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持适宜的环境条件
控制好温度、湿度、通风、光照、密度、营养等环境条件,让雏鸡尽快熟悉周边环境。采用育雏伞育雏时,伞内要安装一个小的白光灯或红光灯以引导雏鸡,2~3天后雏鸡熟悉热源后即可去掉。育雏器周围最好加上护栏(冬季用板材,夏季用金属网),以防雏鸡远离热源,随着日龄增加,逐渐扩大护栏面积或移去护栏。暖房式加温的育雏舍,在育雏前期可以把雏鸡固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这样可以提高饲槽和饮水器的密度,有利于雏鸡学会采食和饮水。同时,育雏空间小,有利于保持育雏温度和节约燃料。笼养时,育雏的前2周内,笼底可铺上厚实粗糙并有良好吸湿性的纸张,这样笼底平整,易于保持育雏温度,雏鸡活动舒适。
(二)脱温
随着雏鸡日龄的增加,供温应逐渐降低,当舍内外温差不大时,即可着手脱温。脱温要逐渐进行,注意不要使环境温度发生剧烈的变化。开始时可晚上给温、白昼停温,6~7天后,待雏鸡逐渐适应自然温度时再完全停温。脱温期的室温以20℃为宜。雏鸡脱温的时间随季节、育雏器的式样和养鸡技术等而异。脱温要避开各种逆境(如免疫、转群、换料等的不良刺激),在鸡群健康无病时进行。最好脱温的日子要选择风和日丽的晴天,脱温后雏鸡舍内要保持干燥,料槽、饮水器等设备尽量维持原来的状态,以减轻雏鸡不适的感觉。脱温的时期往往是雏鸡开始换羽的时期,这时注意增加营养和补充维生素,假若脱温技术不当,则会引起食滞、消化不良,发育受阻,严重时还会造成大批死亡。
(三)垫料管理
地面平养一般要使用垫料。垫料材料是用消毒烘干过的刨花,其吸水性良好:厚度为5~10厘米;湿度为25%~30%;要求无异物、霉菌、昆虫、平整、疏松、不结块。
垫料过干,鸡舍内易尘土飞扬,呼吸道黏膜易受到刺激,导致黏膜生理失常,抵抗力降低,点眼、滴鼻等接种效果不理想,易暴发呼吸道疾病。垫料过湿,易发霉,细菌繁殖快,病毒存活时间长。粪便中的部分尿酸和尿酸盐在细菌分泌的分解酶的作用下,分解成氨气等有害气体,抑制种鸡生长,引发气囊炎。再者,球虫卵囊易于孢子化,引发球虫病。如果垫料结块,或呈泥状时,鸡粪粘在脚掌并刺激发酵,会导致皮肤破裂,细菌侵入,常引发葡萄球菌感染、败血症、足趾肿大、发炎、变形等问题,导致死淘率增加。
如果垫料过干,可以通过带鸡喷雾消毒、垫料洒水等措施,提高垫料湿度;如果垫料过湿,应加强通风换气。垫料应经常翻动,保持平整疏松。加强饮水系统的管理,防止漏水,饮水器周围及饮水线下的垫料重点管理。结块发霉的垫料应随时清除、更换。
(四)称重
为了掌握鸡群的发育情况,检查饲养管理水平,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定期称重。将称重结果与标准比较,若发现体重过大,应适当限饲;若体重过小,应查找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称重的鸡数一般随机抽取总鸡数的5%,群体较小时,称重数应不少于50只,大间饲养的鸡应按大间为单位分别抽样称重和计算。称重时在鸡舍的一角随机拦住一定数量的鸡,然后逐个称重。当笼养或小间饲养时,第一次随机抽取称几个笼子或几个小间的全部鸡,以后即固定称这几个笼子或几个小间。
称重的时间应在周龄末的早晨空腹时进行。对于饲养情况良好的鸡群,育雏育成期一般每2周称重1次;对于差异大的鸡群,应每周称重1次。
父母代和商品代鸡的体重应控制在标准体重或比标准体重高5%的范围内。体重均匀度一般要求在80%以上。若体重均匀度差与饲养拥挤、疾病、断喙不当以及营养摄入量不当有关,当发现体重的均匀度低于80%甚至70%时,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并迅速采取分群饲养的方法。
(五)断喙、剪冠与断趾
1.断喙
(1)目的:断喙可防止啄癖(啄肛、啄趾、啄羽等),节约饲料,促进雏鸡的生长发育,提高均匀度。
鸡产生啄癖的原因有多种,如日粮蛋白质、食盐不足,钙、磷缺乏或比例不适,长时间缺水、断料,饲养密度过大,温度过高,通风不良,光线过强等。另外,在换羽期间啄癖现象较严重。断喙可防止啄癖长且弯的喙容易将饲料刨到料槽外,造成饲料的浪费,雏鸡断喙后可减少饲料浪费。
(2)方法:生产上一般断喙两次。第一次在6~10日龄,第二次在120日龄左右。
断喙时将断喙器刀片烧至褐红色,用食指抠住喉咙,上下喙同时放入刀片下切,烙2~3秒。用圆孔形断喙器根据鸡龄大小选择适宜的孔径(4.0毫米、4.37毫米和4.75毫米),一般选择4.37毫米孔,并保证烧烙圈与鼻孔的距离在2毫米。第一次断喙,上喙断去1/2,下喙断去1/3。第二次断去第一次的再生部分,断时将食指放在上下喙间,上下喙分别断。
(3)注意事项:阴雨或过热天不断,免疫期不断,断前除饲料中加入2毫克/千克维生素K以防大量出血外,其他维生素的含量也要增加2~3倍。断后水料要充足,避免碰到坚硬的料槽、水槽。断后若发现喙出血,应再行烧烙。
2.剪冠 为区别不同品系,便于采食,或高寒地区防止冻伤,在1日龄时将鸡冠沿冠基部剪去。
3.断趾 为了区分雏鸡公母,剔除鉴别误差,防止自然交配公鸡扒伤母鸡鸡背,1日龄时用烙铁断去内侧趾的趾尖。
(六)日常管理
饲养员每天要观察鸡群健康情况:
第一,有无“糊屁股”的雏鸡;有无精神不振、呆立缩颈、翅膀下垂的雏鸡;有无腿部患病、站立不起的雏鸡;有无大脖子雏鸡。
第二,检查鸡冠、肉垂、鸡爪的颜色是否正常,鲜红色是鸡冠、肉垂的正常色。健康的鸡爪是光滑发亮、颜色黄色,病鸡鸡爪则发干、苍白。
第三,检查粪便的颜色、形态及气味,灰色干粪是正常粪便。通常灰色粪便上覆盖有少量点状白色粪。
第四,检查呼吸情况,若鸡只表现伸头仰颈,张口呼吸,则应引起重视。并检查室内空气是否新鲜,有无刺激性气味,是否需要开窗户。
第五,检查垫草是否干燥,是否需要添加或更换,垫草有无潮湿结块现象。
第六,检查有无啄癖现象发生。如有被啄小鸡,应该及时提出,涂上甲紫药水。
第七,检查光照是否太强,光照时间长短是否合适。
第八,检查鸡群密度是否合适,要不要疏散调整鸡群。
第九,防止雏鸡中毒,当育雏室内烧煤取暖时,煤炭燃烧不完全产生大量一氧化碳,若通风不良或煤气漏烟,则会引起一氧化碳中毒。
第十,按时接种疫苗,检查免疫效果。
(七)卫生防疫
育雏期每周带鸡喷雾消毒2~3次,料槽和饮水器具定期消毒,鸡舍门口要有1%~2%的氢氧化钠消毒池,严禁非生产人员进入生产区。各种预防性投药和疫苗接种严格按程序进行。
(八)保持环境安静而稳定
雏鸡胆小易惊,对外界条件的变化非常敏感,常会因为噪声、异种动物或陌生人进入而惊群,表现为惊叫不止、乱撞乱碰、挤压成堆,严重时常出现撞死或压死。饲养管理程序的改变,也会影响其正常的采食、饮水。因此,要绝对保持鸡舍安静,饲养管理程序不可随意改动。
(九)做好记录
记录是科学养鸡的一种重要手段,成本核算、效果计算及问题原因的查找都靠原始记录。记录内容一般应包括入舍雏鸡数、死亡数、存活数、各期体重、耗料、用药、免疫、不同阶段的温湿度、光照等。当育雏结束后统计计算雏鸡成活率和育雏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