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任务2 大肠杆菌病
    来源:辈宠网

直到20世纪中叶,人类才认识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牛的大肠杆菌病主要发生在犊牛,并且以10日龄以内的初生犊牛较为多见。犊牛大肠杆菌病是初生犊牛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诊上有败血症、肠毒血症和白痢3种病型。

一、病 原

病原性大肠杆菌的许多血清型(如O8、O9、O20、O78、O101等)可引起牛(羊)发病,来自犊牛和羔羊的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多带有K99、F41黏附素。另参考猪大肠杆菌病病原。

二、流行病学

(一)易感动物

各种牛不分品种性别、日龄均对本菌易感。特别犊牛在出生后10 d以内多发;羊在出生后6 d至6周多发,有些地方3~8月龄的羊也有发生;在人,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但以婴幼儿多发。

(二)传染源

患病动物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三)传播途径

主要为消化道感染,偶见子宫内或脐带感染。

(四)流行特点

本病四季都能发生,但犊牛和羔羊在冬春气候多变的季节多发。引起犊牛抵抗力降低的各种诱因都可促进本病的发生或使病情加重。如分娩前后的母牛营养不足;饲料中缺乏维生素、蛋白质;初生幼犊未吮食初乳或哺乳不及时;母牛乳房部不洁;厩舍通风不良或潮湿阴冷、气候突变以及病原微生物(如支原体及病毒)感染所造成的应激等,都可促使本病的发生和流行。牛、羊发病时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性。

三、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一)犊 牛

潜伏期很短,仅几个小时。根据症状和病理发生可分为3型。

1.败血型

本型病犊表现发热,精神不振,间有腹泻,常于症状出现后数小时至一天内急性死亡。有时病犊未见腹泻即归于死亡。从血液和内脏易于分离到致病性血清型的大肠杆菌。

2.肠毒血型

本型较少见,常突然死亡。如病程稍长,则可见到典型的中毒性神经症状,先是不安、兴奋,后来沉郁、昏迷,以至于死亡。死前多有腹泻症状,多由于特异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增殖产生肠毒素吸收后引起,没有菌血症。

3.肠 型

本型病初体温升高达40 ℃,数小时后开始下痢,体温降至正常。粪便初如粥样、黄色,后呈水样、灰白色,混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凝血及泡沫,有酸败气味。病的末期,患畜肛门失禁,常有腹痛,用蹄踢腹壁。病程长的,可出现肺炎及关节炎症状。如及时治疗,一般可以治愈。不死的病犊,恢复很慢,发育迟滞,并常发生脐炎、关节炎或肺炎。

败血症或肠毒血症死亡的病犊,常无明显的病理变化。腹泻的病犊,真胃有大量的凝乳块,黏膜充血、水肿,覆有胶状黏液,皱褶部有出血。肠内容物常混有血液和气泡,恶臭。小肠黏膜充血,在皱褶基部有出血,部分黏膜上皮脱落。直肠也可见有同样变化,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肝脏和肾脏苍白,有时有出血点,胆囊内充满黏稠暗绿色胆汁。心内膜有出血点,病程长的病例在关节和肺也有病变。

(二)羔 羊

潜伏期数小时至1~2 d,分为败血型和肠型。

1.败血型

本型主要发于2~6周龄的羔羊,病初体温升高达41.5~42 ℃。病羔精神委顿,四肢僵硬,运步失调,头常弯向一侧,视力障碍,继之卧地,磨牙,头向后仰,一肢或数肢作划水动作。病羔口吐泡沫,鼻流黏液。有些关节肿胀、疼痛,最后昏迷。由于发生肺炎而呼吸加快,很少或无腹泻,多于发病后4~12 h死亡。从内脏分离到致病性大肠杆菌,剖检病变可见胸、腹腔和心包大量积液,内有纤维素;某些关节,尤其是肘和腕关节肿大,滑液混浊,内含纤维素性脓性絮片;脑膜充血,有很多小出血点,大脑沟常含有多量脓性渗出物。

据近年报道,有些地区3~8月龄的绵羊羔和山羊羔也有发生败血型大肠杆菌病的,发病急速,死亡很快。病原主要是那波里大肠杆菌。

2.肠 型

本型主发于7日龄以内的幼羔。病初体温升高到40.1~41 ℃,不久即下痢,体温降至正常或略高于正常。粪便先呈半液状,由黄色变为灰色,以后粪呈液状,含气泡,有时混有血液和黏液。病羊腹痛、拱背、委顿、虚弱、卧地,如不及时救治,可经24~36 h死亡,病死率15%~75%。有时可见化脓性-纤维素性关节炎。从肠道各部可分离到致病性大肠杆菌。剖检尸体严重脱水,真胃、小肠和大肠内容物呈黄灰色半液状,黏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发红,有的肺呈初期炎症病变。

四、诊 断

(一)临诊诊断

根据发病牛的日龄、症状与剖检变化,可对疾病作出初步诊断,确诊要通过实验室检查。

(二)实验室诊断

1.病原诊断

菌检的取材部位:败血型为血液、内脏组织;肠毒血症为小肠前部黏膜;肠型为发炎的肠黏膜。用实验室病原检验方法,排除其他病原感染(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经鉴定为致病性血清型大肠杆菌,方可认为是原发性大肠杆菌病;在其他原发性疾病中分离出大肠杆菌时,应视为继发性大肠杆菌病。应用病料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后镜检,见有典型大肠杆菌后,可应用鉴别培养基进行进一步的分离,对分离出的大肠杆菌应进行生化反应和血清学鉴定,然后再根据需要,做进一步的检验。

2.肠段结扎试验

用体重2 kg左右家兔,禁食后麻醉剖腹取出小肠,自回肠末端开始结扎,每段长5 cm,共6段,其中一段为阳性对照,一段为阴性对照,其余4段注入试验菌的肠毒素液1 mL,然后将小肠放回原处,缝合腹壁,24 h后剖腹测量各段肠液的蓄存量,如每厘米≥1 mL者为阳性反应,表示被检菌能产生肠毒素。

3.分子生物学诊断

近年来,DNA探针技术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已被用来进行大肠杆菌的鉴定。这两种方法被认为是目前最特异、敏感和快速的检测方法。

另参考【技能训练】大肠杆菌病的实验室检查。

(三)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犊牛副伤寒和羔羊痢疾等病进行鉴别诊断。

五、防 治

(一)预防措施

控制本病重在预防。怀孕母畜应加强产前产后的饲养和护理,仔畜应及时吮吸初乳,饲料配比适当,勿使饥饿或过饱,断乳期饲料不要突然改变。对密闭关养的畜(禽)群,尤其要防止各种应激因素的不良影响。用针对本地(场)流行的大肠杆菌血清型制备的多价活苗或灭活苗接种妊娠母畜或种禽,可使仔畜或雏禽获得被动免疫。近年来使用一些对病原性大肠杆菌有竞争抑制的基因工程苗,987P基因工程苗,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以及K88、K99、987P三价基因工程苗,均取得了一定的预防效果。

(二)治疗措施

发生本病时,立即隔离病畜,对环境进行彻底的消毒降尘、杀菌、降温及中和有害气体。可使用经药敏试验对分离的大肠杆菌血清型有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如土霉素、磺胺甲基嘧啶、磺胺咪、喹诺酮类等,并辅以对症治疗。近年来,使用活菌制剂,如促菌生、调痢生等治疗畜禽下痢,有良好功效。犊牛患病时,可用重新水合技术以调整胃肠机能,其配方为:葡萄糖67.53%,氯化钠14.34%,甘氨酸10.3%,枸橼酸0.81%,枸橼酸钾0.21%,磷酸二氢钾6.8%,称上述制剂64 g,加水2 000 mL,即成等渗溶液,喂药前停乳2 d,每天喂2次,每次1 000 mL。家禽患病时,用多聚甲醛拌料喂服,据报道有治疗效果。

自测训练

牛(羊)大肠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要点。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