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二节 猪附红细胞体病
    来源:辈宠网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临诊上以发热、贫血、溶血性黄疸、呼吸困难、皮肤发红和虚弱为特征,严重时导致死亡。各种年龄猪都可感染发病,对养猪业的危害很大。

1932年Doyle在印度首次报道了本病,随后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均有报道,我国附红细胞体病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报道,在随后的十几年中,有关该病的发生多是一些零星的报道。但随着养猪业的发展,饲养密度的增加以及多种未知因素的存在,2001年在全国范围内猪附红细胞体病大面积暴发和流行。由于人们对猪附红细胞体病缺乏系统的了解,加上国内外有关附红细胞体病的研究不很深入,因此,这次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和流行给我国的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病原学】 猪附红细胞体 (Eperythrozoonosis) 是立克次体目 (Anaplasmataceae)、乏质体科 (Anaplasmataceae) 的成员,菌体较小,平均直径0.2~2.0μm,呈球形、环形、椭圆形、杆状、月牙形或逗点状; 在自然状态下,光镜检查红细胞呈橘黄色,猪附红细胞体为淡蓝色,且折光性强,多数以单独或呈链状附着在红细胞表面,或围绕在整个红细胞上。少数游离于血浆中。瑞氏染色易于观察到猪附红细胞体,此时红细胞呈淡紫红色,病原体为淡天蓝色,轮廓清晰。由病原所引起的变形的红细胞经过脾脏时会被清除,并发生溶血。

猪附红细胞体对干燥和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一般常用消毒药均可将其杀死,0.5%石炭酸溶液37℃3 h可将其杀死。但对低温抵抗力强,5℃可存活15h,冰冻凝固的血液中可存活31天,在加15%甘油的血清中-70℃可保持感染力80天,冻干保存可活765天。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附红细胞体对宿主的选择并不严格,人、牛、猪、羊等多种动物的附红细胞体病在我国均有报道,实验动物中小鼠、家兔均能感染附红细胞体。

2.传染源 患病或感染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

3.传播途径 直接或间接传播。通过摄食血液如舔食断尾的伤口、互相斗殴等直接传播;通过污染的注射器及用来断尾、打耳号、阉割的外科手术器械等机械传播,还可通过交配传播或胎盘传播; 也可通过活的媒介如疥螨、虱子、吸血昆虫间接传播。国外已有用螫蝇传播绵羊附红细胞体成功的报道。

4.流行形式及因素 本病主要发生于温暖季节,夏秋季多发,但冬季也可见到。断奶仔猪互相殴斗、过度拥挤、圈舍卫生条件差、营养不良等都可导致该病的急性发作。

【临诊症状】 潜伏期6~10天。临诊上贫血的严重程度与猪附红细胞体在血液中的数量、毒力以及宿主的生理和营养状况有关。按其临诊表现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和亚临诊型。

1.急性型 病初患猪体温升高达40~42℃,呈稽留热型,厌食,反应迟钝,不愿活动。随后可见鼻腔分泌物增多,咳嗽,呼吸困难,可视黏膜苍白,黄疸。粪便初期干硬并带有黏液和黏膜,有时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耳廓、尾部和四肢末端皮肤发绀,呈暗红色或紫红色。根据贫血的严重程度,经过治疗可能康复,也可能出现皮肤坏死。由于感染猪不能产生免疫力,再次感染可能随时发生,最后可因衰竭而死亡。多见于断奶仔猪,尤其是阉割后几周内的仔猪。育肥猪的黄疸性贫血较少见。

母猪急性感染时出现厌食,体温升高达42℃,产奶量下降,缺乏母性或不正常,出现繁殖障碍,产出的仔猪贫血、不足标准体重,而且易于发病。多数因产前应激而引起。

2.慢性型 病猪出现渐进性衰弱,消瘦,皮肤苍白,黄疸,易继发感染导致死亡。母猪感染会出现繁殖机能下降、不发情、受胎率低或流产和弱仔等现象。

3.亚临诊型 猪群的无症状感染状态可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当受到应激因素作用时可促使这些猪发病。

【病理变化】 典型的黄疸性贫血为猪附红细胞体病死后的特征性病理变化。剖检可见黏膜、皮肤苍白,血液稀薄,脾脏肿大,淋巴结水肿,腹水,胸腔积水,心包积水,膀胱蓄积有红色尿液 (见彩图125)。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病理变化和血液学检查可初步诊断该病。确诊可进行实验室的病原检查。

病原检查: 取发热期病猪血液,涂片。

1.直接检查

(1) 新鲜血液加等量生理盐水 (预温至38℃) 稀释后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虫体呈球形,逗点形,杆状或颗粒状。由于虫体附着在红细胞表面有张力作用,红细胞在视野内上下震动或左右运动,红细胞形态也发生了变化,呈菠萝状、锯齿状、星状等不规则形状。

(2) 新鲜血液直接涂片镜检。

2.染色检查 血液涂片经瑞氏、姬姆萨染色后,附红细胞体可染成紫红色,寄生于红细胞表面。

血清学诊断: 方法包括IHA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或ELISA方法,但抗体的产生与病原数量的增多 (而不是与感染发生的时间) 有暂时的相关性,这意味着抗体的产生呈波浪形。即使数次急性发作后,抗体滴度也只能在2~3个月内维持较高水平,之后便会下降到阈值以下,这表明假阴性是常见的。所有血清学方法只适合于群体诊断。

动物试验: 常用的试验动物是小白鼠; 用小猪做试验动物时则需摘除脾脏。怀疑为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猪在切除脾脏后观察3~20天,若是带病原猪则会出现急性附红细胞体的症状,此时可通过查找血涂片中的病原体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该病应与营养性贫血、钩端螺旋体及其他因素而等导致的黄疸性贫血相区别。

【防控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环境卫生,给予全价饲料,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减少不良应激等对本病的预防有重要意义。无病猪群引种时应注意检疫,避免传入本病。同时必须消灭蚊、疥螨和猪虱等吸血昆虫,猪群免疫接种或治疗用的注射针头等外科器械应严格消毒,防止机械性传播病原。

发病猪群用血虫净、土霉素和四环素等药物进行治疗有较好效果。

(1) 血虫净(贝尼尔) 在猪发病初期,采用该药效果较好,按每千克体重5~7 mg深部肌肉注射,间隔48 h重复用药一次。

(2) 新胂凡钠明 按每千克体重15~45 mg以5%葡萄糖注射液溶解,制成5%~10%注射液,缓缓静脉注射,一般3天后症状可消除。

(3) 对氨基苯胂酸钠 对病猪群,每吨饲料混入180g,连用1周,以后改为半量,连用1个月。

(4) 土霉素或四环素 每千克体重3 mg肌肉注射,连用一周; 同群猪同时拌料。

(5) 其他药物 氯喹、奎宁、青蒿素、青蒿素酯、咪唑苯脲、黄色素等都有一定的疗效。

(6) 联合用药 土霉素500mg/kg和阿散酸100mg/kg同时拌料连用一周。

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 贝尼尔的毒副作用大,用药时间和剂量一定要掌握好。

(2) 要对症治疗,因急性附红细胞体病会引起严重的酸中毒和低血糖症,仔猪和慢性感染的猪应进行补铁。

(3) 防止继发感染,一旦出现继发感染要及时进行控制。

(4) 土霉素或四环素制剂,因各生产厂家的配方和工艺不同,应用效果差异很大,注意选择信誉高、质量好的产品。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