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二十、小鹅瘟
    来源:辈宠网

小鹅瘟是由细小病毒引起的,雏鹅与雏番鸭罹患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的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是对番鸭和鹅危害最严重的疫病之一。临诊特征为精神委顿,食欲废绝,严重腹泻和有时出现神经症状。病变特征主要为渗出性肠炎,小肠黏膜表层大片坏死脱落,与渗出物凝成假膜状,形成栓子阻塞肠腔。

【病原】

病原为鹅细小病毒(GPV),属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病毒为球形,无囊膜,直径为20~22nm,是一种单链DNA病毒,对哺乳动物和禽细胞无血凝作用。该病毒经65℃ 3小时滴度不受影响,在pH值3溶液中37℃条件下耐受1小时以上,对氯仿、乙醚和多种消毒剂不敏感,能抵抗胰酶的作用。病毒存在于病雏的肠道及其内容物,心脏、肝脾、肾和脑中,首次分离宜用12~14日龄的鹅胚或番鸭胚,一般经5~7天死亡。典型病变为绒毛尿囊膜水肿,胚体全身性充血、出血和水肿,心肌变性呈白色,肝脏出现变性或坏死,呈黄褐色。鹅胚和番鸭胚适应毒可稳定在3~5天致死,胚适应毒能使鸭胚致死,也可在鹅、鸭胚成纤维细胞上生长,3~5天引起明显细胞病变。经HE染色镜检,可见到合胞体和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流行病学】

本病仅发生于鹅与番鸭,其他禽类均无易感性。本病的发生及其危害程度与日龄密切相关,主要侵害5~25日龄的雏鹅与雏番鸭。10日龄以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5%~100%,以后随日龄增大而逐渐减少。1月龄以上很少发病,成年禽可带毒排毒而不发病。

病雏及带毒成年禽是本病的传染源。在自然情况下,与病禽直接接触或采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是本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本病毒还可附着于蛋壳上,通过蛋将病毒传给孵化器中易感雏鹅和雏番鸭,造成本病的垂直传播。当年留种鹅群的免疫状态,对后代雏鹅的发病率和成活率有显著影响。如果种鹅都是经患病后痊愈或经无症状感染而获得了坚强免疫力的,其后代有较强的母源抗体保护,可抵抗天然或人工感染而不发生小鹅瘟。如果种鹅群由不同年龄的母鹅组成,而有些年龄段的母鹅未曾免疫,则其后代还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疾病危害。

【症状】

雏鹅感染本病时日龄不同,其临床症状、发病率、死亡率和病程长短有较大差异。1周龄内发病者常呈最急性型,往往无前期症状,一发现即极度衰弱或倒地乱划,不久即死亡。在第二周内发生的病例多为急性型,病鹅表现精神委顿、缩头、行走困难,常离群独处,食欲减退、进而废绝,严重腹泻,排出灰白色或黄绿色带有气泡的稀粪。呼吸困难,喙的前端色泽变暗(发绀),眼鼻端有浆性分泌物,嗉囊有多量气体和液体。病鹅临死前常出现神经症状,头颈扭转、两脚麻痹、全身抽搐,病程1~2天。2周龄以上病例病程稍长,一部分转为亚急性型,以精神萎顿、拉稀、消瘦为主要症状,病死率一般在50%以下。耐过鹅在一段时间内都表现为生长受抑制,羽毛脱落。少数病鹅可以自然康复。成年鹅经人工大剂量接种后也能发病,主要表现为排出黏性稀粪,两脚麻痹,伏地3~4天后死亡或自愈。番鸭的临床症状与鹅相似。

【病变】

最急性型病例除肠道有急性卡他性炎症外,其他器官一般无明显病变。急性病例表现为全身性败血变化。心脏变圆,心房扩张,心壁松弛,心尖周围心肌晦暗无光、颜色苍白。肝脏肿大,呈深紫色或黄红色;胆囊肿大,充满暗绿色胆汁;脾脏和胰腺充血,部分病例有灰白色坏死点。部分病例有腹水。本病的特征性病变为小肠发生急性卡他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小肠中下段整片肠黏膜坏死脱落,与凝固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栓子或包裹在肠内容物表面的假膜,堵塞肠腔,外观极度膨大,质地坚实,状如香肠。剖开栓子,可见中心是深褐色的干燥的肠内容物。有的病例小肠内会形成扁平带状的纤维素性凝固物。亚急性型更易发现上述特有的变化。一些病鹅的中枢神经系统也有明显变化,脑膜及实质血管充血并有小出血灶。

【诊断】

根据本病仅引起雏鹅、雏番鸭发病的流行特点,结合严重腹泻与神经症状的出现,以及小肠出现特征性的急性卡他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的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本病确诊需经病毒分离鉴定或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查。病毒分离时以无菌操作取病死雏的肝、脾、胰或脑组织,将样品磨碎,加3~5倍量无菌生理盐水制成悬液,以3000转/分钟离心15~30分钟,取上清液按每毫升加入青霉素、链霉素各1000U。在37℃作用30分钟后,经细菌检验为阴性的,用于接种12~14胚龄的易感鹅胚尿囊腔或其原代成纤维细胞上培养。若含有小鹅瘟病毒,接种后4~7天致死鹅胚,造成胚体充血、出血和水肿。细胞培养物于接种后3~5天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经H.E染色镜检,可见到核内包涵体和合胞体。对分离出的病毒或病雏血清也可用血清学试验做出鉴定,主要方法有病毒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免疫酶琼脂扩散试验、免疫荧光技术、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技术、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本病主要注意与下列疾病相区别:鸭瘟的特征性病变,是在食道和泄殖腔出血和形成伪膜或溃疡;鹅副伤寒、禽出败,通过细菌学检查和敏感药物治疗来鉴别;鹅球虫病,通过镜检肠内容物和粪便是否发现球虫卵囊相区别;番鸭小鹅瘟肠道的急性卡他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与鸭病毒性肝炎在病变方面有显著区别。

【防治】

1.卫生消毒 由于本病可通过种蛋传递,故搞好种蛋及孵化场所、设备的卫生消毒,对减少本病发生有重要意义。种蛋采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有较好效果。育雏室和孵化厂中的一切用具、设备使用前须清洗消毒。种蛋收集后经0.1%新洁尔灭液中浸泡1分钟,并除去污渍,晾干,放在经消毒的干净容器中保存。刚出壳雏鹅防止与新购入种蛋接触。

2.免疫预防 母鹅在产蛋前30天,每只皮下或肌内注射种鹅用小鹅瘟疫苗1头份,15天后加强免疫一次,免疫期1年。未经免疫的种鹅后代雏鹅,在出壳24小时内皮下注射小鹅用小鹅瘟疫苗1头份,7天产生免疫力。

3.免疫血清和卵黄抗体 未经免疫的雏鹅每只皮下注射小鹅瘟高免血清0.5ml。使用小鹅瘟强毒株疫苗对成年种鹅和番鸭进行接种可产生较强的母源抗体,并通过卵黄传递给初生雏,但可能造成强毒株扩散,目前少用。目前多使用小鹅瘟弱毒苗,用于种鹅(番鸭)和雏鹅(番鸭)的免疫接种。种鹅(番鸭)于开产前15~45天,皮下或肌内注射种鹅疫苗,可使免疫后3~4个月产蛋期孵出的初生雏得到母源抗体有效保护。如种鹅(番鸭)未免疫,应对初生雏进行免疫接种,通常每只1羽份,进行皮下或肌内注射;也可对雏鹅(番鸭)在1~3日龄注射抗小鹅瘟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必要时于10~13日龄重复一次,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对于发病初期的病鹅(番鸭),每只注射抗小鹅瘟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1~2ml也可显著降低死亡率。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