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体之气,就生命形成而论,“生之来谓之精”,有了精才能形成不断发生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则精在气先,气由精化。其中,先天之精可化为先天之气;后天之精所化之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相合而为后天之气。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相合而为畜体一身之气。
畜体的气,源于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和后天摄取的水谷精气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生理活动作用而生成。
1. 气的来源
构成和维持畜体生命活动的气,其来源有二:
(1)先天之精气:这种精气先身而生,是生命的基本物质,禀受于父母,故称之为先天之精气。父母之精气相合,形成了胚胎。所谓“方其始生,赖母以为之基,坤道成物也;赖父以为之楯,阳气以为捍卫也。”(《素问·注证发微》)先天之精是构成生命和形体的物质基础,精化为气,先天之精化为先天之气,形成有生命的机体,所以先天之气是畜体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2)后天之精气:后天之精气包括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因为这类精气是出生之后,从后天获得的,故称后天之精气。气由精化,后天之精化而为后天之气。
呼吸之清气,是通过畜体本能地呼吸运动所吸入的自然界的新鲜空气,又称清气、天气、呼吸之气。喉主天气(《素问·太阴阳明论》),“天气通于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畜体赖呼吸运动,使体内的气体在肺内不断交换,实行吐故纳新,参与畜体气的生成。故曰:“天食人以五气,五气入鼻,由喉而藏于心肺,以达五脏。”(《类经》)。
水谷之精气,又称谷气、水谷精微,是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畜禽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胃为水谷之海,畜禽摄取饮食之后,经过胃的腐熟、脾的运化,将饮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化生为能被畜体利用的水谷精微,输布于全身,滋养脏腑,化生气血,成为畜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畜自有生以后,无非天地之为用。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非呼吸,无以行脏腑之气。所以说畜出生后,便有此呼吸及饮食欲。
2. 生成过程
畜体的气,从其本源看,是由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和自然界的清气三者相结合而成的。气的生成有赖于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综合作用,其中与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的关系尤为密切。
(1)肺为气之主:肺为体内外之气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之气的交换。通过不断的呼浊吸清,保证了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地进入体内,参与畜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肺在气的生成过程中主要生成宗气。畜体通过肺的呼吸运动,把自然界的清气吸入于肺,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气,在肺内结合而积于胸中的上气海(膻中),形成畜体的宗气。“夫合先后(指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而言,即大气之积于胸中,司呼吸,通内外,周流一身,顷刻无间之宗气者是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宗气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通达内外,周流一身,以维持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又促进了全身之气的生成。
肺司呼吸,“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浊之运化”(《类经图翼·经络》)。宗气赖肺呼吸清气而生,待其生成之后,则积于胸中,走息道而行呼吸。肺通过呼吸,排出浊气,摄取清气,生成宗气,以参与一身之气的生成。肺借呼吸吸入自然之清气,为一身之气提供物质基础,赖以化生宗气进而化生一身之气。肺之呼吸是气的生成的根本保证,故曰“诸气皆生于肺”,“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藏象类》)。肺为呼吸橐籥,虚如蜂巢,吸之则满,呼之则虚,受脏腑上朝之清气,禀清肃之体,性主乎降。畜身之气,禀命于肺。肺气清肃,则周身之气莫不服从而顺行。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畜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升降者,里气与里气相回旋之道也;出入者,里气与外气相交接之道也。”(《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而肺则集升降出入于一身,呼则升且出,吸则降且入。“肺之一呼吸,以行脏腑之气”(《医易一理》),从而维持全身气机的动态平衡。故曰:“气……周流一身,循环无端,出入升降,继而有常……总统于肺气。”(《金匮钩玄·附录》)总之,肺脏通过呼吸运动,吐故纳新,吸清呼浊,化生宗气,进而生成一身之气,并总统一身之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从而保证了气之生生不息。故有“肺主一身之气”(《医门法律·明胸中大气之法》),“肺为气之主”(《医述》引《仁斋直指方》)之说。
(2)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生化精气。脾升胃降,纳运相得,将饮食化生为水谷精气,靠脾之转输和散精作用,把水谷精气上输于肺,再由肺通过经脉而布散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脾胃为后天之本,在气的生成过程中,脾胃的腐熟运化功能尤为重要。“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脾胃论》)“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津液上升,糟粕下降,斯无病也。”(《明医杂著》)脾升胃降,纳运相得,才能将饮食化生为水谷精气。安谷则昌,绝谷则亡,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脾为五脏之轴,胃为六腑之首,脾胃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气的生成过程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脾胃在气的生成过程中,不仅化生水谷精气,提供物质基础,参与宗气的生成,而且又能滋养先天之精气。
(3)肾为生气之源:肾有贮藏精气的作用,肾的精气为生命之根,生身之本。肾所藏之精气,包括先天之精气和后天之精气。实际上,先天之精气和后天之精气在肾脏中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故曰:“先天之气在肾,是父母之所赋;后天之气在脾,是水谷所化。”先天之气为气之体,体主静,故子在胞中,赖母息以养生气,则神藏而机静。后天之气为气之用,用主动,故育形之后,资水谷以奉生身,则神发而运动。二气互用,故后天之气得先天之气,则生生而不息;先天之气得后天之气,始化化而不穷也。肾精的盛衰,除先天条件外,和后天之精气的充盛与否也有密切关系。肾脏对精气,一方面不断地贮藏,另一方面又不断地供给,循环往复,生生不已。肾所藏的先天之精气充盛,不仅给全身之气的生成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还能促进后天之精气的生成,使五脏六腑有所禀受而气不绝。所以说:“父母构精时,一点真阳,先身而生,藏于两肾之中,而一身之元气由之以生,故谓生气之原。”(《医门法律》)
总之,气的生成,一者靠肾中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供应充足;二者靠肺、脾、肾三脏功能的正常。其中以脾、肺更为重要。故临证所用补气治法,主要是补脾、肺两脏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