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门、哺乳动物纲、奇蹄目、马科、马属家畜(Equus caballus)。同属于马属的动物尚有斑马和驴。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有马6000余万匹,从南半球各国、赤道附近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到北极圈附近, 从海拔数十米的平原到四五干米的高原都有马的分布和繁衍。马匹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已形成数百个品种并分成若干类型,在体格大小和经济用途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起源 马的进化可追溯到第三纪始新世的原蹄兽(即始祖马),它是一种体格只有狐狸大小的动物,体高仅30~50厘米。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化,森林变成辽阔的草原,使其体格变大,由五趾变为单趾,以利于在草原上奔跑,逃避猛兽的危害。食物由森林的多汁饲料变为干草,牙齿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始祖马进化到现代的真马可分五个阶段, 即始祖马 (Eio-hippus)、中马(Mesohippus)、原马(Merycohippus)、上新马(pliohip-pus)和真马(Equus)。在各个阶段中都辐射分化出不同的种类,大多数都因不适应环境的变化,在自然选择中灭亡了 (图)。从始祖马到真马(马属动物)主要进化趋势:腿和足伸长,体型增大;侧趾退化,中趾增强;背部伸直和变硬;颊齿齿冠增高,齿冠形式进一步复杂化且更加坚实; 脑增大并复杂化。
家马是由野马驯化而来, 从而开始养马的历史,但野马已濒临绝迹。已知野马有鞑靼野马(太盘野马)和蒙古野马(普氏野马)。鞑靼野马于19世纪中叶已在南部俄罗斯草原上消失。20世纪尚存的蒙古野马分布在中国的西北部。1879年俄国学者普锡华尔斯基(Пржевальский) 在中国甘肃省收集到野马的标本,1881年在圣彼得堡展出,引起世界生物界的关注,被命名为 “普锡华尔斯野马” (Equus przewalskii Poli-akov)。中国在2 000年前的汉朝就有野马的记载, 一直作为狩猎的对象,数量逐渐减少。20世纪60年代在产地还能看到单个或小群,到了80年代初在野马原产地进行多次航空及地面考察,未再发现野马。在世界各地人工饲养的普氏野马有700匹左右, 由于长期人工圈养,导致近亲繁殖,个体变小、寿命缩短、难产增加、胎儿畸形、疾病增多、繁殖成活率低、生活力下降,表现出生物种退化,并有绝种的危险。为了挽救现在的野马, 中国承担了挽救野马灭绝的试验研究。1986年从国外引入一些野马放回到它的故乡, 在新疆吉木萨尔县荒漠草原地带开辟了自然保护区进行放养, 使其保种复壮, 发展野马种群。
马属动物进化简图
历史 人类养马历史已有五六千年, 世界上的文明古国都曾有过发达的养马业。公元前1350年从埃及古墓中发现骑马男性的木雕象, 在公元前900年亚述人的遗留物中就已发现骑马人拉开弓的绘画。中国在5000年前已把马当成家畜。《史记·五帝本纪》说:“帝尧彤车乘白马”, 说明中国在4 500年前的尧帝时代就用马来驾车。到了周朝 (公元前1122~前770年)已开始有了马政,以后各朝代都设有太仆寺来管理马匹。养马的盛衰反映了朝代的隆替, 并有 “汗马之劳”、“得马者昌”之说。
生物学特性 马是单胃的草食家畜,胃容积小,而肠道长容积大,每天采食时间长达6~8小时,采食量为体重的10%~15%。马有大的盲肠用来分解粗纤维,饲料通过消化道的速度比反刍动物快,一般24小时排出10%,36小时排出50%,72小时全部排完。马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65%~70%,汗液及呼吸要损失大量水分。汗腺发达,24小时可蒸发3~9升汗液,一般成年马每昼夜需水量为50~60升。
马的寿命可达30年,繁殖年龄为3~15岁,体质好的马20岁也有繁殖能力。赛马速度最快的年龄是3~8岁,役马能力最强的年龄是5~8岁。判断马年龄常用的办法是观察牙齿变化规律(见马年龄鉴别)。马是单胎动物,妊娠期为330~340天,初生驹体重约为母马的10%,体高为成年母马的60%,哺乳期6个月。3岁开始配种。
马的听觉和嗅觉比较敏锐,耳位于头部最高点,耳翼大,耳肌发达,动作灵敏,旋转度大,能捕捉音响的来源方向,起定位作用。由于嗅觉敏锐,常通过嗅觉来判断事物,如寻找同伴、避开野兽、摄取食物、寻找水源都要靠嗅觉。马的视觉较差,所见到的主要是平面影象,缺乏立体感,因而对距离的分析能力较差,由于视觉不良, 容易造成惊恐, 常出现群牧马炸群和役马惊车。但由于两眼位于头部两侧,突出于侧面部,视野较宽呈圆弧形,视面达330°~360°。马的味觉不敏锐,对各种草类中苦味的感觉差,因而采食面广,但对酸味甜味比较敏感, 而且喜甜厌酸, 并能牢记所感受到的刺激,嗅觉感受1~2次即可留下深刻的印象。马认人、认路的能力很强,过路一次就能认路,往往离开数月仍能返回原地。马是好动的动物,休息睡眠的时间较短。成年马一昼夜休息6~7小时,深睡2小时,而且能站立睡眠,只有在深睡时才进入非知觉状态。群牧马仍保持野马的特性,合群性强,一匹公马能圈10~15匹母马,组成小群。公马护群性强,性情暴烈,能控制母马小群,防止兽害。
品种分类 一般采用的分类方法有生物学分类法、按选育程度分类法和畜牧分类法三种。
生物学分类法 按马产地的自然条件, 马的外形特征和性能等的差异,把马分为:①草原种。分布在辽阔的草原地带,长期栖息在大草原,得到充分锻炼,刻苦耐劳,体质结实粗壮,体躯长而深广,四肢粗壮,被毛厚密,长毛发达,如哈萨克马、蒙古马都属这一类型。②沙漠种。生活在干旱的沙漠地带,体质细致干燥,皮薄毛细,鬃尾长毛不多,如阿拉伯马、阿哈马均属于这种类型。③山地种。生活在山区,体质坚实,体格不大,四肢强健,行动灵活,性情灵敏,善走山路,如中国的西南马就属于这种类型。④森林种。生活在气候寒冷的森林地带,体格不大,比较粗重,被毛厚密,长毛较多,四肢短粗、肌肉丰满,中国的鄂伦春马、前苏联的雅库特马属于这一类型。
按选育程度的分类法 根据人工选育对品种形成的作用进行分类,将马分为:①育成品种。是经过长期选种选配及较高的饲养水平培育而成,体格高大、外貌整齐、遗传性稳定,工作能力已达到专门化的程度,如英国纯血马、阿拉伯马、奥尔罗夫马、贝尔修伦马等。②过渡品种,又称培育品种。多由育成品种改良地方品种,经过 一定培育过程,其体格外貌和工作能力有所提高,且对自然条件保持良好的适应性,但体型结构还未完全一致, 伊犁马和三河马均属这一类型。③地方品种,又称为上种。这类品种生活在粗放的饲养条件下,保留了原始马匹的特点,自然选择的作用影响较大,一般体格小,工作能力较低,可兼作多种用途,如蒙古马、哈萨克马都属这一类型。
畜牧学分类法 根据马的用途和外形特征进行分类,将马分为:①乘用马。又可分为竞赛型的轻乘马和持久耐劳的重乘马。②挽用马。又可分为体型重大的重挽马和体格较小适于一般农用的农挽马。③兼用马。介于乘用马和挽用马之间,可作多种用途。这种畜牧学分类法比较适合于经过改良、已经专门化的品种。很多地方品种,能有多种用途,体型亦属兼用型,但与培育品种的兼用型还不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