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红细胞体病(简称附红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附着于猪、牛、羊等动物和人的红细胞或血浆中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常以发热、贫血和黄疸为特征,故又称为黄疸性贫血病、红皮病等。猪附红细胞体病不仅导致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降低,还导致怀孕母猪出现受胎率下降或发生流产、死胎等现象,降低免疫机能。
本病最早发现于1928年,现已遍布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我国1982年在病猪血液中查到附红细胞体,1994年就已在13个省市发现此病。近年来,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和流行呈明显上升趋势,据有关报道,感染率均在90%左右,其发病率在15%~22%不等,有的地方发病率已达到50%~60%,甚至高达90%,给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病 原
猪附红细胞体属于立克次氏体目、无浆体科、附红细胞体属。迄今已发现和命名的附红体有14种,如绵羊附红体、猪附红体、牛附红体、人附红体等。但近年,Neimark等(2001)通过附红细胞体16 SrRNA序列的分析认为其应归属于柔膜体纲支原体属。附红细胞体是一种多形态微生物,一般多为球形、圆形和卵圆形,少数呈半月状、顿号形和短杆状等。0.2~2 μm,单个或呈链状附着于红细胞表面,也可游离于血浆中,或围绕在整个红细胞上,使红细胞呈菠萝形、锯齿形、菜花状、花环状等。旋动显微镜微调,可见附红细胞体折光性很强。附红细胞体革兰氏染色阴性,苯胺染色易着色,姬姆萨染色呈紫红色,瑞氏染色为蓝紫色。由于尚无研究出附红细胞体纯培养物的报道,实验室常用敏感动物培养。
附红细胞体对干燥和化学消毒剂比较敏感,0.5%石碳酸于37 ℃经3 h可将其杀死,一般常用的消毒药在几分钟内即可使其死亡;但对低温冷冻的抵抗力较强,可存活数年之久。
二、流行病学
(一)易感动物
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均有易感性,仔猪和长势好的架子猪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母猪的感染也比较严重。
(二)传染源
患病猪及隐性感染带菌猪是重要的传染源。
(三)传播途径
本病可以通过吸血昆虫(如蚊、蛰蝇、虱、蠓等)传播;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及交配传播;另外,污染的注射针头、手术器械,仔猪剪尾、断牙、打耳号等,也可促进感染发病。在所有的感染途径中,吸血昆虫的传播是最重要的。
(四)流行特点
该病隐性感染率高,可达95%。应激因素可使隐性感染动物大面积暴发本病,且死亡率明显上升。本病易复发。该病多流行于夏秋或雨水季节,尤其是高温高湿天气,冬季相对较少。
据流行病学调查,在全国范围内流行的无名高热病,有50%~80%的病例是由于附红细胞体侵入后,影响到机体的免疫力,进而继发其他病毒病和细菌病的。
三、临床症状
(一)哺乳仔猪
哺乳仔猪5日内发病,症状明显,新生仔猪出现身体皮肤潮红,精神沉郁,哺乳减少或废绝,急性死亡。一般7~10日龄多发,体温升高至42 ℃,眼结膜、皮肤苍白或黄染,贫血症状,四肢抽搐、发抖、腹泻、粪便深黄色或黄色黏稠,有腥臭味,死亡率在20%~90%。大部分仔猪临死前四肢抽搐或划地,有的角弓反张。部分治愈的仔猪会变成僵猪。
(二)育肥猪
育肥猪症状根据病程长短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急性型病例较少见,多表现突然发病死亡,病程1~3 d。亚急性型病猪体温升高,达39.5~42 ℃。病初精神委顿,食欲减退,颤抖转圈或不愿站立,离群卧地。出现便秘或拉稀,有时便秘和拉稀交替出现。病猪耳、颈下、胸前、腹下、四肢内侧等部位皮肤红紫,指压不褪色,成为“红皮猪”。有的病猪两后肢发生麻痹,不能站立,卧地不起。部分病畜可见耳廓、尾、四肢末端坏死。有的病猪流涎、心悸、呼吸加快、咳嗽、眼结膜发炎,病程3~7 d,或死亡或转为慢性经过。慢性型患猪体温在39.5 ℃左右,主要表现贫血和黄疸。患猪尿呈黄色,大便干如栗状,表面带有黑褐色或鲜红色的血液。生长缓慢,出栏延迟。
(三)母 猪
母猪症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感染的怀孕母猪入产房后或分娩后3~4 d出现临床症状,急性期的母猪表现厌食、高热可达42 ℃,乳房或外阴水肿可持续1~3 d,发病母猪泌乳性能下降。慢性感染猪呈现衰弱,黏膜苍白及黄疸,不发情或屡配不孕、流产、产弱仔等繁殖障碍,如有其他疾病或营养不良,可使症状加重,甚至死亡。
四、病理变化
主要病理变化为贫血及黄疸。皮肤苍白、黏膜浆膜黄染,血液稀薄呈水样,血凝时间延长。皮下脂肪和腹腔内脂肪颜色发黄。病初肝脏肿大,脂肪变性呈淡黄色,胆囊肿大,充满浓稠的胆汁,随病情发展,肝有实质性炎性变化和坏死,呈斑驳状。脾脏病初常因淤血和出血而肿大、变软,后期则因脾小体减少而发生萎缩。心肌变性,心内、外膜有出血点,心肌松弛,熟肉样,质地脆弱。全身淋巴结不同程度肿大,偶见出血。肾肿,皮质有点状出血。长骨的红髓增生。
五、诊 断
(一)临诊诊断
根据临床发热、贫血和黄疸的症状,结合病理变化的特点,即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依靠实验室检查。
(二)实验室诊断
1.涂片镜检
高热期耳静脉采血,用0.9%生理盐水等量稀释,制成悬滴片,用400~600倍镜检,在暗视野下可发现附在红细胞上的病原体,使红细胞呈齿轮状、星芒状,在血浆中发现有球形、椭圆形小体呈扭转运动或翻转运动。
2.血清学检查
包括IHA试验、补体结合试验(CFT)或ELISA方法。
(三)鉴别诊断
在临床上应正确区分其他因素引起的贫血的差别:缺硒和维生素E也引起动物的贫血和黄疸,但同时出现渗出性素质和桑葚心;钩端螺旋体病也出现黄疸和溶血性贫血,但一般伴有严重的流产和死胎;黄曲霉素中毒也能引起肝脏的损伤和贫血,但有饲喂发霉饲料的历史。
还应注意与猪的蓝耳病、猪瘟、猪副伤寒、弓形体病等病的区分。
六、防 治
(一)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饲养用具卫生,消除发病诱因是防止本病发生的关键。尤其要驱除媒介昆虫,夏秋季节要经常喷洒杀虫药物,驱除体内外寄生虫,防止昆虫叮咬猪群。做好针头、注射器的消毒。购入猪只应进行血液检查,防止引入病猪或隐性感染猪。此外,将四环素族药物混于饲料中,定期饲喂,可较好地预防本病的发生。
(二)治疗措施
发病后要先将患病动物与健康动物隔离,在治疗患病动物的同时对整群动物进行药物预防,目前常用的比较有效的药物有新九一四、苯胺亚砷酸、苯胺亚砷酸钠、土霉素、金霉素、阿散酸等。但一般首选的药物为九一四和四环素。
在发病初期,一般只需使用长效土霉素、阿散酸、新砷凡纳明等杀附红细胞体的药物;在发病中、后期的治疗过程中,对贫血明显的动物,应给予铁制剂。同时,结合解热镇痛、补液、纠酸、提高机体抵抗力等综合措施。
七、公共卫生
有些地区人的附红体感染率高达40%,青少年中甚至可达70%以上。病人病初表现中低度发热、乏力、易出汗、嗜睡、四肢酸痛,部分患者出现关节痛以及皮疹、脱发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高热,体温39~40 ℃,进行性贫血、黄疸,肝脾肿大及浅表淋巴结肿大。治疗人附红细胞体病最有效的药物有四环素、庆大霉素、土霉素和强力霉素等。
自测训练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综合性诊断和防治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