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所致的一种高接触传染性呼吸道疾病,以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肺炎为特征,慢性感染猪生长速度降低。本病近二十年来在欧美很多国家广泛流行,亚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已成为世界性工业化养猪的五大疫病之一,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抗生素对本病无明显疗效。虽然对该病及其病原菌已做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疫苗及诊断方法上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很有效的措施控制本病。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体为胸膜肺炎放线菌(原名胸膜肺炎嗜血杆菌,亦称副溶血嗜血杆菌),为小到中等大小的球杆状到杆状,具有显著的多形性。为兼性厌氧菌,其生长需要血中的生长因子,特别是Ⅴ因子,但不能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可在葡萄球菌周围形成卫星菌落。
【流行特点】
1. 所有年龄的猪均易感,但由于初乳中母源抗体的存在,断奶猪与架子猪发病率最高。
2. 本病主要由空气和猪、猪与猪接触而传播,在急性暴发期,疾病可从一个猪舍跳至另一个猪舍,可能由于气雾的长距离传送或人的衣物间接传播作用。
3. 急性期死亡率很高,与毒力及环境因素有关,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还与其他疾病的存在有关,如伪狂犬病及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另外,转群频繁的大猪群比单独饲养的小猪群更易发病。
4. 人工授精传播病的可能性不大,但公猪移动能起传播作用。
5. 本病在大群集约化饲养的条件下易接触传播,猪群间的疾病传播常由引进带菌猪或慢性感染猪引起。在急性暴发期,发病率高,可达85%~100%。
6. 应激因素,如拥挤、不良气候、气温突变、相对湿度增高和通风不良、猪的移动和并群等有助于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并影响发病率和死亡率。
7. 主要传播途径是空气、猪与猪之间的接触、污染排泄物或人员传播。猪群的转移或混养,拥挤和恶劣的气候条件 (如气温突然改变、潮湿以及通风不畅)均会加速该病的传播和增加发病的危险。
【诊断要点】
根据本病的病程不一,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1. 急性病例猪突然发病,个别病猪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体温升高达到41.5℃,沉郁、厌食,并可能出现短期腹泻或呕吐,早期无明显的呼吸症状,只是脉搏增加,后期则出现心衰和循环障碍。晚期出现严重的咳嗽、呼吸困难和体温下降,临死前血性泡沫从嘴、鼻孔流出。病情严重者呈犬坐势,张口伸舌,耳、鼻、腿及全身皮肤发红与出现紫斑。病猪于临床症状出现后24~36小时内死亡。
2. 亚急性和慢性多在急性期后出现。病程长15~20天,病猪轻度发热或不发热,有不同程度的自发性或间歇性咳嗽,食欲减退,肉料比降低。病猪不爱活动,驱赶猪群时常常掉队,仅在喂食时勉强爬起。慢性期的猪群症状表现不明显,若无其他疾病并发,一般能自行恢复。
3. 在慢性感染群中,常有许多无症状病猪,如有其他呼吸道感染,症状加剧。本病首发时还可出现流产。
4. 同一猪群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猪。
5. 本病主要病变存存干肺和呼吸道内,以局灶性肺炎病变为主。肺呈紫红色,肺炎多是双侧性的,并多在肺的心叶、尖叶和隔叶出现病灶,与正常组织界线分明。最急性死亡的病猪气管、支气管充满泡沫状、血性黏液及黏膜渗出物,无纤维素性胸膜炎出现。发病24小时以上的病猪,肺炎区出现纤维素性物质附于表面,肺出血、间质增宽、有肝变。气管、支气管中充满泡沫状、血性黏液及黏膜渗出物,喉头充满血性液体,肺门淋巴结显著肿大。随着病程的发展,纤维素性胸膜炎蔓延至整个肺脏,使肺和胸膜粘连。常伴发心包炎,肝、脾肿大,色变暗。病程较长的慢性病例,可见硬实肺炎区,病灶硬化或坏死,可见肺脏有大小不同的脓肿样结节,并由一层厚的结缔组织膜包裹。有些病例肺部病变消失,只残留部分病灶和胸膜粘连。发病的后期,病猪的鼻、耳、眼及后躯皮肤出现发绀,呈紫斑。
6.本病确诊须对可疑的病例进行细菌检查,病原菌主要存在于病猪的呼吸道如鼻腔分泌物、支气管、病变肺组织中。有时还可能存在于血液和其他脏器如扁桃体内,从陈旧病变或鼻腔中有时难于分离; 血清学试验主要用于筛选试验和流行病学的研究。常用补体结合试验(CFT)、2—巯基乙醇凝集和ELISA; 在病的最急性期和急性期,应与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及猪链球菌病做鉴别诊断; 慢性病例应与猪喘气病区别。
【防治方案】
1. 预防措施:
(1)对未发生过本病或感染的猪场应制定严格的隔离措施,保证新引进的猪来源于已知无本病的猪群,在它们进入猪群前还应隔离饲养一段时间,并做本病菌的血清学检测或抗体检查。
(2) 改善饲养环境,注意通风换气,保持新鲜空气。猪群应注意合理的密度,不要过于拥挤。
(3)加强消毒制度,定期消毒,并长年坚持,发病猪与健康猪应严格隔离。
(4) 常发猪场可注射疫苗,无论人工和自然感染均可诱导免疫应答,但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免疫有血清型的特异性。由于免疫母猪通过初乳传递的母源抗体可在5~9周内保护仔猪免受感染,所以仔猪首免不应早于6~8周龄,首免后隔2周再免1次。种猪在引入时或6月龄免疫,3周后再免,每次2~4毫升。抗体在4~6周达到高峰,能减少病死率和降低流行,并可维持好几个月。
2.药物治疗:
(1) 虽然报道许多抗生素对本病有效,但由于细菌的耐药性,本病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一般采取非肠道给药治疗。
(2) 实践中选用普杀平,强化抗菌剂。氟甲砜霉素肌内注射或胸腔注射,连用3天以上。
(3)饲料中拌支原净、强力霉素、氟甲砜霉素或北里霉素,连续用药5~7天,有较好的疗效。
(4) 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及头孢 (先锋) 霉素多为首选药物; 庆大霉素、氯霉素、多黏菌素、恩诺沙星、增效磺胺 (TMP+SM2) 及四环素也有效。
(5) 单用泰妙菌素或联合使用壮观霉素与林肯霉素效果也令人满意。
(6) 有条件的最好做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3.本病净化的办法: 最好是将抗体阳性率高的猪群全部捕杀,再从血清学阴性猪场引入新猪。对于阳性率较低的种猪群,可在仔猪断奶后清除血清学阳性母猪,并在以后不断对猪群进行血清学检查,发现阳性猪及时淘汰。某些严重流行本病的国家,通过血清学检查清除带菌猪,结合饲料中经常性添加抗生素,能有效防制本病。据此,在净化过程中,应给猪群饲喂添加药物的饲料,以防发生新的感染,例如每千克饲料中加入250毫克增效磺胺甲基异()唑,主要是投给断奶2~3周龄的小猪,并隔离饲养至12周龄。转移或引进的抗体阴性猪隔离饲养2周后,再检查抗体,如仍为阴性时才可转入无胸膜肺炎的健康猪群。
【专家提示】
1. 在病的早期治疗效果较好,为维持血液中的有效浓度,应根据所用抗菌药物的特性反复注射。
2. 若猪吃食和饮水正常,也可采取注射与口服同时给药。
3. 菌株易产生耐药性,因而不可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这点尤其是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时要注意。
4. 抗生素的治疗尽管在临床上取得一定成功,但并不能在猪群中消灭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