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水开食和接雏时饲养笼内的密度 接雏最初的前一天的密度很关键,一般按每平方米90~100只,也就是育雏前5天的饲养密度的2倍。
2.高密度饲养的原理 雏鸡是学着抢着吃食的,就像老母鸡教雏鸡吃料一样,这是它们从祖代传下来的,所以合适的高密度饲养有利于所有雏鸡都学会吃料,而且能尽早吃饱料。做法是把所有的育雏面积都作为开食面积,铺上料袋或塑料布都行,使用拌湿的饲料开食。饲料湿度为手握成团,松开手握一下即碎为好,含水量在35%左右。每半个小时撒一次料,少撒勤添,驱赶鸡群活动,把所有的饮水器也都放入。
3.雏鸡管理的目的 雏鸡越短时间内吃饱料就越好。要使雏鸡入舍10个小时后饱食率达到96%以上、吃上料的比率达到100%,把吃不上料和喝不上水的鸡只挑出。
4.弱雏单独饲养 一个好的做法就是把吃不上料和喝不上水的弱雏按每笼45~50只鸡/米2单独分开,放入一个小饮水器,周围撒入新鲜的湿料,并重点照顾它们,3~4个小时后每只弱雏鸡就都能吃饱料了;或者把弱雏放入运雏盒内,中间放入一个小饮水器,四周放入饲料,每个盒子内放入20只左右弱雏,也能使弱雏变强。
5.嗉囊与饱食率 雏鸡最初开始吃料时,都倾向于采食质高好吃的饲料,而这些饲料直接进入嗉囊。嗉囊是生长于鸡只脖颈前,颈与锁骨连接处的一个肌肉囊袋。雏鸡在吃料饮水适宜的情况下,嗉囊内应充满饲料和水的混合物。在入舍后前10小时轻轻触摸鸡只的嗉囊,可以充分地了解到雏鸡是否已经饮水采食。最理想的情况下,鸡只嗉囊应该充满圆实。嗉囊中应该是柔软、像稠粥样的物质。如果感到嗉囊中的物质很硬,或通过嗉囊壁能感觉到饲料原有的颗粒结构,则说明这些鸡只饮水不够或没有饮到水。
嗉囊充满(饱食率)的指标:入舍后 6小时,80%或以上;入舍后10小时,96%或以上。
6. 1日内育雏的重要性占柴鸡饲养全期的重要性的50%,其实也就是使雏鸡尽早吃饱料,有以下优点 增强雏鸡对疾病的抵抗力,提高雏鸡成活率;为育成期提高均匀度打下良好的基础;控制弱小鸡的发生,为育成期提高育成率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提高机体心血管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快速发育;同样也有利于卵黄囊按时吸收完,这样可以把母源抗体逐渐释放出去,增强雏鸡抗病能力。
7.雏鸡“初乳”营养——卵黄囊的充分吸收 雏鸡出壳后的第一周内经历了从内源性营养(卵黄囊)过渡为外源性营养(饲料)的转变,是一生中最为重要的阶段。雏鸡0~3日龄的营养主要来自卵黄囊,4~7日龄是卵黄囊营养转为饲料营养的过渡阶段,8日龄后营养完全来自饲料。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常发现雏鸡的卵黄囊吸收不良。长途运输、阴雨天气、育雏温度低、湿度大、饲料不易消化、应激等原因都可造成卵黄囊吸收不良。卵黄囊含有的丰富的卵黄脂是中枢神经发育的必需物质,残留的卵黄蛋白是非常珍贵的先天性免疫物质,大约占卵黄囊的7%,同时含有大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研究表明,雏鸡充分采食有利于卵黄囊的吸收,因此说明卵黄囊就是雏鸡的“雏乳”,可见其重要性。
8.体重控制原则——“5周定终生” 各育种公司都制定了各自商品蛋鸡的标准体重,如果雏鸡在培育过程中,各周都能按标准体重增长,就能获得较理想的生产成绩。由于长途运输,环境控制不当,各种疫苗的免疫、断喙、营养水平不足等因素的干扰,一般在育雏初期较难达到标准体重。除了尽可能减轻各种因素的干扰,减轻雏鸡的应激外,必要时可提高雏鸡饲料营养水平,而在雏鸡体重没达到标准之前,即使过了6周龄,也仍然应该使用营养水平较高的雏鸡料。5周龄体重能否达标对终生生产性能的发挥至关重要,5周龄体重和72周总产蛋数相关系数为0.93,5周龄体重和开产体重也有很强的相关性。海兰褐雏鸡5周龄体重390克,罗曼褐雏鸡350~440克。肉种鸡要密切注意2周龄和4周龄体重,在2周龄体重要达到标准或者超过标准体重,4周龄要达到标准体重。2周龄体重AA+母雏200克,罗斯308母雏215克。
9.饲料营养供应——选择高品质雏鸡开口料 雏鸡在第1周和第2周体重能增长2倍左右,由于生长迅速而胃肠容积不大,消化机能较弱,所以必须注意满足幼雏鸡营养需要,应该用质量最好、卫生指标高的原料生产高能高蛋白的雏鸡饲料。优质雏鸡料应具备以下特点:易消化;卫生指标良好;维生素含量高,抗应激性能好。传统雏鸡饲料的根本缺点:只适用于两周后雏鸡营养需要;肉雏鸡破碎料可满足肉鸡快速生长发育的需要,但不适合生长周期长的蛋鸡和种鸡(肉鸡料油脂过高,雏鸡早期对油脂的利用率很差),杂粕加量过多;蛋雏鸡粉料,原料消化率低,卫生指标差,采食不均匀,杂粕和玉米副产物等添加量过大;自配雏鸡料,原料质量无法保证和无法精细加工。
10.育雏的目标 育雏的目标为体重超过标准15%,育成期目标为体重达到1.4~1.5千克,18~30周龄体重超标准10%,30周龄以后超标准5%,高峰期8个月以上,淘汰时体重2千克以上。
11. 1周内的管理重点 让每只雏鸡在最短时间内吃饱料,不惜一切代价刺激食欲。确保1周后雏鸡体重超标准10克以上。
12.柴鸡舍温度的控制办法 接雏前两小时到接雏后两小时温度控制在27~29℃;1~3日龄温度控制在30~32℃;4~7日龄温度控制在29~31℃;1周内每天0.4℃下降进行控制,使舍内温度降到24℃左右(25℃以下的温度有利于控制舍内有害细菌的繁殖,25℃以下的舍温大多数病原微生物处于休眠期,病原微生物活力差,所以温度低于25℃有利于控制疾病的发生),以后不再下降温度。柴鸡饲养管理中温度和温差的控制至关重要,舍内温度高低直接影响到柴鸡的采食量的大小和柴鸡群的健康状况,同样也就影响到其正常增重。高温会使柴鸡采食量下降,同样也会造成员工易疲劳的情况。低温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13.柴鸡育雏育成期饲养方式 分两种:笼养和平养。
(1)笼养。随着雏鸡的生长发育,应逐步降低鸡舍温度,进行分笼管理。
作为笼养的柴雏鸡,要想把雏鸡养好合理分笼是管理的重点,柴鸡育雏育成时合理的饲养密度是管理的关键,那就是合理分笼。
合理的饲养密度如下:1日龄笼内饲养密度为90~100只/米2;2~10日龄为45~50只/米2;11~25日龄为22~25只/米2;26日龄后把雏鸡转到全舍的笼内。
分笼的管理重点:按时分笼,合理控制上下层温度,以达雏鸡能适应的范围内,确保雏鸡安全生长。
(2)平养时各管理要点。同笼养。
温度的高低与雏鸡的体重和饲料转化率密切相关。低温使雏鸡的饲料消耗量增加、耗氧量增加,易引发腹水症。
在生产中,育雏前期雏鸡舍内温度高,雏鸡排泄量小,相对湿度经常会低于标准。所以必须采取舍内补充湿度的措施,如可以向地面洒水,在热源处放置水盆或挂湿物,往墙上喷水等。育雏中期,育雏舍相对湿度经常高于标准,使垫料板结,空气中氨气浓度增加,饲料发霉变质,病原菌和寄生虫繁衍,严重影响柴鸡的健康。因此,日常要注意管理,加强通风换气,勤换垫料,不向地面洒水,防止饮水器漏水等。
做好育雏期物品准备工作,提高舍内湿度,绑好育雏栏和高密度开食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