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旋毛虫病是由毛形科的旋毛形线虫成虫寄生于小肠、幼虫寄生于横纹肌引起的重要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人、猪、犬、猫、鼠类等都有感染,人一旦感染可引起严重病状甚至死亡,在全球70多种哺乳动物中广泛流行,欧美各国流行均较严重,我国各地均发现动物感染,猪的感染比较普遍,平均感染率为0.038 5%,以西藏、云南、河南、湖北和东北各省、自治区较多见,个别县(区)高达34.2%。本病在公共卫生上极为重要,我国各城市屠宰场都建立了旋毛虫的检验工作,对屠宰猪进行检验。
【流行特点】
1. 旋毛虫发育史比较特殊,成虫与幼虫同寄生于一个宿主,但完成发育史必须更换宿主,成虫在小肠内交配,雄虫死亡,雌虫钻入肠黏膜淋巴间隙产幼虫,幼虫随血液循环到全身肌肉,进入肌纤维内,幼虫逐渐蜷曲并形成包囊,猪吃了有肌旋毛虫的鼠类或病猪肉屑,包囊消化,幼虫逸出,在小肠内经40小时发育为成虫。
2. 旋毛虫为多宿主寄生虫,存在着广大的自然疫源,目前已知有100多种哺乳动物可以感染,其中以肉食兽、杂食兽、啮齿类等最常见。此外,食肉的昆虫、甲虫均能成为传染源。
3. 旋毛虫在哺乳动物与人群中传播是通过吞食含有旋毛虫幼虫的肉类,猪和鼠占有重要地位,二者可以交互感染,猪圈及屠宰场等具有丰富的饲料和屠宰剩余物吸引着鼠类,猪也喜欢吞食啮齿类动物的尸体,鼠、猪的感染率有明显的联系,鼠类是野生肉食兽与家畜群体间相互沟通的媒介,形成动物间的流行,成为人群感染的自然疫源。猪是旋毛虫循环中的主要宿主,猪肉是人体感染的主要疫源。近年试验还证实病鼠、病猪粪便中可排出活的幼虫和完整的包囊,并可使猪、羊感染。
4. 带虫粪便成为旋毛虫病又一个重要传播来源。
5.我国猪感染旋毛虫的主要途径是未经煮沸的洗肉泔水、废弃碎肉渣及副产品,其次是吃到鼠尸、昆虫和别的动物粪中的包囊而感染,放养猪易受感染。人是由于吃了未煮熟的有旋毛虫包囊的猪肉、狗肉、熊肉、羊肉及野生动物肉等受感染。
6. 旋毛虫病的流行有很强的地域性,往往在一个省多集中分布于某些地区,同一乡的各村间可有无感染到严重感染的差异,形成了疫源点内恶性循环和随着疫源的流动而向外散播。
【诊断要点】
1. 猪有很大耐受力,少量感染时无症状。
2. 严重感染时,通常在3~5天后体温升高,腹泻,腹痛,有时呕吐,食欲减退,后肢麻痹,长时间卧地不起,呼吸减弱,叫声嘶哑,有的眼睑和四肢水肿,肌肉发痒、疼痛,有的发生强烈性肌肉痉挛,死亡很少,多于4~6周后康复。
3. 血液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4. 病理变化成虫在胃肠道引起急性卡他性肠炎,病变轻微,可见黏膜肿胀、充血、出血,黏液分泌增多。幼虫寄生部位可见肌纤维肿胀变粗,肌细胞横纹消失,萎缩。
5.组织学检查可见与肌纤维长轴平行的有两层囊壁的幼虫包囊,眼观呈白色针尖状。
6. 实验室诊断:
(1) 寄生虫学检查。
①压片镜检法: 从猪膈肌脚取小块肉样,剪成24个麦粒大肉片,压片镜检,发现包囊或还未形成包囊的幼虫,包囊梭形,囊内有1或2~3个螺旋状蜷曲的幼虫。
②消化法: 检出率较镜检法高,但操作繁琐,取肉样置于人工消化液中 (胃蛋白酶0.5~1.0克,浓盐酸0.7毫升,蒸馏水100毫升),放入37~40℃温箱内,经10~18小时,倾去上层液,沉渣用贝尔曼氏幼虫分离法处理后镜检幼虫。
③动物接种: 将肉样经口感染健康小白鼠,于20~30天后解剖,取肌肉压片检查幼虫。若在接种后2天内扑杀,可从小肠内检出成虫,虫体细小,前部较细,后部较粗。
(2) 免疫学检查。对旋毛虫病不仅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还可检出轻度感染病例。其抗原一般由肌肉分离出来的幼虫制备。
①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动物试验于感染后6~15天出现血清抗体阳性,阳性检出率可达96%,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早期诊断价值,适用于较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
②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对人工感染旋毛虫的猪血清,阳性符合率达98.7%,与已知阴性血清无假阳性反应,与弓形虫、猪囊虫感染的猪血清无交叉反应,对轻度感染有一定诊断价值,感染100条幼虫的猪血清中抗体可以被测出。
③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广泛用于商品猪的检测,简便快速,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强,感染后7天能测出相应的血清抗体。近年已有Dot—ELISA应用,具有简单快速、成本低和直接观察结果的优点,易在基层推广使用。
(3)其他检查方法: 皮内试验、环蚴沉淀试验、环状沉淀试验、皂土絮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放射免疫测定、对流免疫电泳、双扩散试验等,均用于旋毛虫病的诊断。同时单克隆技术的发展,可能为旋毛虫病诊断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防治方案】
1. 治疗措施: 各种苯并咪唑类药物对旋毛虫成虫、幼虫均有良好作用,且对移行期幼虫的敏感性较成虫更大。
(1) 噻苯咪唑,5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治疗5天或10天,肌肉幼虫减少率分别为82%和97%。
(2) 康苯咪唑,对旋毛虫成虫和各期幼虫效果分别较噻苯咪唑大10倍和2倍。
(3) 丙硫咪唑,按0.03%比例加入饲料充分混匀,连喂10天,能达到良好的杀虫效果。
2. 免疫预防: 据试验证实,旋毛虫活虫腹腔注射及钴60辐射虫苗口服接种免疫均不能取得期望的免疫效果,旋毛虫虫体组织佐剂苗对旋毛虫病免疫有一定效果,可激发免疫系统,达到杀虫和减虫的作用,使侵入到肌纤维间的虫体发育受阻,变形,活力减弱,直至死亡。
3. 综合性预防措施:
(1) 灭鼠,扑杀野犬。对狩猎动物的废弃物经充分热处理后,方可作饲料。
(2) 改变放养猪的习惯,管好粪便,保持圈舍清洁,禁用洗肉泔水喂猪。
(3)加强屠宰场及集市肉品的兽医卫生检验,严格按《肉品卫生检验试行规程》处理带虫肉 (高温、加工、工业用或销毁)。
(4)在旋毛虫病多发地区要改变生食肉类的习俗,对制作的一些半熟风味食品的肉类要做好检查工作。
4. 公共卫生: 人感染旋毛虫可引起严重病状,重者可能在3~7天内死亡,国外的死亡率高达6%~30%,国内约3%。暴发流行与当地居民嗜食生肉有关,本病潜伏期一般为1~2周,短者仅7小时,长者达42天。人群预防旋毛虫病应注意个人卫生,做好自身保护,必须改变生食或半生食猪肉或其他哺乳动物肉的习惯。
【专家提示】
1. 临床诊断须注意与肉孢子虫包囊、猪囊尾蚴及其他可能与旋毛虫结构相似的寄生虫相区别: 肉孢子虫包囊内含大量香蕉形缓殖子; 猪囊尾蚴大得多,只有死亡或钙化以及未长大的才可能混淆; 猪浆膜丝虫病灶在浆膜上,不在肌纤维内; 肺线虫幼虫、类圆线虫污染的肉样则在肌纤维外,虫体结构也不同; 重翼吸虫后尾蚴阶段在肌纤维间,且镜检可见口、腹吸盘; 腌制品中可能见到酪氨酸结晶,宽度超过几根肌纤维,可被碱性溶液溶解,而不被酸溶解。
2. 养殖场饲养人员更应了解旋毛虫及其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