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痘和山羊痘是由绵羊痘病毒和山羊痘病毒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是OIE规定的A类动物疫病,也是我国划定的一类动物疫病。
该病在非洲的赤道以北地区、中东、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及尼泊尔等地区呈地方性流行,1984年以后还流行于孟加拉国。现由于引种频繁等原因我国也有该病发生。
一、绵羊痘 (Variola ovina; Sheep pox)
绵羊痘又名绵羊天花,是各种家畜痘病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无毛或少毛部位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特异的痘疹,可见到典型的斑疹、丘疹、水泡、脓疱和结痂、脱落等病理过程。
【病原学】 病原是绵羊痘病毒和山羊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羊痘病毒属的成员。绵羊痘病毒 (Sheep pox virus) 为双股DNA病毒,病毒粒子呈砖形或椭圆形,大小为115~194 nm,较其他动物痘病毒稍小而细长。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羊皮肤、黏膜的丘疹、脓疱以及痂皮内,鼻分泌物、发热期血液内也有病毒存在。
痘病毒对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具有特殊的亲和力。病毒侵入机体后,先在网状内皮系统增殖,而后进入血液 (病毒血症),扩散全身,在皮肤和黏膜的上皮细胞内繁殖,引起一系列的炎症过程而发生特异性的痘疹。
病毒对热、直射阳光、碱和多数常用消毒药均较敏感,如58℃5min或37℃24h即可杀死病毒。但对寒冷和干燥的抵抗力较强,冻干至少可保存3个月以上; 在痂皮中痘病毒能耐受干燥,自然环境中能存活6~8周; 在动物毛中保持活力2个月。
病毒可在绵羊、山羊、犊牛等睾丸细胞和肾细胞以及幼仓鼠肾细胞内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 也可经绒毛尿囊膜途径接种于发育的鸡胚内增殖。通常可于增殖细胞内产生包涵体。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在自然情况下,绵羊痘病毒只感染绵羊,不传染给山羊和其他家畜; 山羊痘病毒的少数毒株则可感染绵羊和山羊并引起绵羊和山羊的恶性痘病。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绵羊都有易感性,以细毛羊最为易感; 羔羊比成年羊易感,病死率亦高。妊娠母羊易引起流产,因此在产羔前流行羊痘,可导致很大损失。但本土动物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低,主要感染从外地引进的绵羊新品种。
2.传染源 主要是病羊和带毒羊。病毒由本病病羊分泌物、排泄物和痂皮排出。
3.传播途径 主要途径为皮肤的伤口。在流行时,病毒可通过呼吸道传染,也可由厩蝇等吸血昆虫叮咬而感染。饲养管理人员、护理用具、皮毛、饲料、垫草、外寄生虫等是传播的媒介。
4.流行因素及形式 本病多发生于冬末春初,呈地方性流行。气候严寒、雨雪、霜冻、饲草缺乏和饲养管理不良等因素都可促使本病发生和病情加重。
【临诊症状】 潜伏期平均为6~8天,典型病羊体温升高达41~42℃,食欲减少,精神不振,结膜潮红,有浆液、黏液或脓性分泌物从鼻孔流出,呼吸和脉搏增速,经1~4天出现痘疹。
痘疹多发生于皮肤无毛或少毛部位,如眼周围、唇、鼻、乳房、外生殖器、四肢内侧和尾内侧。开始为红斑,1~2天后形成丘疹,突出皮肤表面,随后丘疹逐渐扩大,变成灰白色或淡红色,半球状的隆起结节。结节在几天之内变成水泡,水泡内容物起初呈浆液性,后变成脓性,如果无继发感染则在几天内干燥成棕色痂块,痂块脱落后形成红斑,随着时间的推移颜色逐渐变淡。
非典型病例不呈现上述典型症状或经过,仅出现体温升高和黏膜卡他性炎症,不出现或仅出现少量痘疹,或仅出现硬结状,在几天内干燥后脱落,不形成水泡和脓疱,此为良性经过,即所谓的顿挫型。有的病例见痘疹内出血,呈黑色痘。还有的病例痘疱发生化脓和坏疽,形成很深的溃疡,发出恶臭。常为恶性经过,病死率达20%~50%。
【病理变化】 特征性病变是在咽喉、气管、肺、肝和前胃或第四胃黏膜上出现痘疹 (见彩图21、彩图22、彩图23),有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半球形坚实的结节,单个或融合存在,有的病例还形成糜烂或溃疡。咽和支气管黏膜亦常有痘疹,在肺见有干酪样结节和卡他性肺炎区,肠道黏膜少有痘疹变化。此外,常见细菌性败血症变化,如肝脂肪变性、心肌变性、淋巴结急性肿胀等。病羊常死于继发感染。
【诊断】 典型病例可根据临诊症状、病理变化和流行情况进行诊断。对非典型病例,可结合群体的不同个体发病情况和实验室检验做出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无指定的诊断方法。替代方法为病毒中和试验。
非典型病例可采取丘疹组织涂片,按莫洛佐夫镀银染色法染色,而后镜检,如在胞浆内见有深褐色的球菌样圆形小颗粒 (原生小体),即可确诊。也可用姬姆萨或苏木素—伊红染色,镜检胞浆内的包涵体,前者包涵体呈红紫色或淡青色,后者包涵体呈紫色或深亮红色,周围绕有清晰的晕。
【防控措施】
1.预防措施 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抓好秋膘,特别是冬春季适当补饲,注意防寒过冬。在绵羊痘常发地区的羊群,每年定期预防接种; 受威胁的羊群均可用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进行紧急接种,注射后4~6天产生可靠的免疫力,免疫期可持续一年。
2.扑灭措施 当发现病例时,立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的规定采取紧急、强制性的控制和扑灭措施。封锁疫区,对病羊隔离、扑杀,并作无害化处理,彻底消毒被病畜污染的环境。
3.治疗措施 本病尚无特效药,常采取对症治疗等综合性措施。发生痘疹后,局部可用0.1%高锰酸钾溶液洗涤,擦干后涂抹紫药水或碘甘油等。康复羊血清有一定防治作用,预防量成年羊每只5~10 ml,小羊2.5~5 ml; 治疗量加倍,皮下注射。若已进入脓疱期则加大剂量。如用免疫血清早期治疗,效果更好。抗菌药物对本病无效,但可防止并发感染,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应用。
二、山羊痘 (Variola caprina; Goat pox)
本病在欧洲地中海地区、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均有发生。我国1949年后在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有流行,少数地区疫情较严重。目前我国由于广泛应用自己研制的山羊痘细胞弱毒疫苗,结合有力的防控措施,疫情已得到控制。
病原为与绵羊痘病毒同属的山羊痘病毒 (Goat pox virus),两者在琼脂免疫扩散试验和补体结合交叉试验时有共同抗原。山羊痘病毒能在羔羊睾丸细胞、肾细胞以及犊牛睾丸细胞上繁殖并致明显的细胞病变,可在胞浆内形成包涵体。在发育鸡胚绒毛尿囊膜上产生痘斑。病毒的原生小体能被免疫血清所凝集。山羊痘病毒能免疫预防羊传染性脓疱 (口疮),但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对山羊痘却无免疫性。
山羊痘病毒在自然条件下主要感染山羊,仅少数毒株可感染绵羊。
山羊痘的临诊症状和剖检病变与绵羊相似,其特征是发热,有黏液性、脓性鼻漏,在皮肤和黏膜上形成痘疹 (见彩图24、彩图25、彩图26)。在诊断时注意与羊的传染性脓疱鉴别,后者发生于绵羊和山羊,主要在口唇和鼻周围皮肤上形成水泡、脓疮,后结成厚而硬的痂,一般无全身反应。患过山羊痘的耐过山羊可以获得坚强免疫力。中国兽药监察所将山羊痘病毒通过组织细胞培养制成的细胞弱毒疫苗对山羊安全,免疫效果确实,以0.5 ml皮内或1 ml皮下接种效果很好,已推广应用。
防控措施参见绵羊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