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检查是问诊、巡诊和临床观察诊断的补充。不论是专业兽医,还是猪场技术人员,都应当掌握此项技术。
(一)解剖前准备
解剖检查应在专门的剖检室进行,特殊情况下也可实行现场解剖。
现场解剖检查应当选择在猪场外200米以外(最低不得少于50米)地势低洼的下风处,挖好猪尸体掩埋坑(坑深视现场具体情况而定,即使处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猪尸体距离地面也不得少于1米,大小以盛得下剖检猪尸体为度),并搭建简易解剖台,准备好消毒药品和必要的剖检器械、冲洗工具、记录簿和拍摄器材等。
(二)临床解剖检查的顺序
患病病例的活体和尸体解剖不同于屠宰之处在于解剖是为诊断提供依据,所以不能按照宰杀的方法进行,也不能简单追求快速简便。临床解剖检查可以概括为九大步骤,其顺序依次是:
1.致死和放血(检查病猪的生命力、血液的颜色和黏稠度)。为了方便采样和减少挣扎,活猪致死和死猪放血一般用手术刀切开左腋下动脉和静脉完成。通常在放血的过程中采集血样。
较大的濒临死亡猪应有助手帮助保定,通常助手固定两后肢和上侧前肢,术者左手握猪嘴并用力按压在手术台上,右手以全握法持手术刀放血。
对致死困难的较大的濒临死亡猪,也可以用手术斧敲击延脑后再行放血(仅用于不剖检脑部的病例)。
2.腹部皮肤剥离(检查皮下毛孔、皮下脂肪和结缔组织、股前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睾丸、阴茎和尿鞘)。切开腋下动脉(或静脉)和肌肉后,沿胸部肋骨中间线划至腹股沟,用力切开股部肌肉至髋关节断开,掰动左后肢与手术台持平,先向下剥离皮肤至脊椎左侧3~5厘米处,后向上剥离至腹正中线,并摘除左侧股前、腹股沟淋巴结,检查其大小、颜色(包括横切面和纵切面检查)。颠倒猪的头尾后,从切开右侧腋下开始,在右侧重复左侧剥离、摘除淋巴结、检查过程,并检查睾丸和阴茎的质地和颜色。剥离时注意:一是将胸部的肌肉尽可能连同皮肤分离;二是有意识观察皮下毛孔,看是否出血或脂肪浸润,结缔组织是否水肿;三是尽可能不破坏腹部肌肉;四是随手将剥离的皮肤拉向猪头的左(或右)侧,方便后续动作。
3.打开腹腔(观察肝脏、脾脏、膀胱、肾脏、肠道的形态、大小、颜色、内容物及其明显病变)。指压法持刀从胸骨剑突起,分别沿右、左侧肋骨成弧线向后走刀至腹股沟。拉开腹部肌肉后,观察胃、肝、肠、脾、膀胱的大小、形态、颜色、饱满度和腹腔液体的量和质地,以及异常气味的鉴别。
4.打开胸腔(检查心脏、肺脏和膈肌及心肺淋巴结)。刀尖先后从右、左侧的第一胸骨的软骨处插入,用力沿胸软骨水平向后走刀至最后肋软骨,用力划出,左手以手术钳(或镊子)掀开肋软骨,并向上、向前用力折断同锁骨连接的肋软骨后,右手以手术刀分离。观察胸腔积液的量、颜色和质地。
沿第1~3肋骨间选择肋骨间隙对称划开,沿肋骨弓先后切开左、右肋骨同横膈肌肉的联系,左右手掰肋骨同时向外用力分开胸廓,观察心包膜、心脏和肺脏的形态、颜色,以及心包液的量、颜色、质地。
5.切开下颌(检查颌下腺前、后淋巴结)。分别沿左、右下颌骨内缘从前向后走刀。颌下腺自身的变化及其前、后淋巴结的肿胀、充血、淤血与否,同猪瘟和口腔、咽喉的疾病密切相关。被剖检病例感染猪瘟、猪流感、口蹄疫病毒和巴氏杆菌时,颌下前后淋巴结多数有明显的充血、肿胀、出血症状。
6.打开锁骨并剥离气管周围肌肉和结缔组织(检查气管、喉头、声带、会厌软骨和扁桃体)。气管内充满泡沫多数同传染性胸膜肺炎、猪副嗜血杆菌感染有关,后者多数情况下可见泡沫中混有红色的血液。喉头弥漫浅黄色黏性分泌物多数为支原体感染的后期病例,其肺脏有1/2以上“虾肉样”实变。声带充血、出血多数同猪流感感染有关。会厌软骨充血、布满针尖状出血点、出血点连片呈鲜红色甚至暗红色,为猪瘟、伪狂犬感染的不同时期病例的特征。扁桃体的充血、出血、溃疡、排脓性分泌物分别为温和型猪瘟或典型猪瘟病例的中、后期症状。
7.体内相关器官的剖检(肾脏和肾上腺、肝脏和胆囊、胰脏、膀胱、盲肠、胃、脾脏、心脏、髂前淋巴)。结合不同的怀疑方向,开展相关脏器的检查是临床解剖节约时间的基本方法。
因猪瘟较为普遍,肾脏为临床剖检必须单独检查的脏器。检查分两步进行:一是在尸体上的整体检查,主要观察形态和肾外被膜是否出血、淤血;二是摘除后的细致检查,包括揭去肾被膜的检查、横剖面检查、纵剖面检查。
怀疑消化系统疾病、寄生虫病、中毒病时,肝脏为临床剖检必须单独检查的脏器。肝脏的检查同肾脏一样分两步进行:一是在尸体上的整体检查,主要观察肝脏的形态和表面颜色是否正常一致,肝叶下部是否密布米粒样突起或淤血点,肝叶表面颜色是否一致且有无坏死斑块、病灶斑点,必要时可对局部进行横剖检查、纵剖检查;二是胆囊摘除后的细致检查,包括胆汁的量、颜色、黏稠度、是否有颗粒,胆囊壁是否肿胀、充血、出血、溃疡,胆管是否阻塞、水肿、硬脆等。
膀胱的检查主要是观察充盈度、出血与否,是否有结石。可摘除后挤出尿液检查尿液的颜色、混浊状况,或反套于镊子上检查膀胱内壁是否出血、淤血或溃疡。
因猪瘟较为普遍,回盲瓣(俗称回盲凸)为临床剖检时必须检查的脏器。回盲凸的潮红、水肿提示已经受到猪瘟病毒侵袭;回盲凸连同整个盲肠壁充血呈鲜红色,提示感染猪瘟后肌体开始出现一般炎症反应;回盲凸有不同程度溃烂,疤痕越大,疤痕在盲肠、结肠分布的范围越大,往往提示病例的病程长短和严重程度;回盲凸溃烂伴盲肠内壁灰褐色时,多数为猪瘟和副伤寒的混合感染病例,部分见于饲料微量元素超标的猪瘟病例;回盲凸的痊愈性溃斑多数提示病例已经耐过猪瘟。
盲结肠和直肠的检查多数在检查回盲凸时进行。常见的病变有盲结肠呈现灰褐色、肠壁增厚、肠壁水肿增厚、肠壁充血、肠壁有米粒至绿豆大小的白色突起小点、典型猪瘟的纽扣样溃烂等。直肠常见病变多为内壁充血,外壁有白色突起点。
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检查:小肠检查相对简单。主要是检查充盈度,是否充水、臌气,是否充血、肠系膜淋巴结是否肿大、充血或淤血。必要时可对部分小肠段剖开检查。
胃和胰脏的检查主要是观察充盈度,出血与否,是否有赘生物、黏膜是否完整或脱落,是否有水肿、溃疡、穿孔,内容物的多少,是否充气、移位,以及胃液的颜色。必要时摘除后排空检查,可沿胃小弯剪开检查胃内壁。
脾脏的检查:主要检查脾脏的形态、边缘整齐度、颜色,表面的变化,有时也摘取部分脾脏做病原学检查。
心脏的检查:包括观察形态,是否出血、淤血及所在部位冠状沟是否水肿、有胶冻样渗出物等。有时也施行摘取后纵剖、横剖,检查心脏内壁和房室结。
髂前淋巴主要检查肿胀程度、出血、淤血、坏死与否。
8.脑、四肢关节和其他器官的剖检。脑部的剖检是怀疑有神经系统疾患时的检查项目。怀疑链球菌病、猪副嗜血杆菌感染和关节炎时应剖检四肢关节。
对繁殖障碍疫病病例还应检查卵巢、输卵管、胎衣、子宫、死亡的胎儿和阴道,公猪则应仔细检查阴茎和附睾、睾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