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壳病
【本病特点】本病是由球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病鲍的足部变瘦、色泽变黄并失去韧性,表面常带有大量黏液,贝壳变薄,壳外缘外翻,壳孔相互串联。鲍活力下降,摄食量剧减,软体部消瘦,逐渐死亡。在皱纹盘鲍及杂色鲍中均有发生。
【防治】(1)用消毒丹消毒,鲍池为0.3毫克/升,用水0.5毫克/升,用具0.005%~0.01%。
(2)用PVP-1(伏碘)拌饵投喂,每天每千克鲍用量为20~50毫克(有效碘),视病情轻重,连用3~5天;或用1%伏碘全池泼洒浓度为0.2~0.8毫克/升,视病情连用3~5天。
(3)以单组分二氧化氯(ClO2)0.2~0.5毫克/升浓度全池泼酒。
肌肉萎缩病
【本病特点】病鲍摄食量大幅度下降,甚至停止摄食,肌肉消瘦,与相同规格的健康鲍相比,体重下降30%~40%,整个足部及外套膜萎缩,行动迟缓,附着无力,逐渐死亡。该病的病原许多学者认为是类立克次体。
【防治】目前无有效的防治方法,可试用裂壳病的防治方法。
溶藻弧菌病
【本病特点】该病的病原为溶藻弧菌,主要发生于红鲍幼体时期,发病时水温一般为18~22℃,致病菌从上皮组织侵入,再感染足及外套膜等部位,引起组织剥落或破裂,病菌充满全身的血窦及神经鞘,引起外周神经变性,足部、外套膜及内脏团出现大小不一的溃疡,最后导致鲍死亡。
【防治】(1)用氯制剂或碘制剂消毒水体(见裂壳病)。
(2)每天每千克鲍用磺胺二甲氧嘧啶50~200毫克或氟哌酸50毫克加多种维生素拌饵投喂,视病情连用3~5天。
(3)以伏碘20~30毫克/升浓度浸泡5~10分钟。
脓疱病[河流弧菌病]
【本病特点】该病病原为河流弧菌,病鲍腹足上有多处稍微隆起的白色脓疱,一般可维持一段时间不破裂,高温时病情加重,短时间内即破裂,流出白色脓汁,足面肌肉出现不同程度的溃烂,鲍附着力下降,食性减低,甚至死亡。
【防治】(1)以单组分二氧化氯(ClO2)0.2~0.5毫克/升浓度全池泼洒。
(2)以消毒丹0.3毫克/升全池泼洒,充气,停水8~10小时,视病情连续用药3~5天。
(3)以氟哌酸拌饵投喂每100千克鲍1~3克,连喂3~6天;或以0.5~1.5毫克/升浓度浸洗10~20分钟;或全池泼洒成0.05~0.1毫克/升浓度。休药期2~3天。
溃烂病
【本病特点】该病病原为单胞菌属的荧光假单胞杆菌。水温较高时容易发生该病,病灶多出现于腹足上,出现直径1毫米的脓疱,数量不等。挑破后有淡黄色脓汁流出,如果发现不及时,脓疱周围出现溃疡,最后导致死亡。诊断时取病鲍的病灶组织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如果出现大量单一假单胞菌时,可确诊。
【防治】(1)用消毒丹消毒,鲍池为0.3毫克/升,用水0.5毫克/升,用具0.005%~0.01%。或用二氯异氰脲酸钠以0.3~0.5毫克/升浓度全池泼洒,视病情连用2~3天。
(2)用磷酸红霉素0.65~1毫克/升全池泼洒。
脓毒败血症
【本病特点】主要发生于皱纹盘鲍,病原为坎氏弧菌,有两种症状:①腹足僵硬,表面有大小不一的脓疱;②腹足松弛舒展,表面偶见脓疱,肌肉组织疏松,用手指可轻易捏破。病原菌存在于血淋巴液中而遍布全身各组织、器官,通过破坏正常组织结构而导致鲍死亡。水温越高,越容易患此病,死亡率越高。
【防治】同脓疱病。
海壶菌病
【本病特点】主要见于西氏鲍,由于贝体受伤而感染密尔福海壶菌,病鲍外套膜、足和上足表面出现许多扁平或瘤状隆起,内含有成团的菌丝,直径11~29微米,较少分枝,菌丝任何部分均可产生游动孢子,菌丝同时可产生排放管,成熟的游动孢子通过排放管顶端的开口溢出。
【防治】(1)用10毫克/升的次氯酸钠可杀死水中的游动孢子,预防该病的发生。
(2)以亚甲基蓝1~1.5毫克/升泼洒杀死池水中的孢子和菌丝。
(3)制霉菌素以每立方米水体2 000万单位泼洒,可抑制真菌的生长,降低鲍的死亡率。
(4)福尔马林每立方米水体20~25毫升全池泼洒。
卵菌病[艾特金菌病]
【本病特点】主要见于盘鲍,由艾特金菌引起,鲍外套膜、腹足上形成瘤状病灶,病灶内充满无隔粗菌丝。
【防治】同海壶苗病。
派金虫病
【本病特点】病鲍严重消瘦,软组织明显皱缩,足部、外套膜及闭壳肌中出现许多淡黄色或褐色脓疱,脓疱周围有一层松散的结缔组织形成隔离周围组织的壁。疾病后期外套膜分泌贝壳质的功能受损,外套膜组织回缩,从而导致贝壳生长停止。病原体为派金虫。根据外观症状可以初诊,取病鲍病灶组织镜检发现营养体即可确诊。
【防治】目前尚无理想的药物防治该病,一旦发现该症状的病鲍出现,立即掩埋处理,防止该病害进一步蔓延。
纤毛虫病
【本病特点】纤毛虫病是由纤毛纲动物寄生于鲍体内外而引起的,主要感染皱纹盘鲍的稚鲍,虫体呈锥体形,前端尖细而后端钝圆,体表布满纤毛,大多寄生于消化道、外套膜、血窦和组织间隙内,虫体以横二分裂法进行无性繁殖。幼鲍感染率达60%,死亡率达100%。
【防治】(1)用1~2毫克/升的放线菌酮每天处理23小时,连续5天。
(2)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8毫克/升浸泡鲍苗15~20分钟。
孢子虫病
【本病特点】主要寄生于堪察加鲍和红鲍幼鲍的头部肌肉和神经组织,足部也偶有发现。病原为原生动物盘形虫,发育分为营养体和孢子体2个时期,营养体呈球形,直径约7微米,游动孢子呈卵圆形,约4微米,单核,具双鞭毛。病鲍表现为头部微肿大,稍后感染部位出现溃疡,对幼鲍危害极大。
【防治】①用含氯消毒剂严格清池消毒。②用1~2毫克/升的放线菌酮每天处理23小时,连续5天。③每千克饵料用磷酸喹宁1~2克拌匀投喂。
才女虫病
【本病特点】由钻孔动物才女虫钻入贝壳引起,目前已经报道的有才女虫、刺才女虫、韦氏才女虫、东方才女虫、凿贝才女虫和贾氏才女虫。才女虫在鲍壳上钻穿管道,在壳的内表面形成盘形隆起,破坏珍珠层,使贝壳组织疏松,导致外套膜受损。随着虫体长大,可钻透鲍壳,鲍的肉质受到影响,商品价值下降,影响鲍正常生长甚至死亡。该寄生虫病在各个季节都有发生,水温25℃左右时尤为严重。
【防治】目前尚未有理想的方法防治该病,一旦发现感染才女虫的病鲍,立即丢弃。
气泡病
【本病特点】主要见于幼鲍,在强烈光照下,海藻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氧气,水中的溶解氧饱和度达到150%~200%,使幼鲍发生气泡病。幼鲍的内脏团沿内缘向纵深出现气泡,把内脏团边缘的外套膜稍稍顶起,如果发病严重每个幼鲍都产生气泡,能把波纹板浮出水面,用针尖扎破气泡,有气体放出。患气泡病的鲍很容易继发弧菌感染,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防治】(1)投喂海藻时应避免强光照射,并加大流水量,可预防气泡病的发生。
(2)如果已经发生气泡病,除了采用上述措施外,还可通过降低水温来缓解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