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黏孢子虫病
    来源:辈宠网

【病原】黏孢子虫病的病原为黏孢子虫。我国淡水鱼中寄生黏孢子虫有一千多种,大多数种类都是少量寄生,不引起疾病;但有些种类则不同,往往大量寄生并能引起严重的流行病。

黏孢子虫有椭圆形、纺锤形、长纺锤形等多种形状。大小也因种类而异,小的有针头大,大的直径可达0.2厘米,但都是由两片几丁质的壳片组成。两块壳片相接处称为缝线,有缝线的一面叫做缝面,又称侧面,无缝线之面称为壳面,又叫正面。孢壳里包藏着极囊和孢质两部分。极囊的数目因种类不同,有1~7个,最常见的为1~4个;极囊的排列位置大多数在孢子的前端,也有排在孢子的两端的,极囊里面有螺旋形的极丝。在胞质中共有6个细胞核,两个为壳瓣核,两个为极囊核,两个为胚核,胚核到孢子成熟时融合成一个,所以成熟的孢子由5个细胞核组成。

成熟的孢子从病鱼的胞囊中散落到水中,被别的鱼吞食或粘附在鱼体上,受到鱼的某种刺激放出极丝,裂开壳瓣,里面的胚质变成小的变形虫状体,用伪足移动,慢慢钻到寄主的组织里,生长发育。这个过程就是黏孢子虫病的传染过程。

虫体钻进寄主的组织后,摄取寄主的营养长大,并开始反复分裂,形成越来越多的虫体,每个虫体都长成一个黏孢子虫。由于虫体的刺激,四周的组织分泌一层包膜将虫体包围。这就是常见的黏孢子虫胞囊。胞囊的形状和大小随种类而异。

黏孢子虫的种类多,寄生部位也不同,几乎鱼的各种器官、组织都可被黏孢子虫寄生。常见的种类有鲫鱼碘泡虫(主要寄生在鲫头后背部)、野鲤碘泡虫(主要寄生在鲮鱼体表和鲤鱼、鲫鱼的鳃上)、饼形碘泡虫(主要寄生在草鱼肠内和当年鲤鱼肌肉内)、鲢碘泡虫(主要寄生在白鲢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异形碘泡虫(主要寄生在鲢鳙鱼鳃上)、时珍黏体虫(寄生在白鲢各器官组织上)、异育银鲫黏体虫(主要寄生在异育银鲫鳃上)、鲮单极虫(主要寄生在鲤、鲫鱼、散鳞镜鲤等鳞下)、吉陶单极虫(主要寄生在散鳞镜鲤、鲤鱼等肠道内)。

【症状】由于寄生部位不同,病鱼的症状也不同。寄生在体表的碘泡虫形成白色瘤状胞囊,增加了鱼体的负担,影响鱼类活动及摄食,日益消瘦而死亡。寄生在鳃上影响呼吸,大量寄生也可使鱼致死。寄生在神经系统中的鲢碘泡虫可引起鲢鱼疯狂病。寄生在肠道中,病鱼的腹部膨大,肠道中有大小的胞囊,这不但对肠黏膜造成严重损伤,而且破坏了消化吸收功能,严重时肠道梗阻,常导致大量死亡。

另外,黏袍子虫常侵袭病鱼的肝、肾、脾、心脏、生殖腺、膀胱、鳔、肌肉以及脂肪等组织器官,引起不同程度的病变。

一般病鱼体色发黑,食欲减退,鱼体消瘦,大量感染时,可引起死亡。

【常见黏孢子虫病及流行情况】各种养殖鱼类,不论是苗种还是成鱼都可感染黏孢子虫病,常年发生,秋末冬季的10~2月对鱼种危害极大,适宜在水温8~25℃流行。

(1)饼形碘泡虫病。病原体为饼形碘泡虫,病鱼消瘦发黑,肠空或仅有少量食物,严重者,肠管呈乳白色,硬化变脆。镜检鱼肠管,能看到白色的胞囊及孢子。饼形碘泡虫主要感染体长2~9厘米的草鱼。大量感染时,造成病鱼爆发性大批死亡。体长10厘米以上的草鱼,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大幅度下降,一般不会导致严重危害。各地均有发现。

(2)野鲤碘泡虫病。病原体为野鲤碘泡虫,病鱼身体两侧,特别是尾柄周围有白色的胞囊,镜检可见野鲤碘泡虫。鲮鱼、鲤鱼、鲫鱼都有感染,尤其是鲮鱼的鱼苗鱼种常被大量侵袭,造成发病死亡。6~9月流行。

(3)疯狂病。病原体为鲢碘泡虫,鲢碘泡虫寄生在鲢的各种器官组织,其中尤以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为主。病鱼极度瘦弱,头大尾小,体重仅为健康鱼的一半左右,体色暗淡无光泽。病鱼的肉味不鲜,且腥味重。病鱼在水中离群独自急游打转,常跳出水面,复而又钻入水中,如此反复多次而死。主要危害1足龄鲢,可引起病鱼大批死亡。刚出膜的鲍鱼苗也可感染。流行于全国各地的江、河、湖泊、水库、池塘中,尤以浙江杭州最为流行。

(4)鲫鱼碘泡虫病。病原体为鲫碘泡虫及库斑碘泡虫,鲫碘泡虫等寄生在银鲫头后背部肌肉内形成瘤状突起,严重时瘤状突起较大,手摸患处时感觉很柔软,好似鱼的皮肤要涨破一样。会因病鱼丑陋而失去商品价值,给生产带来较大损失。流行于全国各地的池塘、湖泊、河流、水库等水域。

(5)异形碘泡虫病。病原体为异形碘泡虫,病鱼离群独游,鱼体瘦弱,背似刀刃,体表失去光泽,鳃盖两侧常充血,鳃丝呈紫红色,黏液增多,鳃上有很多针头大小的白色胞囊,病鱼呼吸困难,在水中溶氧量低时很易死亡。主要危害鲢、鳙的鱼苗、鱼种,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市水域。

(6)圆形碘泡虫病。病原体为圆形碘泡虫,且寄生在鱼头、鳍和鳃弓上,形成肉眼可见的豆状或米粒状大小不同乳白色胞囊;寄生部位充血、出血。终年可发病,冬、春季成鱼上市季节为发病高峰。

(7)脑黏体虫病(眩晕病、旋转病、昏眩病)。脑黏体虫病是口岸第一类检疫对象,病原为脑黏体虫。脑黏体虫寄生在鱼的头骨及脊椎骨的软骨组织内。病鱼追逐自身尾部而旋转运动,尾部发黑,鱼极度瘦弱而死;不死的鱼随着鱼体长大,黑色逐渐消失,停止旋转,脊椎弯曲、眼后部凹陷,下额不能闭合或折弯。主要危害虹鳟、河鳟等鲑科鱼类,鱼苗开始摄食后的数周内是最主要的感染期,是苗种阶段的主要疾病之一;可引起病鱼大量死亡。我国已发现有此病原体,但还没有引起死亡的病例。

(8)时珍黏体虫病(鲢水膨病)。病原体为黏体虫,病鱼的腹部膨大,腹腔内有大量丝状、扁带状、块状、分支不规则形状的大胞囊。鱼体消瘦,体重仅为健康鱼的一半左右;病鱼离群独游,失去平衡,鱼体发黑,体表少黏液,摸之有粗糙感。患病严重时可引起患病鲢鱼死亡。流行于广东。

(9)单极虫病。病原体为单极虫,因寄生的单极虫种类不同,寄生的鱼的种类、部位不同,症状也不同。如鲮单极虫寄生在鲤、鲫鱼的鳞下会形成许多淡黄色的大胞囊,寄生处鳞片竖起,病鱼生长缓慢,并极其丑陋,失去商品价值;如吉陶单极虫寄生在鲤、散鳞镜鲤的前、中肠的肠壁,形成很多大胞囊突出于肠腔内,严重时将肠腔堵塞涨粗,腹腔积水,病鱼逐渐饿死。流行于全国各地。

【诊断】黏孢子虫寄生部位形成一个胞囊,当胞囊很大时,手摸患处很柔软,寄生于体表、鳃上时肉眼可见许多米粒大小的孢囊。刺破胞囊内有乳白色黏性液体。涂片镜检可见大量孢子。

【防治】(1)建立严格检疫制度,以减少鱼病的传播。

(2)清除过多的淤泥,用生石灰200毫克/升彻底清塘消毒,可以杀灭淤泥中的孢子,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其孢子的大量繁殖,减少此病的发生。

(3)中草药青蒿每100千克饲料添加青蒿粉500克,可应用在发病初期。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