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七节 皮肤损伤
    来源:辈宠网

皮肤损伤(简称皮损)是皮肤受某种致病因子刺激而产生病理变化的总称,多数情况下以出现皮疹为主,临床上为许多全身性疾病的症状之一。

一、原因

1. 感染 由化脓菌、真菌或病毒感染引起。常见于口蹄疫、牛恶性卡他热、痘病、炭疽、气肿疽、猪瘟、猪丹毒、猪水疱病、犬传染性肝炎、蜂窝织炎等。由于病原体的种类不同,致发的皮损类型也有很大差别。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内有化脓灶或干酪灶的硬固结节,猪瘟病毒主要引起红疹,猪丹毒杆菌能致发红斑,口蹄疫病毒则可引起水疱。

2. 寄生虫侵袭 比较常见的外寄生虫有吸虫昆虫、蜱、螨等,内寄生虫有原虫类、吸虫类和线虫类寄生虫。

3. 过敏反应 比较多见的是由变态反应引起的皮损。一般在接触变应原以后30min以内(速发型过敏反应)或24~72h(迟发型过敏反应)出现皮损。最常见的为采食苜蓿、荞麦、马铃薯等引起的饲料疹,应用磺胺类药、青霉素、生物制剂等引起的药物疹以及各种因素引起的荨麻疹。

4. 神经机能紊乱 由皮肤的神经机能障碍引起的皮肤损害,如皮肤瘙痒,神经性皮炎等。

5. 营养缺乏 皮肤表皮的上皮细胞因某些营养物质缺乏而导致过度角化,形成鳞屑,如维生素A缺乏症、锌缺乏症等。

6. 物理和化学性损伤 创伤、冻伤、烧伤、放射性损伤、酸、碱等。

二、发生机制与临床表现

1. 斑疹 是皮肤上不隆起于表面,仅有颜色变化的限界性皮疹,为皮肤弥散性充血或出血的结果。这种颜色变化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长期存在。指压褪色的斑疹,称为红斑,呈不正方形或菱形的红斑是猪丹毒的特征。指压褪色,呈密集粟粒状的红斑,称为玫瑰疹,主要见于仔猪副伤寒后期和饲料感光过敏。指压不褪色,呈小点状的斑疹,称为红疹,主要见于猪瘟。指压不褪色,呈紫色的斑疹称为瘀斑,见于猪瘟,弓浆虫病以及凝血障碍性疾病。

2. 丘疹 是皮肤上呈小米大到豌豆大,高出皮肤的局限性隆起,为皮肤乳头层发生浸润的结果。丘疹可由斑疹演变而来,其过渡阶段称为斑丘疹;丘疹也可演变为水疱,其中间阶段称为丘疱疹。主要见于痘病、流感、马腺疫、马媾疫、传染性口炎、滤泡性鼻炎、螨病等。

3. 结节 为真皮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隆起,外观半球状或乳头状,其颜色和质地不一,是一种较丘疹大而位置深的皮损。常见于毛囊炎、昆虫叮咬、结节性皮炎、牛皮蝇蛆病、牛皮肤微丝蚴病、马血汗病等。

4. 水疱 为高出皮肤表面,含有液体的小泡。水疱的产生,主要由于炎症引起皮肤乳头层充血,浆液渗出侵入表皮,先形成水肿。过度水肿使细胞棘折断,棘细胞退化而形成水疱。见于口蹄疫、痘病、猪水疱病、传染性水疱性口炎等。

5. 脓疱 为高出皮肤,含有白色或黄色混浊脓液的水疱,可由丘疹或水疱演变而来,也可能是细菌感染的结果。主要见于痘病、马脓疱性口炎、牛瘟、犬瘟热、蠕形螨病等。

6. 荨麻疹 为形状不同,大小不一的皮肤暂时性水肿性扁平隆起,常有剧痒,发生突然,此起彼伏,有时融合成大片。表皮和真皮内毛细血管及淋巴管扩张、充血和渗出,形成局限性丘疹是荨麻疹的基本发病机制。主要见于昆虫蜇咬、接触有毒植物和霉菌孢子、应用某些药物和生物制剂,或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马腺疫、马媾疫以及猪丹毒等疾病。

7. 苔藓样变 是指皮肤增厚略高出其表面的一种界限清晰、沟嵴明显、干燥、粗糙,如苔藓一样的皮肤病损,见于牛微丝蚴病、神经性皮炎等。

三、伴随症状

1. 鳞屑 是从皮肤表面脱落的角质细胞成分,又称皮垢。这本来是皮肤新陈代谢的正常生理现象,若皮垢过多,则属病理现象,常呈细碎的麸皮状或薄纸片样或厚膜状。在动物真菌感染、螨病、湿疹、维生素A缺乏症、锌缺乏症等疾病的过程中均有鳞屑。

2. 痂 为存在皮损的皮肤表面的稠厚渗出物经干涸而形成的膜状或板状物。因皮损处瘙痒,动物啃咬、摩擦导致病变部破溃后结痂。

3. 糜烂 为丘疹或结节表皮破损或水疱、脓疱破裂而形成的表皮组织缺损的潮湿面,常有干痂覆于表面,可出现在许多皮疹性疾病的过程中。

4. 溃疡 是真皮组织的大小、形状、深浅不一的缺损,其创缘较清楚,表面常被覆不洁的渗出物或伪膜。

5. 皲裂 为皮肤上发生的深浅不一的线状裂痕,多由皮肤角质化过度引起。

6. 坏死与坏疽 是指局部组织死亡的继发性皮损,无微生物参与者称为坏死,有微生物参与者称为坏疽。临床上可分为干性坏死(疽)、湿性坏死(疽)和气性坏死(疽)3种类型。干性者坏死部位干燥,知觉丧失,内容物呈干酪样;湿性者坏死部位湿润,其内容物呈液状;气性者坏死部位高度肿胀,触压可闻捻发音。

四、鉴别诊断思路

皮肤损害通过视诊和触诊容易识别,但其病因复杂,并可发生在口蹄疫、痘病、猪瘟、猪丹毒等重要传染病的经过中。因此,在临床上如何根据皮损的性质、类型、发生特点迅速找出病因,确定鉴别诊断思路十分重要。

1. 首先应判定皮损的类型 对于皮肤损害,不仅要注意其发生部位、大小、形状、色泽、边界是否清楚、表面和基底情况等,而且还要根据各自的特征判定皮损的类型。然后,根据皮损类型及畜别,做出鉴别诊断。例如,猪皮肤上出现不正方形或菱形红斑是猪丹毒的特征;耳根、四肢内侧及胸腹下的红疹是猪瘟的特征;2~4月龄仔猪耳根及胸腹部出现玫瑰疹,提示仔猪副伤寒;饲料疹与药物疹有采食相应饲料或用药的病史。又如,山羊的舌、唇、齿龈部出现菜花样、乳头状的圆形或椭圆形肉芽肿,常提示山羊传染性口疮;绵羊或山羊头部、四肢内侧、乳房等部位先后出现丘疹、水疱、脓疱、结痂等皮肤损害是痘病的指征。

2. 发现皮肤损伤,应仔细观察和收集以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①疾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了解疾病发展的过程。急性皮损多为急性感染所致,或由过敏反应引起。慢性主要见于外寄生虫、营养缺乏等。②动物瘙痒的程度。一般在螨病、食物或药物过敏、湿疹等疾病过程中,动物瘙痒摩擦、啃咬、搔抓等瘙痒症状。③疾病发生的范围及发病率,一般来说,传染病存在地区流行性,而外寄生虫病仅在同群或同圈舍中流行。如偶蹄动物口腔、蹄部及乳房等部位出现水疱、糜烂等病变时应考虑口蹄疫。同群或同舍的动物患病,应主要考虑外寄生虫或饲料及环境条件的改变。④许多皮肤病有独特的发病部位。过敏性皮炎主要发生在面部、后背和会阴部等;内分泌紊乱一般发生在躯干、头部和肢体末端的少毛或无毛部位;螨病首先在头部、耳郭、四肢末端等部位感染,逐渐蔓延至全身。

3. 利用实验室诊断 对于出现皮肤损害症状的病畜,只通过病史调查和临床检查资料,常常不能确诊疾病。应根据具体病例,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例如,对螨病可在病变与健康部皮肤交界处取样检查病原;对癣可进行直接涂片镜检或真菌培养鉴定;对细菌可以做直接镜检或培养鉴定,还可以做血清学检验;对病毒可进行细胞毒性试验、鸡胚接种及其他相应的检验;对过敏性皮肤病,可检查循环血液中的酸性粒细胞数,也可以采用简单易行的皮肤划痕试验或贴斑试验。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