控制 饲养密度影响雏鸡的活动空间、采食和饮水位置、环境中有害气体含量和空气中粉尘的含量,对雏鸡的精神状态也有影响。在合理的饲养密度下,雏鸡采食正常,生长均匀一致。密度过大,生长发育不整齐,易感染疫病和发生啄癖,死亡率较高,对羽毛的生长也有不良影响。育雏期不同育雏方式雏鸡饲养密度可参照表9。
表9 不同育雏方式蛋用和优质肉鸡雏鸡饲养密度(每平方米饲养只数)
地面平养 | 立体笼养 | 网上平养 | |||||
周龄 | 密度 | 周龄 | 密度 | 周龄 | 密度 | ||
0~2 | 30~35 | 0~1 | 60 | 0~2 | 40~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