疮,为疮疡之简称。疮疡是泛指一般感染性外科病和皮肤疮病,包括痈、疽、疔、毒疮及一般化脓创。疗马集中说:疮者,气之衰也,气衰而血涩,血涩而浸于肉理,肉理淹留而肉腐,肉腐者,乃化为脓。故曰疮也。
【病因病理】本病的发生主因外感邪毒,如六淫邪毒、细菌感染、外来伤害等,其中以热毒、火毒为常见。《医宗金鉴》谓“痈疽原是火毒生”。热毒壅聚,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肿疡乃生,进而肉腐化脓,皮破而溃,形成疮疡。某些传染病,以及饮食不当,内伤脾胃,以致火毒内生,或湿热内蕴,也可引起疮疡。
【主证】初期依感染病灶范围的大小、位置的深浅,而表现不同程度的红、肿、热、痛症状。疮疡在发病过程中,一般分为初起、酿脓、溃后三个阶段。疮疡初期,正气充盛,拒邪于外,壅热得泄,故易于局限、消散、吸收;如正不胜邪,热毒壅滞不散,郁久化热,热胜肉腐而成脓。此时如治疗得当,及时切开,使脓毒外泄,疮口可逐渐收剑而愈合。
疮疡早期,火毒在表,一般不见全身症状;如病情严重,火毒炽盛,由表入里,可见高热口渴、尿赤便干、舌红、苔黄、脉数等症;如邪盛正虚,火毒内陷,也可发展成全身性感染,成为败血症。
【治疗】
(1)内治法:由于疮疡在原发病过程中,一般分为初起、酿脓和溃后三个阶段,其内治原则可分为消、托、补三大法。
①消法:用消散的药物,使初起尚未成脓的肿疡得以消散、吸收,这是疮疡初起的治疗原则。疮疡的发生,绝大多数均由火毒所致,因此其治疗原则应以清热解毒为主,
在具体应用时,应针对各种不同的病因、病理及临床症状来辨证施治。如兼有表证者,则在清热解毒的基础上,佐以解表之剂;如兼有里实证,应佐以通里之品。
方一,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黄连、栀子各45克,黄芩、黄柏各30克。水煎,候温灌服。
方二,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各60克,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紫背天葵各45克。水煎服。
方三,消毒散:知母、黄药子、栀子、大黄、连翘、郁金各20克,甘草、贝母、白药子各15克,芒硝60克。共为细末,蜂蜜200克,鸡蛋清1个,用开水调,候温灌服。
方四,荆防败毒散:荆芥、茯苓各45克,防风、柴胡、枳壳、桔梗各30克,羌活、独活、前胡各25克,甘草、薄荷各15克。共为末,开水冲,候温灌服。
方五,大承气汤(《伤寒论》):大黄、枳实各60克,厚朴45克,芒硝250克。共为末,开水冲,候温灌服。适用于兼有里实证者。
方六,当归苁蓉汤:全当归(麻油炒)120~250克,肉苁蓉90~120克,番泻叶30 ~60克,广木香10~15克,厚朴20~30克,炒枳壳30~60克,醋香附30~60克,瞿麦12~18克,通草丝10~15克,炒神曲60克。共为末,开水冲调,稍煎,入麻油250毫升,候温灌服,或煎汤候温,加麻油灌服。适用于阴虚证。
方七,消疮饮加减(《牛病百例》):双花、赤芍、当归各40克,防风、贝母、乳香、没药、天花粉、栀子、郁金各30克,白芷、皂角刺各25克。共为末,开水冲,候温灌服。
方八,仙方活命饮:金银花40克,防风、白芷、陈皮、当归、赤芍、花粉、浙贝母、乳香、没药、山甲珠、皂刺各25克,甘草20克,黄酒60毫升。共为末,用皂刺煎汁冲服。
②托法:补益气血和透托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防毒邪内陷。适用于疮疡中期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难溃难腐的虚证。
方一,托里消毒饮:党参、金银花各60克,川芎、当归、白芍、白朮、茯苓、白芷、皂角刺、桔梗各30克,甘草20克,黄芪90克。水煎,候温灌服。
方二,透脓散:黄芪90克,炮甲珠30克,川芎20克,当归60克,皂角刺45克。共为末,开水冲,灌服。
透脓法不能用之过早,肿疡初起或未成脓时勿用。托法在正实毒盛时,不得施用。对于已成脓者,应及时切开排脓。
③补法:应用补益药物,恢复正气,以助组织新生,使溃面早日愈合。适用于疮疡后期,毒邪已去,气血虚衰,脾胃虚弱,精神倦怠;或溃疡脓水清稀、腐肉难脱、疮口难收者。如气血虚弱,宜补气血,可用成方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脾胃虚弱者,可用成方补中益气汤或四君子汤。但毒邪未尽时,切勿应用补法。
(2)外治法:
①疮疡初起,未成脓者:宜涂消散药促使肿疡消散。
方一,如意金黄散:天花粉10份,黄柏、白芷、姜黄各5份,生南星、苍朮、厚朴、陈皮、生甘草各2份。共为末,凡士林调膏敷患处。
方二,四黄膏:黄连、黄柏、黄芩、大黄、乳香、没药各等份,共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软膏,外敷。
方三,松香60克,樟脑30克,大贝母15克,广银珠9克,广丹、血竭花各3克(冬天用血竭花,夏天用官粉)。诸药共研细末,入瓷碗内,用瓷盘盖严,放热水内炖化成膏,摊在硬纸上,敷患处。
方四,白芨拔毒散:白芨30克,白蔹、大黄各25克,雄黄、黄柏各20克,白矾15克,木鳖子12克。共为细末,用鸡蛋清调,涂患部。
方五,猪胆若干个,冰片适量。将猪胆剪破,取汁入广口瓷罐内,放在日光下晒稠后,再加入为其量1/10的冰片粉调匀,备用。用时取适量涂敷患处。
②已成脓者:待脓熟透后,切开排脓,切开时要掌握适当的时机,即要待脓成透熟才行切开,过早或过晚皆不宜。还要选择适当部位,即选择脓肿中央或中央略下方出现最软的较浅薄之处。脓肿甚大者,宜选择稍下部为切口;脓肿过大者,必须在中央或下部同时切开两个切口,以利排脓通畅。切口的大小以肌肉厚薄和肿疡大小而定,肉厚脓深者,切口宜大,肉薄脓浅者,切口宜小,以脓水流畅为度。
③溃后处理:切开排脓或自行破溃后,先用0.1%新洁尔灭、0.1%高锰酸钾、3%双氧水、3%石炭酸冲洗,然后根据脓腔及溃疡面的病情,撒布适当药粉。
方一,脓多者用五五丹,脓少者用九一丹。
方二,脓腔深大者,可用纱布条粘上五五丹、九一丹或黄连油膏(黄连素片2克,麻油100毫升,将黄连素片研细,加入麻油中调匀即成)作纱布引流。
方三,溃疡面肉芽生长过速时,可用消毒刀剪整平,或用枯矾散撒于溃疡面。
方四,溃疡腐肉难脱、新肉难生或久不收口者,宜用生肌玉红膏:当归、白蜡各60克,白芷15克,轻粉、血竭各12克,甘草36克,紫草6克,麻油500毫升。先将当归、白芷、紫草、甘草四药入油内浸3天,大勺内慢火熬微枯,用细绢滤去渣,将油复入勺内煎滚,入血竭化尽,次入白蜡,微火化开,用茶盅4个,预放水中,将膏分作4份,倾入盅内,候片时,下研细轻粉,每盅3克,搅匀,将膏均匀涂纱布上,敷贴患处。也可用防腐生肌散撒布创面。
方五,青冰散:青黛30克,冰片、白糖各10克,混匀,撒布创面。
方六,呋喃西林或雷伏诺尔粉撒布创面。
【护理与预防】保持安静,防止损伤和再污染,喂饲富含蛋白质及维生素的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