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一、花生秧纤维团引起牛胃肠梗阻
    来源:辈宠网

(一)病案基本情况 某年,新郑市兽医院邀请省畜牧局专家每年对该地区种植花生的某些乡、村调查,发现牛因花生秧纤维团阻塞胃肠,用药物治疗无效,年死亡200多头。笔者参与此项科研工作,重点是手术取结。曾到某村见到一例耕牛,已病12天,不排粪、不吃草,鼻镜干裂,卧多立少,少量饮水,形体消瘦,最后死亡。

(二)病案诊疗经过

1.主诉:每日以喂花生秧为主,发病率可达3%~5%。发病季节多集中在9月以后至翌年春季5月以前。5~9月因吃青草,本病仅有个别发生。

2.询问调查:几年来,从手术中观察与死后剖检及屠宰场所见的200余例中,纤维团可长期(达数月之久)存积游离于健牛真胃中并不发病,待其移行入肠腔后,随即出现梗阻症状。阻塞于肠腔的花生秧纤维团呈鸡蛋大小,而存留于真胃的纤维团有核桃大、鸡蛋大、拳头大。表层光滑,质地坚实柔韧,手捏、拳捶均不能粉碎,必须逐层剥离才能分开。肠阻塞部位,多在十二指肠及空肠,结肠、盲肠中也有发现。据25例统计,阻塞于十二指肠的14例,占56%;空肠的7例,占28%;盲肠的1例,占4%;结肠的3例,占12%。在真胃存积的纤维团由1~10个不等,真胃中存2个以上纤维团者25例中有11例,占44%。

3.临床检查:病牛不见前驱症状,突然发病,同时出现食欲、反刍完全废绝,饮水减少,排粪停止。精神沉郁,被毛粗乱,皮温不正常,鼻镜干燥或龟裂,眼结膜充血污暗,也有稍显黄染的。口腔分泌液减少,发黏发腻。瘤胃触诊柔软,右肷部柔软有弹性,叩诊右肷部上1/3多呈高朗鼓音,中、下区呈浊音或半浊音。用力触诊右肷窝时,可听到明显的溅水音。听诊时,阻塞点以前的肠管蠕动音较为活跃,阻塞点以后肠音多呈抑制。

病牛有时可排出极少量的灰黄色或绿褐色的稀薄粪便,混有大量胶冻状的黏液,气味腥臭。尿量减少,颜色加深。部分病牛有不同程度的疝痛症状。做直肠检查时,偶尔触到右侧十二指肠第二段中有阻塞物。

呼吸无异常,心脏在病初无变化,病情加重,心跳加快、节律不齐,可达每分钟100次以上,并出现摩擦音、分裂音等。体温正常,个别的也有低热。病后期,肌肉震颤,甚至从鼻孔流出或从口涌出胃内容物,易导致异物性肺炎而死亡。

病程一般为7~15天,病势急者2~3天死亡,慢者也有13~15天死亡的。

临床检验:对12头病牛进行了血、粪、尿常规检验。血液无明显变化。尿蛋白和尿兰姆、粪潜血和蛋白质均呈阳性和强阳性。

4.诊断依据:应综合判定。

(1)病牛均有一段花生秧喂养史,即使近几个月已换过其他饲草,也不能完全排除病因的存在,因为真胃内的饲草球团,随时会下移到肠管而突然发病。

(2)发病突然,不见前驱症状即出现食欲、反刍废绝,饮水减少,排粪停止。直肠检查时发现粪便量少且呈灰黄色泥状,气味腥臭,并能取出多量灰白色胶冻状的黏液团块。

(3)右肷窝部触诊有明显溅水音。

(4)口腔分泌液减少,发黏发腻。鼻镜干燥或龟裂,呈脱水状态。

(5)多数牛有不同程度的疝痛,卧多立少。

(6)直肠检查:如果阻塞于十二指肠、空肠、盲肠时可能在右侧下方摸到鸡蛋形的阻塞物。

(7)化验指标:尿兰姆及蛋白质阳性或强阳性。粪中潜血和蛋白质阳性或强阳性。

5.鉴别诊断:

(1)第三、四胃积食时,在右肋弓后可触摸到增大的胃体。

(2)肠套叠时有明显的疝痛,直肠检查有时可摸到腊肠样套叠的增厚处。

(3)其他类型的肠梗阻无喂花生秧史。

6.治疗措施:曾使用多种药物,均难奏效。笔者曾在浚县王庄乡、善堂乡沙岗地区治疗因长期喂过花生秧而患本病的病例18头,只有1例通过泻药治愈,在3天内排出纤维团8个,不过纤维团似鹌鹑蛋大小,如果大于鸡蛋样,则根本排不出去。通常采取手术取结有良好疗效,但有严重并发症或阻塞时间长于5~6天以上,体质瘦弱者最终预后不良。病后10天以上即使手术取了结但最后多归死亡。

(1)肠切开术:右腹肋部局部麻醉,左侧向下横卧保定。如在地面保定操作,倒牛前先在地面挖一个可容纳病牛瘤胃的锅底形的减压坑,倒牛后将胃放置坑中,减低腹压,便于操作。切口部位选在右肷部第二三腰椎横突下5~10厘米,最后肋骨后4~6厘米处,向下做15~20厘米的垂直切口,十二指肠第二段即可暴露在切口之下,此处如有阻塞,即可施行肠管切开术。十二指肠如无阻塞,应剪开两层大、小网膜,术者手伸入腹腔,仔细探查小肠、结肠和盲肠,找出阻塞点,切肠取出。做上述手术的同时,利用同一切口,术者应详细探查真胃,尤其要触摸真胃胃底有无游离的纤维团存在,如真胃内仍有纤维团时,需施行真胃切开手术,以防止术后二次从真胃移到小肠内而发生新的肠梗阻,这是根治本病的有效方法。

(2)真胃切开术:左侧横卧保定,腰旁传导麻醉,配合局麻施术。切口部位选在右季肋后,沿肋弓3~5厘米,从后上方向前下方做一斜形切口,长15~20厘米,切口下端应在乳静脉之上,约在预想的真胃体处。把真胃大弯拉出切口之外,用牵引线固定胃壁,沿大弯切开胃壁,掏出所有的纤维团,然后按常规处理结束手术。术后应注意维护机体和预防感染。如第一期愈合,7~10天即可拆线,休养一个月后便可使役。病牛不论是一个切口还是一次两处切口,效果均好。

(三)病案分析与体会

1.花生秧纤维团引起的牛胃肠梗阻,在沙区地带,由于适合种植花生,故花生秧产量大。据群众反映,花生秧是好草,牛特别喜欢采食,那么既爱吃、又易发生本病,应怎样预防呢?

(1)有条件的应用多种草混合搭配最好,群众称它为“花搭草”,既营养全面又可减少发病率。

(2)俗称喂鲜或喂干透的花生秧较少发病,而农村花生秧产量大,保存条件差,在外日晒雨淋,花生秧似皮条样,粗纤维多,不易消化,同时纤维成团状极易发病,一旦阻塞肠管则用药很难奏效,常导致死亡,损失较大。

(3)花生秧打碎或铡短,使长纤维不能互相缠结,是预防此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2.发病原因:根据对百余例病牛的调查,凡得本病的牛都有一段喂花生秧的历史,致病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

(1)花生秧品质不良。瘠瘦、未到成熟期死亡、霉烂、不新鲜的花生秧,或收获后贮藏时不干、不脆,或因气候潮湿花生秧皮韧不易消化。

(2)调制、饲喂方法不当。花生秧饲喂前应铡成长约3厘米,以干喂为好,如果加水拌湿喂也易患病。

(3)年龄、体质的关系。年老体弱的牛,消化能力降低或牙齿不整,对饲草消化不良。从20例病牛的年龄中看,7岁以下为7头,占总数的35%,7岁以上为13头,占总数的65%。

(4)过度劳役。役牛过度劳役后,未能充分反刍与休息,就给以足量饲喂,也易导致发病。反之,目前役牛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役牛的劳役大大减轻,加上农村经济条件和环境卫生条件大大改善,老龄牛多数淘汰食用,青壮年牛的体质也强壮,故发病率已经大大下降。

3.本病为沙岗地区常见的一种地方性疾病,一旦发病,用泻药等各种方法解决不了阻塞的向题。目前以手术方法取结确是根治良法,但由于市场经济,大力发展奶牛和肉牛,耕牛比例会日渐减少,但边远地区等地的耕牛量比发达的平原地区相对要多,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尽力减少发病,减少死亡。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