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13.禽痘
    来源:辈宠网

禽痘(Fowl pox)是由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鸡和火鸡最易感,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均可感染,但以雏鸡最常发病,常引起大批死亡。

【诊断要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和蚊子活跃的季节多发。鸡被痘病毒感染后4~8天出现症状,根据症状和病变以及病毒侵害鸡体部位的不同,分为皮肤型、黏膜型、混合型。

(1)皮肤型:在身体无毛的部位(如鸡冠、肉垂、爪、眼皮)有数量不等、绿豆大小的丘疹,痂皮可以存留3~4周,逐渐脱落。

(2)黏膜型:病变主要发生于口腔、食管或气管黏膜上。病初黏膜稍隆起,形成白色浑浊结节。结节迅速增大,常融合形成黄色干酪样坏死性的白喉性假膜,随后变厚而形成棕色痂块。痂块不易剥落,强行撕脱则留下易出血的溃疡面。上述假膜有时延伸至喉部,常引起呼吸困难,因呼吸障碍而表现张口呼吸,常因窒息而死亡。有些严重病鸡鼻和眼部也受到侵害,甚至引起角膜炎而失明。

(3)混合型:皮肤和口腔黏膜同时发生病变,病变严重,病死率高。

组织学检查,可见病变部位的上皮细胞胞浆内有包涵体。

【防治原则】对禽痘病毒感染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对发病鸡群,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减少人员和物品的流动。大群鸡早期可刺种紧急免疫,在饮水中添加0.01%强力霉素,连用3天,防止继发感染。对个别重症鸡可采取以下方法:皮肤型鸡痘可用镊子剥离痘痂,收集并做无害化处理,以防人为传播。对伤口处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涂擦碘酊或口服病毒灵,每只每次0.5片,日服2次,连服2天。对黏膜型鸡痘,可用镊子将患部的假膜剥离取出,然后用细管在患部吹上“喉症丸”碎粉,每天1次,3~5天即可。

【误区实例】

(1)一群笼养鸡28周龄时,出现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产蛋率由85%~90%下降到60%~65%。鸡冠、肉髯、耳边等无毛部位形成一种特殊的痘疹,初为白色,后变成棕褐色的结痂,并逐渐与临近的结节互相融合,形成大的痘疣。表面凸凹不平,内含有黄色脂状物,剥去痘痂,形成一个出血的凹陷。少的只有几个,多的可密布于头部所有的皮肤,并常互相连接融合,形成大块厚痂,痘痂一般经3~4周逐渐脱落。少数鸡有呼吸困难,喉部发出“咯咯”的尖叫声。有些病例痘疹发生在口角、眼睑,常影响视力和采食,甚至无法采食和饮水,常因饥饿或缺水而死亡。此类型病鸡大多没有明显的全身症状。病理变化仅限于发痘部位,其他部位及内脏器官一般无明显的变化。喉头和气管内有大量黄白色干酪样分泌物,喉头、气管黏膜充血。户主起初用丁胺卡那霉素、金刚烷胺饮水治疗,后期确诊为鸡痘后,又采取鸡痘苗皮下注射紧急免疫,病情未见好转。

(2)2007年3月中旬,河北某个体养鸡户饲养的2 000只30日龄海兰灰蛋鸡,个别鸡只开始发病。病鸡精神不振,闭眼缩头,呆立,少食或绝食,眼结膜发炎,流泪,眼角有大量黏稠的脓性分泌物,严重的上、下眼睑粘连。眼睑及眼周围肿胀,个别病鸡眼结膜浑浊不清,有的出现失明而影响采食。个别病鸡冠、肉髯、爪、眼睑形成绿豆到黄豆大的灰黄色或褐色痘疹。有的病鸡极度呼吸困难,大力咳嗽甩头,打开口腔可看到口腔黏膜上有黄白色干酪样的假膜,喉头有大小不等的黄色干酪样物。病鸡逐渐增多,到40日龄左右时发病率升到30%,死亡由每天死几只增加到30只。养殖户怀疑是支原体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曾用过红霉素、恩诺沙星、庆大霉素、双黄连等药物治疗,均无疗效。

(3)河北省某养殖户新进蛋雏鸡1 800余只,三层笼养,按种鸡场提供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在雏鸡32日龄时,鸡群出现甩鼻、打喷嚏的现象,有时发出“尖叫”的喉音。个别鸡也出现眼流泪的现象,养殖户没引起足够重视,认为是免疫、断喙等应激因素诱发的慢性支原体病,按一般方法治疗3天,但不见效果。随后又怀疑病鸡患喉气管炎,采取喉炎苗点眼紧急免疫,结果使病情加重,并继发大肠杆菌病。剖检可见心包膜增厚,不透明,心包液浑浊。肝脏有胶冻样渗出物附着。

【纠误分析】

(1)实例1诊断正确,但防治有误,如用不能吸收的丁胺卡那霉素饮水。金刚烷胺防治鸡痘效果不好,可用病毒唑治疗。后期等确诊鸡痘后,再进行鸡痘苗紧急免疫时机已过,即使是紧急免疫也不能进行皮下注射。

(2)实例2因为是非典型鸡痘,误诊为支原体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耽误了最佳隔离、紧急免疫时机,防治方法也欠妥。

(3)实例3将有呼吸道症状的白喉型病例误判为传染性喉气管炎,鸡群患痘期间采取喉炎苗点眼紧急免疫,肯定会加重病情。

传染性喉气管炎常见出血性咳痰,产蛋量急剧下降。

【推荐用药】疫苗是控制鸡痘的有力武器。肉种鸡和蛋鸡必须接种两次疫苗,尤其是产蛋高峰期在夏季的鸡群,商品肉鸡一次即可。接种时间应根据鸡场的实际情况而定,一般应在易发季节前接种。首免不超过10日龄,二免不超过10周龄,间隔8周。强制换羽的鸡群应于换羽后进行一次免疫。需要补充的是:在痘病流行区的鸡场,应在可能流行前的15~20天进行加强免疫;在蚊虫滋生季节,如每年7月底至8月初,应考虑将鸡场内所有日龄的鸡再免疫一次。

具体接种方法是:将疫苗稀释,按鸡日龄稀释疫苗,1~15日龄鸡,稀释200倍;15~60日龄鸡,稀释100倍;2~4月龄鸡稀释50倍。然后用经过消毒的专用刺种针蘸取疫苗,在鸡翅内侧无血管无羽区刺种,必须使刺种针的槽沟深入到液面以下,以保证能够每次都蘸取足够的疫苗量。接种后3~5天,接种部开始肿胀,7~8天前后为反应期,10~16天痘痂几乎消退。接种后5~7天,检查刺种皮肤上是否产生绿豆大小的痘痂,并计算产生痘痂鸡数的比例,应在95%以上。刺种后4~6天抽查10%鸡在接种部位有无痘肿、水疤及结痂(“出痘”现象)。如抽检鸡95%以上有反应,则刺种成功。如果产生痘痂的比例低于90%,则必须考虑重新接种。由于疫苗接种局部所诱导的免疫力能长期保持,所以,在同一部位进行第2次接种时易发生致敏现象,因此,第2次接种应在第1次接种部位的对侧为宜。

【注意事项】

(1)一般鸡群发生鸡痘后,在不继发腺胃炎、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疫病的前提下,死亡率较低,只是影响采食和增重。一旦因饲养管理不善、环境条件恶劣等外界因素而伴发或继发腺胃炎、葡萄球菌等病时,则死亡率急剧增加,甚至达到50%以上。

(2)鸡痘的高发季节,在做好鸡痘免疫接种的同时,还应加强饲养管理,饲喂全价的饲料,保持适宜的温度、合理的饲养密度,提高鸡群的体质。加强卫生消毒,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通过清除鸡舍周围杂草、填平臭水沟等措施,达到消灭或减少蚊虫等吸血昆虫。在鸡舍安装纱窗门帘,并用杀蚊剂喷洒纱窗和门帘,防止蚊虫进入鸡舍。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