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本科的一个属(Loli-um L.), 又名毒麦属。多年生或 一年生草本植物。约有20个种,其中有经济价值的主要有两种,即多年生黑麦草(L.perenneL.)和多花黑麦草(L.multiflorumLam.)已在世界上广泛栽培。前者的品种有引自新西兰的努伊(Nui)、鲁安努伊(Ruanui)等,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生长良好。后者的品种有引自美国的阿伯德(Aubade)、引自瑞士的勒普(Lipo)及中国的地方品种盐城多花黑麦草等。此外,杂交黑麦草(L.perennexL. multiflorum)和同源四倍体黑麦草等也开始应用于生产。杂种黑麦草的形态特征介于两个亲本之间。
多年生黑麦草(perennial ryegrass) 禾本科黑麦草属之一种(Lolium perenne L.),又名宿根黑麦草。多年生草本。具有生长快,营养生长期长,质地柔嫩,产草量高,品质好,适口性好,耐牧等特点。是中、长期轮作放牧草场和永久性草场的重要草种。可调制干草、青饲、青贮和放牧。乳牛、肉牛和羊、鹅、兔等喜食,也是鱼的好饲料。
分布和适应性 原产欧洲地中海沿岸、北非及西南亚。适于温带温暖、凉爽而湿润的气候。1677年英国首先栽培。澳大利亚、新西兰、西欧及美国的温带地区栽培广泛。现已成为中国亚热带海拔800米以上,降雨量较多地区栽培的优良草种。在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等省种植较多。抗寒性差, 亦不耐高温干旱气候。生长最适温度为20℃, 白天21℃,夜间16℃或地温20℃时生长最盛。在10℃时亦能较好生长。适宜年降雨量1 000~1 500毫米。喜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粘土。适宜土壤pH值为6~7。耐瘠性差。在四川、湖北、湖南等省海拔800米以下的河谷、丘陵、盆地高温地区越夏性差,在35℃以上则分蘖枯萎或全株死亡。只宜作短期牧草栽培。在东北、西北和内蒙古等地不能越冬。在北京地区秋播,越冬率约50%。适宜与白三叶、红三叶等草种混播, 在混播中竞争力略低。
形态特征 须根发达,入土浅,具细弱根状茎,从枝条基部节上产生不定根。茎丛生、直立或斜立,光滑无毛,具2~4个长的节间,秆细,稍扁平。分蘖量大,多者可达250~300个。株高80~100厘米。叶鞘略扁,疏松、无毛,基部红色。叶片深绿色,叶脉明显,叶背光滑有明亮光泽。叶在芽中呈折叠状。叶舌短,叶耳小,无毛。穗状花序。小穗扁平无柄,互生于主轴两侧,背向嵌生于主轴弯槽内,含小花5~11朵。种子扁平,外稃披针形,顶端膜质无芒,内稃与外稃约等长(图)。千粒重1.2~1.5克。染色体数2n=2x=14。
栽培技术 选择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播种。种子细小,耕前精细整地,使土壤细碎、畦表平整、保墒,以利出苗,每公顷施底肥45 000千克。选干燥纯净优质种子。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宜在9~11月秋播。湖南海拔1 500~1 800米山区4月中旬春播, 当年刈割3次。陕西中部8月上旬播种。条播, 行距15~30厘米,采种地45~50厘米。放牧地宜撒播或密条播。每公顷播种量15~22.5千克。与红三叶、白三叶、鸡脚草等混播, 其播量可减少25%~30%。播深2~3厘米,播后镇压。加强田间管理,苗期生长慢,易受草害,须抓紧巾耕除草1~2次。或施用除草剂。在分蘖、拔节、抽穗期均需灌溉。苗期和每次刈后每公顷追施速效氮肥300千克。对肥力较差的酸性土壤,每公顷增施磷肥150~225千克和钾肥150千克。种子田增施钙镁磷肥225~300千克作基肥,中耕除草2~3次,进行田间去杂去劣。混播放牧地需加强轮牧管理, 以及清除害草、灌木,及时补播,防止退化。防治蝼蛄用敌百虫制成毒饵诱杀。留种田可用二硝散、灭菌丹、石硫合剂等杀菌剂, 防治赤霉病和冠锈病。播前用1%石灰水浸种。在分蘖盛期和拔节期,当株高达40厘米以上刈割,留茬5厘米, 以利再生。每年刈割3~4次, 多者5~6次,每公顷产鲜草45000千克,高者达可75 000千克。种子田可先割1~2次草,然后收种子。穗上部黄熟达70%,选阴天或早晨收获,及时晒干扬净,贮存于通风干燥处。每公顷产种子750~1 200千克。
营养成分和利用 营养期干物质中含粗蛋白质18.6%, 粗脂肪4.1%, 粗纤维20.1%, 无氮浸出物43.4%, 粗灰分13.8%,钙0.46%,磷0.35%。花期干物质中含粗蛋白质13.8%, 粗脂肪3.0%, 粗纤维25.8%,无氮浸出物49.6%,粗灰分7.8%。营养生长期刈割青饲,适口性好,各类家畜喜食,尤其是鱼和鹅的好饲料。抽穗期刈割调制干草或青贮,饲喂牛、羊、兔等。草层高30~40厘米即可轮牧牛、羊。抽穗后产草量虽高,但营养成分降低,且影响再生和利用次数。青贮前寅晾晒0.5~1天以降低水分含量, 可与红三叶、白三叶等混贮, 混合比例以7:3或6:4为宜。
多花黑麦草(Italian ryegrass) 禾本科黑麦草属之一种(Lolium multiflorum Lam.),又名意大利黑麦草、一年生黑麦草等。一年生或短寿多年生。生长快,产草量高,营养丰富,适口性好,各种家畜和鱼类均喜食。主要用于青饲、调制干草、放牧和青贮。
分布和适应性 原产地中海沿岸地区。欧洲、北美、大洋洲栽培广泛。中国长江和淮河流域栽培面积较大。东北、华北等地亦有种植。适于温暖、湿润的气候,不耐严寒, 在北京地区越冬率为40%~60%。在排水良好的肥沃壤土或粘壤土上生长良好。耐酸性土壤亦较耐盐碱。在pH4.7~6.3的红壤和pH8.5~9的盐碱土上均可生长。适宜pH值为6~7。
形态特征 须根发达,主要分布在15厘米以上的土层中。茎直立,分蘖量大,高80~120厘米。叶片柔软下披。叶脉明显, 叶背光滑有光泽, 叶长10~30厘米,叶舌膜质,短小不明显。叶耳细小,叶鞘较疏松。穗状花序,小穗扁平无柄,互生于主轴两侧,背向嵌生于主轴弯槽内,含小花10~20朵。外稃具芒, 内外稃近等长。种子菱形,千粒重1.5~2.0克。染色体数2n=2x=14。
栽培技术 播前精细整地。北方适于春播,有利越冬。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适宜晚秋播种。条播行距15~30厘米,播深1.5~2厘米。亦可撒播,播后镇压。每公顷播量15~22.5千克。生长期间追施氮肥和磷肥,结合灌水可显著提高产量和质量。可与水稻、玉米、高粱等轮作,供冬春饲用。南方年刈割3~5次,北方2~3次。与红三叶、白三叶、箭筈豌豆等混播以提高总产量和质量。收种宜在中上部小穗变黄时及时采收。
营养成分和利用 抽穗期干物质中含粗蛋白质9.96%,粗脂肪4.79%,粗纤维25.09%,无氮浸出物50.93%, 粗灰分9.23%, 钙0.48%, 磷0.31%。抽穗期刈割青饲、青贮或调制干草。放牧和养鱼宜在营养期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