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五、附红细胞体病
    来源:辈宠网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人、猪等多种动物的红细胞或血浆中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国内外曾有人称之为黄疸性贫血病、类边虫病、赤兽体病和红皮病等。猪附红细胞体病主要以急性、黄疸性贫血和发热为特征,严重时导致死亡。本病最早发现于1928年,直到1950年确定猪的黄疸性贫血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才逐渐被重视。我国于1981年首先在家兔中发现附红细胞体。

(一)病原

附红细胞体对干燥和化学药剂抵抗力弱,但对低温抵抗力强,一般常用消毒药均能将其杀死,如在0.5%石炭酸中37 ℃经3小时可被杀死,但在5 ℃时可存活15天,在冰冻凝固的血液中可存活31天,冻干保存可存活765天。

(二)流行特点

附红细胞体对宿主的选择性并不严格,人、牛、猪、羊等多种动物的附红细胞体病在我国均有报道,实验动物如小白鼠、家兔均能感染附红细胞体。猪附红细胞体病仅见于家养猪,各种品种、性别、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和发病,但以母猪和仔猪多见。本病主要发生于温暖季节,大多数临床病例发生在夏、秋季节及雨水较多的季节,冬季较少。营养不良、猪舍饲养密度高等应激因素可能诱发本病。

本病的传播途径尚不完全清楚,据报道,本病可直接传播,亦可间接传播。猪通过摄食血液如舔食断尾的伤口、互相斗殴、交配等直接传播;经胎盘传播该病也已在临床得到证实。根据该病发生的季节性推测节肢动物可能是该病的传播者。可通过活的媒介如疥螨、虱子、吸血昆虫等间接传播;国外已有用螫蝇传播绵羊附红细胞体成功的报道。污染的注射器及外科器械和人工授精器械可机械性传播本病。

(三)临诊症状

1.母猪:首先表现为厌食,皮肤发红;发热高达42 ℃;产奶量下降,妊娠后期和产后母猪易发生乳房炎,缺乏母性或不正常;出现繁殖障碍,个别母猪发生流产或死胎,不发情或屡配不孕,如有其他疾病或营养不良,可使症状加重甚至死亡;新生仔猪贫血、轻度黄疸和衰弱;不足标准体重,而且易于发病;后期背部出血汗,呈铜锈色。妊娠母猪和产后母猪易发生乳房炎,乳汁分泌减少,母性行为减弱或缺乏。个别母猪发生流产或死胎。

2.哺乳仔猪:前期贫血、苍白;体温升高至42 ℃,呼吸困难,死亡率高。小于5日龄的仔猪,主要临诊症状是皮肤苍白和黄疸,1周后可自愈。4周龄的猪,贫血是其主要临诊症状,偶尔可见黄疸。病猪发热、挤堆、步态不稳、发抖、不食、个别弱小猪很快死亡。随着病程发展,病猪皮肤发黄和发红,胸腹下及四肢内侧尤甚。耐过的仔猪,生长发育严重障碍。

3.断奶仔猪:断奶应激、疫苗注射、互相殴斗、过度拥挤、圈舍环境差以及营养不良、长途运输均可诱发急性临床型附红细胞体病。小猪死亡率较高,症状明显。

4.育肥猪:应激引起突然食欲下降、厌食,体温升高,稽留数日(6~10天),死亡率不高。猪消瘦、苍白,有时出现麻疹型皮肤变态反应;育肥猪生长缓慢。新生仔猪贫血、轻度黄疸和衰弱;育肥猪生长缓慢,又称“延迟上市综合征”。肥育猪的典型溶血性黄疸贫血症较少见,这可能与广泛应用饲料添加剂和较好的全价饲料增强了机体的抵抗力有关。

(四)剖检病变

特征性病变为贫血和黄疸。可视黏膜和皮肤苍白,全身性黄疸,血液稀薄、水样。肝脏肿大变性,质地坚实,呈黄褐色。胆囊内含浓稠的胶冻样胆汁。脾肿大变软,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有灰白色坏死灶或出血斑点。肾脏苍白,有时有出血点。胸水、腹水增多,心包积水。有些病例膀胱黏膜有出血斑点。

(五)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作出诊断,确诊需查到病原,方法有如下几种。

1.直接镜检:是当前诊断附红细胞体病的主要手段。取病猪耳尖血1滴,加倍量生理盐水稀释后,取25微升于载玻片上,用盖玻片压置高倍镜下观察。可见虫体呈球形、逗点形、杆状或颗粒状。虫体附着在红细胞表面或游离在血浆中,血浆中虫体可以做伸展、收缩、转体等运动。由于虫体附着在红细胞表面有张力作用,红细胞在视野内上下震颤或左右运动,红细胞形态也发生了变化,呈菠萝状、锯齿状、星状等不规则形状。该方法也适用于抗凝血液。抗凝血液存放7~8天一般并不影响检测结果。

2.涂片染色检查:取血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染成粉红或紫红色的虫体。

3.血清学试验:用血清学方法不仅可诊断本病,还可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疾病监测。间接血凝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荧光抗体技术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均可诊断本病。

本病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原体形态等方面与焦虫病、无浆体病等类似,需要注意鉴别诊断。

(六)综合防治措施

1.预防:预防本病的措施主要是驱杀吸血昆虫及节肢动物,同时进行内、外寄生虫的防治。已经证明,在节肢动物不能控制的情况下要控制附红细胞体病是不可能的。另外,在有猪疥癣和血虱存在的情况下便难以控制附红细胞体病。当涉及与血液传递有关的操作时应加强卫生管理;当怀疑母猪带虫时,在实施诸如剪齿、阉割、打记号、断尾、疫苗注射和药物治疗等饲养管理程序时,均应注意更换器械或严格消毒。猪附红细胞体感染引起免疫力下降,从而导致其他疾病的暴发,如蓝耳病、猪瘟、传染性胸膜肺炎、乙型脑炎、弓形虫病、伪狂犬病等。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给予全价饲料,保证营养,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以及减少不良应激等对预防本病的发生也很重要。应从无附红细胞体的猪群购猪,并加强检疫,严防传入本病。如猪群有此病时,应在饲料中添加对氨基苯胂酸钠并及时淘汰血清学试验阳性的母猪,尽量建立无附红细胞体猪群,亦可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或四环素,剂量为每吨料500~600克,连用2~3周;土霉素400~600克/吨拌料;阿散酸100~200克/吨拌料,连用3~5天;贝尼尔2~3毫克/千克肌内注射。

2.治疗:目前用于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药物主要有如下几种。

(1)贝尼尔按5~7毫克/千克体重深部肌内注射,间隔48小时重复用药1次。极限量10毫克/千克。对病程较长和症状严重的猪无效。

(2)黄色素按每千克体重3毫克,配成0.5%~1%灭菌水溶液,耳静脉缓慢注射,间隔1~2天重复用药1次。

(3)对氨基苯胂酸钠每吨饲料混入180克,连用1周,以后改为半量,连用1个月。

(4)全群猪饲料中添加2千克附红净。

(5)肌内注射长效土霉素0.1~0.2毫升/千克体重,1天1次,连用3天;贝尼尔5~7毫克/千克体重,隔日1次,连用1~2天。

(6)妊娠母猪用土霉素或四环素进行治疗,3毫克/千克体重肌内注射,24小时即见临床改善,连用1周。也可连续应用。

(7)对氨基苯胂酸钠按每吨饲料混入180克,连用1周,以后改为半量,连用1个月。

(8)每吨饲料混入磺胺六甲氧嘧啶500~600克,连用1周。

(9)饲料内添加氟苯尼考1 000克/吨+多维康300~400克/吨,连用5~7天。

(10)饲料内添加四环素400克/吨+阿散酸80克/吨,连用5~7天。

(11)也可使用其他药物,如咪唑苯脲、氯喹、奎宁、青蒿素、青蒿素酯等。

在防制时应注意:①贝尼尔等药物有毒副作用,应限量使用;②饲料中添加小苏打以维持猪体内的酸碱平衡;③应用葡萄糖饮水防治仔猪低血糖症;④仔猪和慢性感染的猪应进行补铁;⑤继发疾病的治疗。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