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九节 鸭病毒性肝炎
    来源:辈宠网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小鸭的一种急性、接触性、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临诊上以发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肝脏有明显出血点和出血斑为特征。OIE将其列入B类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本病于1949年首次由Levine和Fabricant在美国纽约长岛鸭群流行中确诊,之后英国、加拿大、意大利、法国、荷兰、捷克、匈牙利、埃及、以色列、印度、日本等欧、亚、非许多国家相继有本病的报道。我国在1958年曾报道有本病流行,1980年分离到病毒并开始进行诊断和免疫预防研究。

【病原学】 鸭肝炎病毒 (Duck hepatitis virus),属微RNA病毒科 (Picornaviridae) 肠病毒属的成员。病毒粒子直径20~40 nm,无血凝活性。

引起鸭肝炎的病毒有3种,分别称为1型、2型及3型,其中1型及3型均为微RNA病毒科肠病毒属,2型为星状病毒,应称为鸭星状病毒。以1型鸭肝炎病毒最常见,呈世界性分布。美国还分离到1株1型肝炎病毒变异株,经鸡胚交叉中和试验表明与1型病毒有部分交叉反应,引起的肝炎称为1a型鸭肝炎。2型鸭肝炎病毒仅见于英国,主要引起10日龄至6周龄鸭发病,其病理变化与1型肝炎类似。3型仅发生于美国,且致病力不如1型,经中和试验和荧光抗体试验证实3型肝炎病毒与1型病毒之间无共同抗原成分。因此一般所说的鸭肝炎病毒均指1型。我国流行的多为1型。

印度、埃及及我国还发现与1型肝炎病毒不同或有明显血清学差异的毒株,这些毒株与其他型肝炎病毒的关系尚不完全清楚。

1型肝炎病毒可以在鸭胚、鸡胚、鸭胚肝细胞和鸭胚肾细胞中繁殖,经尿囊腔途径接种可致死鸭胚和鸡胚,随着传代代次的增加,胚体致死时间缩短。通过在鸡胚中连续传代后,病毒对雏鸭的致病力逐渐减弱,传至一定的代次后可失去对雏鸭的致病力,但仍然保留良好的免疫原性,通过这一途径可选育出弱毒疫苗株。2型和3型肝炎病毒不能在鸡胚中增殖,可采用鸭胚或鸭胚肝细胞进行分离培养。

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可耐受乙醚和氯仿,并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在自然界能存活较长时间。在—20℃冻结状态下可保存4年,在污染的育雏室内能生存75天,在潮湿的粪便中能存活1个多月,在37℃可活3周,但62℃30min可致死。病毒对常用的消毒药亦有明显的抵抗力,1%甲醛几小时才能灭活。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自然情况下,本病主要感染鸭,鸡、火鸡和鹅有抵抗力,野生水禽可能成为带毒者。主要引起5周龄以内的小鸭发病和死亡,1周内的雏鸭发病率可达100%、病死率可达95%; 1~3周龄的雏鸭病死率为50%或更低。随着日龄的增大,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减少,4周龄以上小鸭感染发病较少。成年鸭即使在病毒严重污染的环境也无临诊表现,并且对种鸭产蛋率无影响。3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稍低,临诊上病死率往往不超过30%,人工感染的病死率更低。据报道,棕色大鼠 (Rattus norvegius) 可作为1型鸭肝炎病毒的储存宿主,这对于该病的流行病学分析有重要意义。

2.传染源 病鸭和带毒鸭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感染鸭康复后8周仍可能从粪便排毒。

3.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与病鸭直接接触感染,病鸭粪便所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也能通过人员的参观,饲养人员的串舍以及污染的用具、垫料和车辆等传播。1型鸭肝炎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在易感鸭群中可迅速传播。通过皮下和肌肉注射等途径人工感染易感雏鸭,其潜伏期可短至24 h左右,发病和死亡主要集中于感染后24~96 h。

4.流行形式及因素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主要在孵化季节。饲养密度过大,鸭舍过于潮湿,卫生条件差,饲料内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可促使本病的发生。

【临诊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很短,通常为1~4天; 人工感染易感雏鸭,其潜伏期可短至24h左右。鸭肝炎发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一般死亡多发生在3~4天内。雏鸭感染发病时表现精神委顿、缩颈、行动呆滞、蹲伏、翅下垂、眼半闭,食欲不振或不采食。感染0.5~1天,鸭群中即有部分病鸭出现全身抽搐、身体侧卧、两腿痉挛性踢蹬,有时在地上旋转、头向后背呈“背脖”姿势。喙端和爪尖淤血呈暗紫色,少数病鸭死前排黄白色和绿色稀粪。一般病鸭出现抽风后十几分钟迅速死亡,有的可持续5h左右才死亡。个别雏鸭不出现明显症状,突然死亡。

【病理变化】 剖检病变主要表现在肝脏肿大,质地发脆,色暗淡或发黄。肝脏表面呈斑驳状,有大量的出血点和出血斑,部分鸭肝脏有刷状出血带。胆囊肿大、胆汁充盈。肾脏轻度淤血、肿大,有时脾脏肿大有斑驳状出血。但也有一些病死鸭无肉眼可见的变化。

组织学病变主要是肝细胞弥散性变性和坏死,部分肝细胞脂肪变性。血管周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

【诊断】 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特征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则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

病料样品采集: 无菌采集病死鸭的肝脏供病毒分离与鉴定。

病毒分离鉴定: 取病死鸭肝脏等病料经过无菌处理后由尿囊腔途径接种9~12日龄无母源抗体鸭胚或鸡胚,经过3~5次传代后可稳定地致死胚,进一步采用血清中和试验或免疫荧光抗体技术鉴定病毒。

动物接种试验: 取1~7日龄无母源抗体的易感雏鸭分为2组,一组经皮下注射1~2 ml鸭肝炎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24 h后两组同时接种经过无菌处理的病料悬液或分离到的病毒,然后观察记录两组的发病和死亡情况。注射抗体组80%~100%存活,而未免疫组80%~100%发病死亡。应注意的是临诊上分离到的部分鸭肝炎病毒毒株在动物回归试验中致死率较低,甚至不发病。

鉴别诊断: 临诊上应注意与雏鸭煤气中毒、番鸭细小病毒感染及药物中毒等相区别。雏鸭煤气(一氧化碳) 中毒多发生于烧煤取暖而通风措施不良的鸭舍,主要表现雏鸭大批量死亡,离取暖炉越近死亡越多,剖检可见血液凝固不良、鲜红。番鸭细小病毒感染 (“三周病”) 主要病变为胰脏有针尖大小的白色坏死点、十二指肠出血,而肝脏病变一般不明显。药物中毒时,肝脏一般不出现明显的出血点和出血斑,可能表现为肝脏淤血,肠黏膜充血和出血,确诊需要进行回顾性调查和饲养对比试验。

【防控措施】 坚持严格防疫、检疫和消毒制度,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防止本病传入鸭群是该病防控的首要措施。疫区及其受本病威胁地区的鸭群进行定期的疫苗免疫预防是防止本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对于无母源抗体的雏鸭,1~3日龄时可用鸭肝炎弱毒疫苗进行免疫,能有效地防止本病的发生。如果种鸭在开产前间隔15天左右接种2次鸭肝炎疫苗,之后隔3~4个月加强免疫1次,其后代可获得较高的母源抗体,从而能够得到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但是对于病毒污染比较严重的鸭场,部分雏鸭在10日龄以后仍有可能被感染,应考虑避开母源抗体的高峰期接种疫苗或注射高免卵黄或血清。

发生本病时,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采取严格的封锁和隔离措施,及时扑杀销毁发病鸭群,病鸭污染的场地、水域和工具等进行彻底消毒,粪便堆积发酵处理。发病或受威胁的雏鸭群可紧急注射高免卵黄或血清以降低病死率,控制疫情发展。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