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硒缺乏症,主要起源于饲料 (植物) 硒含量的不足或缺乏。而植物 (饲料) 中硒的含量不足或缺乏又与土壤中可利用硒 (水溶性硒) 的低水平密切相关。亦即土壤含量水平决定着植物中硒缺乏的程度。一般种植在低硒 (酸性) 土壤上的植物,含硒量均低下,以这种贫硒的植物用作饲料,便能导致硒营养缺乏。
至于哺乳期仔猪的硒营养缺乏,主要是由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母猪的不全价饲料或低硒饲喂所致。
此外,管理不善,畜舍不卫生,预防注射捕捉的惊吓,突然由舍饲转为放牧,剧烈的长途运输,断奶过早或突然断奶等应激的作用,均可诱发本病。
硒缺乏症与维生素E缺乏症,不仅在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上有许多共同之处。而且在病因、发病机理以及防治效应等方面,也存在着极其复杂的相互关系。因而这两种缺乏通常统称硒-维生素E缺乏症。
本病发生具有地区性,即发病地区与缺硒地带相适宜。但随着饲料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在非缺硒地区,由于从缺硒地区购进原料,也可发生本病。
目前许多国家根据地球化学及硒的贫乏程度,划分缺 (贫)硒地带。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等单位的联合调查发现,我国北起黑龙江,南至云南省,存在一条斜行的狭长缺硒地带。另外,在西北青海高原、甘肃部分地区,山东、江苏沿海各县均属贫硒或缺硒地带。根据粗略统计,位于缺硒地带内的各个省,均有缺硒症发生,各省境内均有常在多病区 (缺硒地区)和非病区 (硒适量地区)。
除此之外,本病还具有群体选择性,即幼龄阶段多发。这与幼龄阶段生长发育和代谢旺盛、对营养物质需求量相对增多、对硒的缺乏尤为敏感有关。
[临床症状] 仔猪硒缺乏症主要表现为肌营养不良、桑葚心病、肝营养不良,近年又报道有渗出性素质和贫血,亦有人认为仔猪水肿病是因缺硒而诱发的。
1.肌营养不良 (营养性肌不良): 亦称白肌病,多见于1~3月龄或断奶后的育成猪,通常是肝营养不良和桑葚心病的恒定性并发症。
(1) 急性型多见于生长加速、发育良好的仔猪,且往往缺乏先驱征兆而突然发病死亡。有的仔猪,仅见有精神委顿或厌食现象,当晚尚属健康,翌日突然死亡。
(2) 亚急性型,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腹泻,心跳加快,心率不齐,呼吸困难,全身肌肉弛缓乏力,不愿活动,行走时步态强拘、后躯摇晃、运动障碍。个别仔猪见有呕吐。
(3) 慢性型,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皮肤呈灰白或灰黄色,不愿活动,行走时步态蹒跚。严重时,起立困难,常呈前肢弯腕跪立或呈犬坐姿势,继则四肢麻痹、卧地不起。
2. 桑葚心病: 1995年发生于爱尔兰,曾称营养性毛细血管异常或心肌营养不良。多见于外观良好的仔猪,往往缺乏明显症状或仅在短时间内出现沉郁、尖叫,继而抽搐死亡。
病程缓者,可见厌食、不活泼,多躺卧,听诊心跳疾速,节律不齐,心内杂音,呼吸困难,发绀,强迫运动时常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剖检可见心脏增大,呈圆球状,因心肌和动脉及毛细血管受损,致沿心肌纤维走向的毛细血管多发性出血,心脏呈暗红色,故称桑葚心。
3.肝营养不良: 常见于1~4月龄仔猪或育肥猪,具有群发性特点,死亡率较高。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
(1) 急性型多发生在体况良好、生长较快的仔猪,往往无任何先兆而突然死亡。个别病例可见呼吸困难、呕吐、腹泻、行走不稳等症状。
(2) 慢性型病猪的皮肤可视黏膜黄染,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粪暗褐色、呈煤油状。贫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降低。个别仔猪皮肤坏死。
各型仔猪的肝脏有下列典型的眼观病理变化。
急性型: 红褐色健康小叶和出血性坏死小叶及淡黄色的缺血性坏死小叶相互混杂,构成彩色斑斓样的镶嵌式外观,通常称为槟榔肝或 “花肝”。
慢性型: 出部位呈暗红褐色,坏死部位萎缩,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瘢痕,以致肝脏表面粗糙凹凸不平。
肝内硒水平由正常的0.3毫克/千克湿重降至0.068毫克/千克湿重。
成年猪硒缺乏症的临床症状与仔猪相似,但病程较长呈慢性经过。痊愈率高。此外,呈现明显的繁殖功能障碍。母猪屡配不孕,妊娠母猪早产、流产、死胎,产仔猪孱弱,产后易发生乳房炎-子宫炎-泌乳缺乏综合征 (MMA)。
[病理变化] 硒缺乏症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骨骼肌、心肌、肝脏的变性、坏死,胰腺的变性、纤维化等病变。
1. 骨骼肌: 苍白色呈煮肉或鱼肉样外观,并有灰白色或黄白色条纹或斑块状变性、坏死区。一般以背腰、臀、腿肌变化最明显,且呈双侧对称性发生,病变肌肉水肿、脆弱。
2.心肌: 心脏变形,心脏扩张,体积增大。心肌弛缓、出血或见有灰白色变性、坏死灶。心内、外膜出血,心包积液,呈桑葚状心。
3. 肝脏: 急性型肝脏肿大,质地脆弱,表面及切面见红黄相间、大小不一的坏死灶病变小叶与健康小叶界限分明,呈彩色交错的镶嵌样外观。慢性型肝脏萎缩且表面粗糙、凹凸不平。
[防治]
1.预防: 鉴于饲料硒的不足或缺乏的直接病因,因而采取以提高饲料含硒量,供给猪以全营养日粮为中心的综合性预防措施是极其重要的。为此,一般应注意:
(1) 对妊娠和哺乳母猪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日粮的正确组成和饲料的合理搭配,保证有足量的蛋白性饲料和必需的矿物性元素和微量元素。尽量避免使用低硒地区种植的饲料或是单一的大量以玉米作基础日粮。如必须使用时,应适当地补加硒 (实际添加剂,必须在检测分析饲料的含量后具体确定)。
(2) 本病常发地区或可疑地区,除采取在饲料中添加硒或补加含硒和维生素E的饲料添加剂外,亦可对猪群施行亚硒酸钠的预防性注射。如有条件也可配合应用维生素E制剂。
2. 治疗:
(1) 亚硒酸钠注射液 (0.1%),成年猪10~15毫升,6~12月龄猪8~10毫升,2~6月龄猪3~5毫升,仔猪1~2毫升,肌内注射。
(2) 治疗时,于首次用药后可间隔1~3天,再给药1~2次,以后则依具体病状适当重复给药。对常发病区和重症病畜,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量,但应遵循低浓度 (一般不宜超过0.2%)、小剂量的原则,可采取适当缩短用药的间隔时间,以确保安全无害。
(3) 预防时,对低硒地区的母猪,自妊娠后期 (分娩前2~3周) 注射1次。新生仔猪于生后1~3日龄、15日龄、30日龄,各注射1次,以后间隔4~6周注射1次,直至断奶后2个月为止,剂量同 (1)。
(4) 亚硒酸钠的饲料添加用药。向饲料日粮中适量地添加亚硒酸钠,可提高注射用药效果。一般应使日粮实含硒量为0.1毫克/千克较为适宜。
(5) 维生素E制剂。临床上通常将维生素E作为防治硒缺乏症的辅助药与亚硒酸钠合并应用,可明显提高防治效果 (药物剂量及用法参看维生素E缺乏症)。
(6) 对症疗法。可根据病猪所呈现的具体临床症状,选用相应的药剂进行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