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死杆菌病是各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共患的传染病。其特征是在受伤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或口腔、胃肠黏膜发生坏死,有的内脏形成转移性坏死灶。多发生于绵羊、鹿、山羊及牛,马、猪较少发生。
【流行病学】
本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动物饲养场、沼泽和土壤中均有存在。此外,本菌还经常存在于健康动物的扁桃体和消化道黏膜上,通过唾液和粪便排出,污染周围环境。病畜和带菌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易感动物主要经损伤的皮肤和黏膜而感染,多发生在多雨季节或在低洼潮湿地区放牧或使役的家畜。护蹄不良、畜舍潮湿泥泞更容易诱发本病。新生犊牛、羔羊有时可经脐带感染。
家畜中,以绵羊、牛、马、猪和鹿最易感,家禽的易感性较小。
【病原】
病原体为坏死杆菌,严格厌氧。本菌为多形性的革兰阴性菌,小的呈球杆状为(0.5~1.5)μm×0.5μm;大的呈长丝状,为(0.75~1.5)μm×(100~300)μm,多见于病灶及幼龄培养物中,染色时因原生质浓缩而呈串珠状。本菌无鞭毛,不能运动,不能形成芽胞和荚膜。坏死杆菌于病料染色涂片上为长形、着色不均匀的丝状体。
本菌对温热的抵抗力不强,加热60℃ 30分钟及100℃1分钟即可杀死;在直射阳光的作用下经8~10小时即死;在水中可生存15天,在乳中能生存35天,粪便中能存活50天,在尿中只存活15天。1%高锰酸钾溶液、1%甲醛溶液、5%来苏儿、5%苛性钠溶液等,10~20分钟都能杀坏死杆菌病原体。
【症状】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1~3天,有的仅几小时。
1.马 多见于群牧马群的马匹,常大批发生。主要通过蹄冠和系部外伤而感染,故病部大多在球节以下,特别是蹄冠、蹄球和系凹部。病初局部瘙痒、肿胀,有热有痛,患肢跛行。不久在蹄冠边缘或系部的皮肤出现黄豆大至蚕豆大的脓肿,脓肿破溃流出恶臭的黄色脓汁。有的溃疡表面结痂,痂下组织继续坏死,可侵及蹄软骨、韧带和肌腱;有的形成瘘管;有的发展为急性蜂窝织炎。严重时,蹄角质变形,甚至发生蹄匣脱落。此时,病马全身症状恶化。坏死杆菌还可转移到肺等脏器,引起坏死性肺炎、化脓性肝炎和心包炎等,若治疗不及时,常引起死亡。
2.绵羊及山羊 多为一肢或两肢患病,患畜跛行。详细检查患病肢蹄部,可见趾间、蹄踵、蹄冠等发红、肿胀,指压检查时有热痛,随病程加重逐渐形成溃疡,流出恶臭脓液或脓块。溃疡部常被覆一层薄痂,以后常可蔓延至深部组织,使该部皮下组织、肌腱以及关节等全部被侵害。病变多呈慢性,除四肢坏死病变外,偶有于唇及鼻部发生同样病变。当两前肢同时被侵害时,病畜常屈曲前肢,用前肢球节或腕关节走路。病程延长,跛行更加剧烈,常横卧不起,日渐消瘦。多因衰竭、转移性病变(发生于重要器官)或继发传染而死亡。
3.牛 成年牛多侵害蹄部,也称腐蹄病,其临床表现与羊相似。坏死病变也可能侵入深部,个别病例有发生蹄壳甚至趾骨脱落的。此外,成牛腮腺或下颌腺常因坏死杆菌侵入而发炎肿胀,严重时也常有化脓。犊牛常呈坏死性口炎,俗称“犊白喉”。病犊牛颊、齿龈、软颚、舌缘和咽后壁黏膜发生坏死,附着污褐色粗糙的伪膜。伪膜脱落后露出溃疡面,边缘肥厚。其他部位也可能发生坏死。有时鼻腔、喉及气管也发生病变。病犊牛体温升高、虚弱、流涎,由鼻孔流出黄色脓样分泌物,有时下痢。如治疗不及时,可发生败血症而死亡。有时还可发生坏死性肝炎。
4.猪 临床上成年猪常见的是坏死性皮炎,多发生于体侧、臀及颈部。皮肤及皮下组织发生脓肿,形成外口小、里面呈囊状的坏死灶,流出黄色、稀薄、恶臭的液体,无痛感,俗称为“花疮”或“眼子病”。初期病猪食欲正常,后期食欲减少,严重时可引起败血症,体温升高、消瘦,甚至死亡。幼猪的症状常与犊牛相同,呈化脓性、一坏死性口炎,以组织坏死为特征。
5.鹿 病变主要发生在四肢,特别是蹄部和系部,严重时可发展到角基部。表现为局部化脓、溃疡及坏死。病初局部形成脓肿,发展为坏死,坏死灶中心凹陷,周围组织比较整齐,并向周围深部健康组织蔓延。坏死灶破溃后,流出脓汁及血液,并有特殊的恶臭。如果坏死侵害到关节和韧带及骨组织,则蹄壳脱落、跛行、蹄发生变形,称之为“大脚鹿”。病鹿精神不佳、食欲减退、消瘦、常卧地,如继发感染,可造成死亡。如病灶转移到内脏,可引起坏死性肺炎、化脓性肝炎和心包炎等。病鹿两耳下垂、呆立不动、体温升高,可视黏膜黄染,心律加快,呼吸困难,最终死亡。
6.家禽 以坏死性口炎为多见。常在舌、咽、喉发生坏死性病灶,故有“伪白喉”之称。有时气管、食管和胃肠黏膜也受到侵害。坏死梭杆菌还可引起鸡趾瘤,病鸡在趾间、趾关节和跖部皮肤形成球状黄豆至核桃大的肿瘤样物,破溃后流出黏性或脓性液体,内含坏死组织。
【诊断】
1.临床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及多雨季节大批发病等流行特点,即可确诊。临床上,容易与蹄冠外伤、系部皮肤炎等区别。
2.实验室检查 对可疑病畜,从病、健组织交界部位以无菌方法采取病料,涂片后以具有鉴别意义的方法染色、镜检。如见呈颗粒状染色的长丝状菌或细长的杆菌,即可确诊。如有条件,还可用特异的荧光抗体染色后镜检,或进行动物接种试验,或培养鉴定。
【防治】
预防本病的发生,关键在于避免皮肤、黏膜损伤;经常保持畜舍、环境、用具的清洁与干燥;低湿牧场注意排水;正确护蹄;猪群避免过挤,防止相互咬斗;发现外伤及时进行处理。
发现本病时,应注意检查、隔离和治疗病畜,污染场所、用具要严格消毒,患畜腐败组织和创液及时进行无害处理。此外牛、羊、马群可通过5%~10%硫酸铜液脚浴池,每天1~2次,连续3天。病愈家畜经21天后方可混群饲养。
对腐蹄病患畜,应彻底消除患部坏死组织,用1%高锰酸钾或3%来苏儿液,或用6%福尔马林或10%硫酸铜液冲洗。然后在蹄底孔或洞内,填塞硫酸铜、水杨酸粉或高锰酸钾粉。对软组织可用松馏油、碘仿磺胺粉或抗生素等药物,以绷带包扎,再以融化的柏油涂布以防污水渗入创内。马系部患病时,病初可用5%鱼石脂酒精涂擦或打绷带;当创口开放时,可先进行外科处理,再以抗生素软膏或10%龙胆紫或10%甲醛酒精等涂布。对坏死性口炎,应先除去伪膜,再以0.11%高锰酸钾液冲洗,然后涂擦碘甘油,每天2次至痊愈。对猪坏死性皮炎,应先彻底清除坏死组织,然后局部涂敷木焦油福尔马林合剂(5:1)、抗生素软膏、5%碘酊、磺胺、高锰酸钾粉或大黄石灰末等药物。治疗一般采用局部疗法。若出现全身症状时,根据病情可用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对症治疗,以及强心、解毒、补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