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谷实类饲料的加工
(1) 粉碎: 谷实是最主要的一种能量饲料。谷实类如稻谷、小麦、玉米等饲料,由于有坚硬的外壳和表皮,不易被消化吸收,对消化机能差的雏鸭、雏鹅更是如此。因此,必须饲喂前对谷实类饲料进行加工,以保证日粮中各成分的均匀混合,增大谷料与消化酶接触面,从而提高其消化率和利用率。但将谷粒磨得过细,一方面降低其适口性,另一方面在消化道内易形成小团,因而也不易被消化。谷粒粉碎后,与空气接触面增大,易受潮、氧化和霉变,不易保存。
(2) 热处理: 热处理包括焙炒和微波加热两种方式。这种处理方法使部分淀粉粒膨胀糊化后易被淀粉酶消化,从而提高淀粉利用率。热处理还能杀灭谷实籽粒表面的病菌和虫卵,提高了饲料的卫生性和安全性。
2.蛋白质饲料的加工
(1) 浸泡浸提: 谷物及豆类、饼粕类放在缸内用水浸泡,100千克料用水150千克。浸泡后可使饲料柔软,容易被家禽消化。此外,浸泡还可以去除棉籽饼粕及花生饼粕中所含有的毒素,减少其对动物的毒害作用。夏天浸泡饼粕类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易腐败变质。
(2) 热处理: 豆类及其饼粕中含有众多的抗营养因子,直接饲喂会造成动物的下痢和生长抑制。通过热处理,可使豆类及其饼粕中不耐热的抗营养因子变性失活,从而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
3.青绿饲料的加工与调制
(1) 切碎: 新鲜青绿饲料含维生素较多,蒸煮时易受破坏,应洗净切碎饲喂,青绿饲料切成丝或条状,随切随喂,不宜久放,以免变质。
(2) 干燥: 刚刚收获的新鲜青绿饲料含水量较高,不易保存,故可将其干燥,使其含水量控制在15%~18%。干燥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干燥法和人工干燥法。自然干燥法主要为地面干燥,即收获的青绿饲料就地干燥6~10小时,使之凋萎,含水40%~50% (茎开始凋萎,叶子还柔软,不易脱落); 用搂草机搂成松散的草垄,使牧草在草垄上继续干燥4~5小时,含水35%~40% (叶子开始脱落以前); 用集草器集成小草堆,牧草在草堆中干燥1.5~2天就可制成干草 (含水15%~18%)。这种干燥法可造成青绿饲料的营养物质过多的损失。因此,目前常用人工干燥法,即鼓风干燥法和高温快速干燥法。人工干燥法可有效地避免青绿饲草营养物质的流失。
(3) 青贮: 将新鲜的植物性饲草 (野生或人工栽培牧草)或饲料作物 (玉米、高粱等) 调制成含水量65%~70%的青贮饲料和含水量45%~55%的半干青贮饲料。青贮饲料能有效保存青绿植物的营养成分,是既经济又安全的饲草贮藏方法。根据原料组成和营养特性,可将青贮分为单一青贮、混合青贮和配合青贮。单一青贮是指单独青贮一种禾本科或其他含糖量高的植物原料。混合青贮是指将多种植物原料或农副产品原料混合贮存,比单一青贮营养全面、适口性好。配合青贮是将各种青贮原料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而后混合青贮。青贮的一般过程为: 清理青贮设施→适时收获青贮原料→切碎→装填(添加一些物质) →压实→密封覆盖。其中适时收割青贮原料、切碎和装填快、密封严,是青贮成功的关键。适时收割是为了保证青贮原料含有最适宜的水分 (68%~75%),以利于乳酸菌的繁殖。将原料切碎成2厘米左右,以便于装填时压实,且方便家禽采食。压实和密封是创造厌氧环境,抑制腐败菌等有害微生物的繁殖的关键步骤。
4.粗饲料的加工与调制
粗饲料的粗纤维含量高,可消化营养成分含量较低,质地粗硬,适口性差。但经过各种适宜的加工方法,可以显著提高粗饲料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因此,粗饲料的加工与调制对开发粗饲料资源,缓解我国饲料供应紧张具有重要意义。
(1) 物理加工: 所谓物理加工,指的是运用机械加工等手段,改变粗饲料的物理性状,提高直接饲喂时粗饲料的利用率、动物的采食量与消化率,在生产中应用较普遍。
1) 切碎与粉碎: 俗话说: “寸草铡三刀,无料也长膘”。切碎是加工调制粗饲料最简单的方法,是进行其他加工的前处理。粉碎使粗饲料在纤维的横向和纵向上都遭到破坏,提高饲料利用率,便于精饲料混合均匀。粗饲料的切碎和粉碎均能增加动物的采食量,减少咀嚼时间和耗能,从而增加对能量的摄入。
2) 浸泡与蒸煮: 浸泡与蒸煮可降低纤维素的结晶度,使粗饲料软化,增加粗饲料的适口性和消化率,并可清洗掉粗饲料上的泥土、杀死粗饲料上的病菌及虫卵等杂物。
3) 盐化: 盐化是指将切碎或粉碎的粗饲料与等重量的1%食盐水混合均匀,然后放入容器或就地堆放,再用塑料薄膜覆盖放置12~24小时使其自然软化的过程。经过盐化的粗饲料的适口性、动物的采食量和消化率显著提高。
4) 膨化: 膨化是利用高压水蒸气处理后突然降压以破坏纤维结构的方法,对秸秆甚至木材都有效果。膨化可使木质素低分子化和分解结构性糖类,从而增加可溶性成分。膨化的过程可使细胞游离,细胞壁松散,物料颗粒变小,总体积增加,从而提高动物对粗饲料的采食量和消化利用率。
(2) 化学加工: 利用酸碱等化学物质对劣质粗饲料进行处理,降解纤维素和木质素中部分营养物质,以提高其饲用价值。在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有碱化、氨化、酸处理和生物处理。
1) 碱化处理: 碱化处理通常是指用生物学上允许的氨碱、含氮碱及其混合物处理粗饲料,促使木质素分解,破坏其与纤维素之间的联系,破坏细胞壁,将木质素转化成易于消化的羟基木质素,提高粗饲料中的含氮物质和潜在碱度,从而提高粗饲料的营养价值及饲用效果。通常使用的碱化剂有熟石灰、氢氧化钾、氢氧化钠、过氧化氢和碳酸氢钠等碱性物质。按碱溶液与粗饲料混合的方法不同分为 “干法” 和 “湿法”,把碱溶液喷洒在粗饲料上称 “干法” 处理,把粗饲料浸泡在碱溶液中称 “湿法” 处理。
2) 氨化处理: 氨化处理,是将氨化剂按一定的比例掺入到粗饲料中,在密封的条件下,使氨与粗饲料中的有机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氨化后的粗饲料质地松软、气味糊香、颜色棕黄,提高了饲料的适口性,增加了采食量。通常使用的氨化剂有氨水、液态氨、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铵等。
3) 酸处理: 使用硫酸、盐酸、磷酸和甲酸处理粗饲料称为酸处理,其原理和碱化处理相同,用酸破坏木质素与多糖(纤维素、半纤维素) 链间的酯键结构,以提高饲料的消化率。但酸处理成本比较高,所以在生产上推荐应用碱化、氨化处理。
4) 生物处理: 粗饲料的生物处理就是利用乳酸菌、酵母菌等有益的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产生纤维素酶,分解软化粗饲料中的纤维素,同时合成菌体蛋白质、维生素,既改善了粗饲料的味道,又提高了饲料适口性和营养价值,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