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养殖场如果想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取得较好的效益,必须构建养殖场的生物安全体系。构建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的总原则,是对照生物安全的主要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并逐一落实,尽可能地为畜禽生长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减少不良的环境应激因素,减少病原体对畜禽的侵袭机会。许多养殖场虽然具有良好的卫生防疫制度,但并未认真执行,管理者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这是十分危险的。生物安全体系的效果只有在认真落实、常抓不懈的前提下才会显现出来。
(一)规模化鸡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1.鸡场选址 鸡场场址应选在地势高燥、排水方便,远离村镇或其他单位,远离畜禽屠宰肉类和畜产品加工厂,鸡场周围要设立封闭的防疫墙或防疫沟,鸡场大门要设立消毒池。
2.鸡场的规划和布局 鸡场要分区规划,应分为生产区、生活区、病畜管理区,间距为100m,并设有隔离墙和专用门。生产区入口要建宽于大门、长于车轮一周半的消毒池或更衣消毒室,要设置强制淋浴装置。病畜管理区入口要设立消毒设施,种鸡场、孵化场、商品场必须严格分开,距离500m以上,并有隔离设施。不同饲养时期的家禽要分小区规划,区间间距50m,并设置隔离林带。生产区内各小区入口或建筑物入口都要建宽于大门、长于1.5m的消毒池。
鸡场要合理布局,育雏区和饲料贮存室建在鸡场上风向,用饲料罐车将饲料送入料库或料塔。病畜管理区和粪便处理场建在鸡场外的下风向,并用专用道路和装置运至处理场内处理。蛋盘蛋箱是鸡场经常出入的用具,消毒池应与生产区围墙建在同一平行线上。回场后,车可以停在围墙外,将蛋盘蛋箱和用具直接送入消毒池内浸泡消毒4~6小时,然后再从生产区取出,洗净备用。食堂、垫料库等设在生活区和生产区的交接处。食堂对生产区开小窗,垫料库可以两面开门,垫料直接卸到库内进行消毒后,从内侧取出。各生产小区要设置卫生间。场内要设置清洁道和污染道,清洁道用于运送饲料、鸡、洁净的物品用具设备或饲养管理人员出入,污染道运送粪便、淘汰鸡、病死鸡或污浊的设备,两条道不交叉。
3.鸡场日常的管理措施 鸡场谢绝参观,非生产人员不得进入生产区;鸡舍仅允许本舍饲养人员进入;各生产区工作人员可穿不同的工作服,只许在小区内活动。
鸡场不得饲养其他畜禽及鸟类,不得使用外购的家禽和禽蛋。定期开展灭鼠、灭蚊蝇和灭蟑螂工作。饲养管理人员发现病死鸡要及时隔离,有疫情要及时报告,封锁现场,进行科学处置。死鸡放在指定地点进行焚化或深埋等安全处理,不能随变乱扔,更不能出售。
进入生产区的车辆要经过消毒池,并对车体喷洒消毒药;进入鸡场的物品必须是新的(纸质的)或经清洗消毒后的;进入鸡场的饲养人员必须淋浴换衣,每次进场需换工作服和鞋,脚踩消毒池,并用紫外线照射消毒,饲喂前要用消毒液洗手。
4.消毒
(1)鸡舍消毒:进鸡前应对鸡舍清洁消毒。清扫,将鸡舍料塔、料车、料槽的剩余饲料清除干净,舍内粪便、污物清理干净,清扫屋顶、墙壁、地面、通风系统、笼具笼架和其他辅助设备上的灰尘,为避免灰尘飞扬可先在舍内喷洒消毒药。冲洗,用高压水枪对舍内所有地方、所有设备用具全面冲洗,不留下任何污物的痕迹。消毒,待鸡舍干燥后,对鸡舍地面、墙壁、顶棚和设备、用具等喷洒消毒液或浸泡。熏蒸,将鸡舍封闭熏蒸,每立方米空间用福尔马林28ml、高锰酸钾14g,并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熏蒸24~48小时后待用。带鸡消毒,对正饲养鸡的鸡舍及鸡群进行带鸡消毒,选用广谱、高效、低毒消毒药,如过氧乙酸、百毒杀、菌毒净等,每周消毒1次,要全面彻底,有疫情时每天消毒1次。
(2)环境消毒:进鸡前对鸡舍周围5m以内的地面用2%火碱或0.2%~0.3%过氧乙酸消毒。鸡场场内的道路每周消毒1~2次,疫情发生期间每天消毒1次。饲喂用具每周洗涮消毒1~2次,炎热季节2~3次。医疗器械和断喙等用具每次使用前要清洁消毒,工作服、帽、鞋每周要洗涮消毒1~2次。
5.其他管理措施 科学饲养管理,采用“全进全出”制饲养方式。提供适宜和环境条件,如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密度和气流。保证舍内空气清新洁净,可在进气口安装过滤装置或空气净化器,减少进入舍内空气微粒数量;降低微生物含量,也可在封闭舍内安装空气电净化系统,来除尘、防臭和减少病原微生物。
做好免疫接种工作。选用来源于SPF胚生产的优质疫苗,进行确切免疫接种,提高鸡群抗病力,并定期进行疫病检测,选择药物要进行药敏试验。
种鸡场的净化也是鸡场生物安全的重要措施,它不仅对种鸡场有意义,对商品鸡场更有益,是关系到生物安全成败的重要环节,每一级种鸡场都要搞好种鸡群的净化。
(二)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可以借鉴规模化鸡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新引进的猪必须是从已检测主要传染病(如伪狂犬病、布氏杆菌病等)为阴性的猪群引进,新引进的猪至少应隔离30天,最好在现生产场所外进行隔离观察,在最终混群饲养前还要做一次检测。
规模化猪场应采用人工清粪为主,少用水冲栏圈,实行粪水分离,固体部分可采取堆积生物热发酵处理,液体部分采取生物氧化或厌氧处理。规模化猪场应避免使用含氮、磷、铜、锌、砷等过高的配合饲料,消毒猪舍应避免使用大量的氢氧化钠、氯制剂、酚醛类等引起二次污染的消毒剂,提倡使用过氧化物、季胺盐类消毒剂。
在“全进全出”的猪场,要控制呼吸道疾病,制定相应的安全体系。
1.猪舍环境 保证每头猪拥有不少于3m3,地面积不少于0.75m2,躺卧处空气流速不超过0.4m/秒。猪舍内不应有1m/秒的干冷气流,空气中氨浓度应低于10×10-6,二氧化碳低于1 500×10-6。
2.温度 猪对温度高低非常敏感,猪的适宜生长温度为14~23℃。仔猪怕冷,低温能诱发仔猪腹泻性传染病和呼吸道性传染病。仔猪在40日龄以内,温度应高于19℃,昼夜温差不大于6℃。如不控制通风和温度,仅在常温下饲养,则猪群不能健康生长。成年猪不耐热,当气温高于30℃时采食量明显下降,饲料报酬降低,长势缓慢。严重时导致妊娠母猪流产,种公猪性欲下降、精液品质不良,并在2~3个月难以恢复,所以炎热夏季应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3.湿度 适宜相对湿度为50%~80%,湿度过高会影响猪的新陈代谢,导致仔猪黄白痢的发生。为防止湿度过高,应减少猪舍内水汽的来源,少用或不用水冲刷猪圈,保持地面平整、避免积水,设置通风设备,经常开关门窗,以降低舍内湿度。
4.密度 饲养密度和猪舍均不宜过大,容纳100头的猪舍中发生呼吸困难的猪比容纳200头的猪舍要少得多。猪舍中猪的数量越多,受微生物感染的机会越多,对应激的抵抗力越低。
5.其他措施 在两批猪饲养间隔期对猪舍进行彻底清扫、消毒,一般空舍3天以上。要把不同来源、不同年龄的猪分开饲养。危险因素法的应用,是预防医学的一大进展。如果危险因素超过正常指标(如上述各方面),在引起临床症状之前就能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