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猪的繁殖障碍,其特征是受感染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产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及病弱仔猪,偶有流产,而母猪本身通常不表现临床症状,有时也可导致公猪的不育。
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很强,能耐受56 ℃ 48小时,72 ℃ 2小时,但80 ℃ 5分钟可使病毒失去活力。对脂溶剂及胰蛋白酶具有很强的抵抗力,耐酸范围大,pH 3~9时,经90分钟仍稳定,pH 2时90分钟可将其灭活。0.5%漂白粉液、2%氢氧化钠液5分钟可杀死病毒。
(一)流行病学
猪细小病毒在世界各地的猪群中广泛存在,猪是唯一的易感动物,不分年龄、性别、品种均可感染,呈地方流行或散发,特别是在易感猪群初次感染时,还可呈急性暴发,造成相当数量的头胎母猪流产、产死胎等繁殖障碍。
传染源主要是感染本病毒的公猪和母猪,包括隐形感染猪。被感染母猪可通过胎盘将病毒传给胎儿,发病母猪所产死胎、木乃伊胎、活胎及子宫分泌物中均含有高滴度的病毒。病公猪在猪细小病毒的传播中起重要作用。在急性传染期,病毒可经尿液、精液和呼吸道等各种不同途径排毒。此外,污染的圈舍也是猪细小病毒的一个重要传染源,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强,污染的猪舍在猪群康复全群出售并作常规消毒处理后4个半月仍可检测到病毒,当再次放入易感猪时,仍能被感染。
(二)临床症状
仔猪和母猪的急性感染,通常都呈亚临床症状,但在体内许多分裂旺盛的器官和组织中都能发现该病毒。猪细小病毒感染主要的(通常也是唯一的)临床症状是母猪的繁殖障碍。母猪在不同孕期感染,临床表现有一定的差异。在怀孕早期感染时,胚胎、胎儿死亡,死亡胚胎被母体迅速吸收,母猪有可能再度发情;怀孕30~50天感染时主要是产木乃伊胎,如早期死亡,产出小的黑色枯萎的木乃伊胎;怀孕50~60天感染时主要产死胎;怀孕70天感染时常出现流产;怀孕70天之后感染多能正常生产,但产出的仔猪带毒,有的甚至终身带毒而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母猪在怀孕中期或后期胎儿死亡,胎水重被吸收,母猪腹围减小。
本病还可引起母猪发情不正常、久配不育,新生仔猪死亡和产弱仔等症状。对公猪的受精率和性欲没有明显影响。
(三)病理变化
眼观病变可见母猪子宫内膜有轻度的炎症反应,胎盘部分钙化,胎儿在子宫内有被溶解吸收的现象。取病料进行组织学检查时,可发现感染母猪的子宫上皮组织和固有层有局灶性或弥散性单核细胞浸润,在大脑、脊髓和眼脉络膜有浆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成的血管套。
受感染胎儿表现不同程度的发育障碍和生长不良,有时胎重减轻,出现木乃伊胎、畸形胎、骨质溶解的腐败黑化胎儿等。可见胎儿有充血、水肿、出血、体腔积液、脱水(木乃伊胎)及死亡等病变。镜检可见胎儿的各种组织和器官有广泛的细胞坏死、炎症和核内包涵体,在大脑灰质、白质和软脑膜有以增生的外膜细胞、组织细胞和浆细胞形成的血管套为特征的脑膜炎变化。
(四)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但最终确诊有赖于实验室工作。
1.病原学检查:
(1)免疫荧光试验:免疫荧光显微镜检查病毒抗原是可靠而敏感的方法。感染的仔猪可采取扁桃体的生发中心或其他组织,死胎、木乃伊胎可采取各组织,做冰冻切片后与标准的诊断试剂反应,几个小时内即能作出诊断。
(2)病毒分离鉴定:病毒分离费时,要有一定条件和设备,不适宜作为常规的诊断方法。流产、死产胎儿的脑、肾、肺、肝、睾丸、胎盘和肠系膜淋巴结可作为分离病毒的材料,其中以肠系膜淋巴结和肝脏分离率较高。将病料研磨制成1∶(5~10)的乳剂,加双抗处理,离心后取上清液接种尚未长成单层的猪原代或传代肾细胞。接种后2~3天可出现细胞病变,如果无细胞病变或细胞病变不明显时,可盲传3代,同时设立空白对照。当70%以上细胞出现病变时,收获培养液。通过观察细胞病变、电镜检查病毒粒子、免疫荧光检查细胞中病毒、HA和HI测定感染细胞病毒等方法进一步进行鉴定。
(3)分子生物学技术:20世纪90年代,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在细小病毒的诊断上得到了应用。国内已有数家单位建立了猪细小病毒的PCR诊断技术并应用于临床,该方法具有特异、简便、快速的特点。
2.血清学诊断:有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荧光试验等。其中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因操作简单、快速,最为常用,可采用试管法和微量法进行,血清须经过56 ℃ 30分钟灭活,然后用50%豚鼠红细胞吸附除去血清中的非特异性凝集素,即可用于试验。首先用缓冲盐水对血清作倍比稀释,然后向每个稀释度的血清中加入等量的血凝抗原(含4个血凝单位)混匀后室温感作1小时,随后加入等量的0.5%~1.0%的豚鼠红细胞液混匀,放4 ℃经4~6小时判定,同时设阴、阳性血清对照,滴度在1∶20以上判为阳性。
(五)综合防治措施
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实行综合性防治措施。细小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强,具有高度的感染性,要想控制其感染比较困难。根据本病的特点,总的防治原则应是:①防止将带毒猪引入无本病的猪场;②初产母猪获得主动免疫后再配种。据此,可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防治。
1.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如果必须引进种猪,应从未发生过本病的猪场引进。引进种猪后应隔离饲养半个月,经过两次血清学检查,HI效价在1∶256以下或为阴性时,才合群饲养。
2.在本病流行地区,将母猪配种时间推迟到9月龄后,因为此时大多数母猪已建立起主动免疫;若早于9月龄时配种,需进行HI检查,只有具有高滴度的抗体时才能进行配种。
3.自然感染或人工接种,使初产母猪在配种前获得主动免疫。这种方法只能在本病流行地区进行。方法是将血清学阳性母猪放入后备母猪群中,或将后备母猪赶入血清学阳性的母猪群中,从而使后备母猪受到感染,获得主动免疫力。
4.由于猪细小病毒血清型单一及其高免疫原性,因此,疫苗接种已成为控制其感染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常用的疫苗主要有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
(1)弱毒疫苗:我国已从临床病例中分离到细小病毒弱毒株,后备母猪接种后有一定保护效果。但由于强毒株的大量存在,人们对病毒重组和弱毒返强的担心一直使该苗的应用受到限制。
(2)灭活疫苗:该种疫苗注射一次即可产生较高滴度的抗体,并持续达7个月以上,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但该疫苗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注射疫苗可使母猪怀孕前获得主动免疫,从而保护母猪不感染细小病毒。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繁殖障碍主要发生于妊娠母猪初次感染时,因此疫苗接种对象主要是初产母猪。经产母猪和公猪,若血清学检查为阴性,也应进行免疫接种。疫苗接种应在怀孕前2个月进行,以便在怀孕的整个敏感期产生免疫力。
5.猪场发病后,凡经确诊的猪群,其流产胎儿中的幸存者或木乃伊胎同窝的幸存者,不能留作种用。在饲料内添加圆蓝瘟康散1 500克/吨对本病的防治作用也较好。
6.发生疫病的猪场要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因为患病母猪在产仔或流产时会排出大量病毒,污染外界环境,容易扩散传播,所以对猪舍特别是繁殖猪舍必须选择有效消毒药彻底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