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是祖国医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同源异流,一脉相承。据《周礼·天官》的记载,它不但把“医官”和“巫”明确地分开,而且在“医官”中更有“医师”、“疾医”、“食医”、“疡医”及“兽医”的区别。“兽医疗兽病兽疡。兽有病灌而劀(音瓜,刮去之意)之”。据此则知,我国劳动人民在周代就用方药给家畜治病了,但该书中并没有记载方剂。在现存的中医文献中,记载方剂最早的要算两千多年前成书的《内经》。《内经》中共载有12个方剂,虽然为数不多,且带有原始单方的形式,但它已有煎剂、丸剂、散剂、酒剂等制剂类型。更可贵的是,《内经》中已经创立了方剂的组织原则——君、臣、佐、使,这便为方剂的形成和发展开辟了道路。《史记·扁鹊列传》中有“越人之为方也”及“以八减之齐”、“和者煮之”的记载。这就说明继《内经》之后,多味药物相互配伍的使用方法逐渐广泛。
在现存史料中,最早记载兽医药方的是汉简(“流沙附简”和“居延汉简”等)。如“流沙附简”中有一记载:“治马伤水方:姜、桂、细辛、皂荚、附子各三分,远志五分,桂枝五钱……”从汉简中的兽医方看,当时已应用了汤剂、膏剂和丸剂;并在服药方法上有饲喂后服的区别。
东晋·葛洪所撰《肘后备急方》的卷八,即“治牛、马六畜水谷疫疠诸病方”,是现存古籍中最早的有关兽医方剂的篇章。
公元6世纪,后魏·贾思勰撰写了一部现存最古老而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其中卷六为畜牧兽医专卷,列举了治牛、马、驴、羊、猪的药方40余个,并分别采用了散、膏、煎、胶、酒、熏烟等不同剂型和用法。
现存最早的兽医药方专书为唐宋时期的《蕃牧纂验方》和《安骥药方》。《蕃牧纂验方》为宋·王愈所撰,载有57个验方,除四时调理方外,分心、肝、脾、肺、肾、杂治六部。《安骥药方》据推测为公元9世纪的著作,书中收载药方144个,并按功效和主治分为25类。这两部著作均收载于唐代著名兽医典籍《司牧安骥集》中。由于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了中兽医方剂的基本理论和系列成方,因而奠定了中兽医方剂学的基础。
元代卞宝的《痊骥通玄论》中,有关于药方的专篇“痊骥通玄注解汤头”,收载方剂113个,吸收了当时中医方剂学的一些理法和酝酿规律,丰富和发展了中兽医方剂的内容。
1608年,明·喻本元、喻本亨兄弟合撰的不朽名著《元亨疗马集》付梓。该书收载了400多个兽医药方,并有“经验良方”和“使用歌方”两个方剂专篇。“经验良方”分14类,收载方剂170余个;“使用歌方”将36个常用方剂编成汤头歌,便于记忆和使用,为后世兽医广为传诵,称为“三十六汤头”。此外,《元亨疗马集》还载有关于方剂组成、配伍禁忌等方面的内容。从该书可以看出,到了明代,中兽医方剂的理论和运用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此外,明代还有杨时乔等编著的《马书》(刊行于1594年),内容也很丰富,特别是16种蹄病的药方,很有参考价值。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639年)中,也收载了治马、驴、牛、羊、猪、狗、猫、鸡的药方1 000余个。在这一时期,朝鲜还刊行了一部《新编集成马医方牛医方》,载有马医方161个、牛医方51个,共计212个药方。这些都丰富了中兽医方剂的内容。
在清代,不少中兽医古籍都不同程度地载有兽医方剂的内容,各有特色。周维善编著的《疗马集》(1788年),载有药方110个,称为“疗马百一方”,据认为,其中有些还是家传验方。傅述风著的《养耕集》(1800年)载有药方100多个。还有《抱犊集》、《牛经备要医方》、《牛经切要》、《相牛心镜要览》、《牛医金鉴》等,其中有不少关于医牛病的药方。《驹病集》是现存唯一的幼畜科古籍,其中的许多药方自然具有幼畜科的特点。《猪经大全》中则有50种猪病的防治药方63个,是现在所能见到的唯一猪病古代专著。流传于西南的《活兽慈舟》(约刊行于1873年)内容较全,载有黄牛、水牛、马、猪、羊、犬、猫的240种病证的药方700多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兽医学的迅速发展,中兽医方剂的整理、应用和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步。1956年召开了全国民间兽医座谈会,来自全国的知名中兽医在会上交流了验方500多个,会后编印了《中兽医验方汇编》一书。此后,在整理有关古籍、搜集民间兽医验方、扩大方剂应用范围、探讨方剂作用机理等方面,取得了很好成效。治疗动物脾胃病证的基本方平胃散,从机理和运用两方面进行了较充分的研究和探讨。关于方剂中药味之间的配伍禁忌问题,也取得了一批研究数据,加深了“十八反”等的认识。外用的生肌散和点眼的拨云散等,实践证明疗效确实,得到了广泛应用。还创制了许多有效的验方新方剂,如知柏汤、胃肠活、跛行镇痛散、盐粟散等。祛风镇痉汤保留灌肠,用于治疗马属动物破伤风,既克服了经口灌药的困难,又提高了疗效。新的中药制剂如注射剂、冲剂、膜剂等也已在兽医上应用。中药作为饲料添加剂或预混剂的试验与探索,正在广泛开展。兽医中药成方制剂的生产从无到有,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质量标准和检测手段也日臻完善。1976年以后,为了系统总结中兽医方剂学的理论与实践,较完整的现代中兽医方剂学著作相继问世,如李呈敏的《中兽医方剂》、张克家的《中兽医方剂学》等。在高等农业院校中也开设了中兽医方剂学课程。至此,中兽医方剂学就形成了一个较成熟的分支学科。为了使中兽医的成方制剂规范化,农林部于1978年颁布了《兽药规范·二部》,其中规定的成方制剂品种有114个;在此基础上,又制定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二部(1990年版),收载成方制剂81个,兽医中药成方制剂的生产和应用开始有规可循。
当前,发挥中兽医方药的优势和适应畜牧兽医事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优质安全食品,与现代药学结合防治人畜共患疾病(如禽流感的防治等),是中兽医方剂学发展的基本趋势。一方面,用中药方剂防治动物疫病和促进其生产性能,具有强调辨证、注重整体、毒副作用小、在食用动物产品中很少残留等优势,为人们生产安全畜产品,应进一步发挥作用;与此同时,也要吸收现代药学的长处,采用生理学、药理学、药物化学及生物工程的方法,研究中兽医方剂的作用机理,提高疗效,改革剂型,使中兽医方剂学的理论与实践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另一方面,为适应现代畜牧兽医事业的发展,中兽医方剂的应用正在从个体治疗为主转向群体防治,从运用于马、牛等大动物为主转向猪、禽等中小动物,从单纯用于治病转向防治疫病与促进动物生产性能相结合。中药方剂与现代药学结合,探索防治人畜共患疾病的有效途径,确保人类健康,也是重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