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四、猪痢疾与腹泻的综合防治
    来源:辈宠网

当前,淮河以北地区主要以黄痢、白痢和冠状病毒、轮状病毒、牛流行腹泻病毒危害仔猪群,导致仔猪育成率低下。针对猪的痢疾和腹泻,规模饲养场(户)采取了许多措施,但从临床实践看,无论药物预防、药物治疗,还是疫(菌)苗免疫预防,单项措施的效果均不理想。因而,本书重点介绍猪痢疾与腹泻的综合防治措施,针对性治疗仅提参考意见。综合措施包括控制合适的产房温度、做好产前母猪免疫、做好接生时消毒工作、仔猪固定乳头和接种有益微生物、药物预防、发病猪的消毒与隔离、针对性治疗。

(一)产房温度

仔猪痢疾和腹泻在规模猪场发生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房设计和建造不合理,产房温度过低,仔猪出生后长期处于低温条件的不良刺激,免疫力下降所致。因而,在综合防治措施中,改进产房设计、提高产房温度,尤其是产床仔猪睡眠区温度应作为控制先决条件。建议产房温度控制在18~24 ℃,产床仔猪睡眠区可在24~34 ℃之间调控。推荐的产床仔猪睡眠区温度控制方案如下:

1~2日龄,控制在34 ℃以上。

3~5日龄,34~32 ℃。

5~7日龄,32~30 ℃。

7~15日龄,30~28 ℃。

15~21日龄,28~26 ℃。

21~28日龄,28~24 ℃。

28~35日龄,过渡到常温。

(二)产前母猪免疫

繁殖猪群只使用细胞源传代的猪瘟细胞苗(俗称“高效”细胞苗),不使用猪瘟脾淋疫苗和组织苗,在做好附红细胞体病、伪狂犬病、蓝耳病防治的前提下,做好大肠杆菌苗和胃轮状病毒、胃流行性腹泻二联苗的免疫接种。有可能的情况下,可在繁殖母猪群的妊娠中、后期(产前20~40天),实施猪蓝耳病、伪狂犬病、大肠杆菌和胃轮—胃流二联苗的接种。

母猪的免疫接种,一般安排在空怀期或配种之前。但由于仔猪红黄痢、轮状和冠状病毒病发病于7日龄以前,若在仔猪出生后接种疫(菌)苗,因免疫抗体上升到具有保护力水平最短需10天以上,无法有效地预防疫病,并且接种过程的刺激和注射后的免疫应答,对刚刚出生的仔猪都是影响健康的不良刺激。所以必须通过对怀孕中后期母猪适时免疫,获得高水平的母源抗体来保护仔猪。建议母猪怀孕70~95天,分别接种猪蓝耳病普通株灭活疫苗1.5~2头份/头,伪狂犬基因缺失弱毒活苗2头份/头,大肠杆菌3价或4价苗4~6毫升/头、胃轮—胃流二联苗4毫升/头,以获得高水平的母源抗体。

(三)接生时消毒

此项措施多数规模饲养场和专业户已经落实,但需进一步规范。

1.对产房和用具彻底消毒。首先,消毒时应选择允许对动物体喷洒的消毒药,严禁贪图省事,有啥用啥,尤其要禁止使用低倍数、强刺激消毒药品替代。其次,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倍数进行稀释,不要随意提高浓度。其三,消毒频率要适宜。各次消毒间隔过长时达不到预期的预防效果,间隔过短时除了浪费,更重要的是频繁消毒对母猪是一种不适宜刺激,建议每周1次。其四,彻底消毒的要求是既要消毒到角角落落,还要消毒所有用具,即对所有场地和全部用具的消毒。

2.接生人员和妊娠母猪躯体的消毒。接生人员消毒要按照外科手术的要求进行,不具备外科手术消毒条件的专业户接生人员,最起码要穿着经紫外灯照射消毒的干净衣服,修剪指甲,先用酒精棉球擦拭手臂之后,再用肥皂水、温开水清洗手臂。待产的妊娠母猪躯体首先使用温水刷洗干净,用经消毒的干净毛巾按阴部、乳头、腹部、其他部位的次序擦拭后,再用温生理盐水冲洗阴部;用酒精棉球擦拭乳头及乳房,等待3~5分钟后,再用温开水冲洗乳头及乳房。

(四)仔猪固定乳头及接种有益微生物

对初生仔猪按照仔猪从大到小、乳头从后到前的次序进行固定乳头训练,不仅有利于提高同窝仔猪断奶时个体均匀度,而且可提高弱小个体的抗病力,降低仔猪红痢、黄痢、白痢和轮状、冠状病毒病的发病概率。一般情况下训练3~5次即可。

为了提高初生仔猪对前述几种疾病的抵抗力,应当尽快让仔猪吃到初乳,以尽早获得母源抗体。近期根据河南省多个规模猪场实践,为帮助仔猪尽早建立消化道正常的微生物体系,在首次哺乳初乳之后,立即给初生仔猪口腔投喂一定量的多种益生菌、酶制剂,或益生菌+酶制剂组成微生态制剂,取得了理想效果。建议各养猪企业到临近的企业观摩学习。

在使用微生态制剂中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微生态制剂多数为具有生物活性产品,包装、运输、贮存应注意温度的控制和避光,干粉剂稀释时水温在28~35 ℃;二是使用时除了产品说明书有特别要求之外,应注意尽量不同其他药物混合使用;三是使用微生态制剂前后2小时之内不得使用磺胺类、抗生素等抗菌药物;四是按照说明书提出的要求、剂量和方法使用,改变使用剂量、方法、给药途径等,均可能造成无效用药。

(五)预防用药

仔猪药物预防应慎用,仔猪痢疾或腹泻比较严重的猪群,应当在兽医人员指导下进行。使用“藏药王”(0.8毫升/头)预防的应在出生后哺乳前肌内注射,或后海穴注射,弱小个体可降至0.5毫升/头。使用庆大霉素(2毫升/头)预防的应在出生后哺乳前口服,与微生态制剂的间隔应大于3小时。

(六)仔猪免疫接种

受母源抗体影响,仔猪出生后3天内初乳期免疫接种的效果有很大争议。从初生仔猪需减少应激角度考虑,应尽可能避免在哺乳初乳期接种疫(菌)苗。但在7日龄后,应根据本场或当地疫情实际,选择有针对性的疫苗进行注射。

(七)发病猪的隔离与消毒

由于仔猪黄痢和病毒性腹泻传染性极强,对发病仔猪进行隔离,对病猪粪便及时清理,并对受污染场地及时进行消毒,在临床处理中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和明显效果,建议规模猪场和专业户采取积极措施,做好发病猪的隔离与粪便清理、圈舍消毒、排粪点消毒工作。

(八)最新的研究资料报道

仔猪黄白痢病的发生同遗传基因有关,某些品种、品系或家系的体内携带该基因或为发病的内在因素。因而,规模场和专业户可通过系谱追溯淘汰携带致病基因母猪,从而减少该病的发生几率。

(九)针对性治疗

消化道疾病的临床处置相对简单,但是方法不当则导致病愈后采食恢复很慢,甚至长时间不采食。

1.临床处置应激性腹泻时,首先要查找应激原因,祛除应激因素,如提高舍内温度、更换饲料等。在祛除应激因素后轻微症状者可自愈;腹泻1天的投给双黄连素等止泻药物即可;病程2天以上的,在投给止泻药同时,应辅以电解多维、氨基维他、补液盐饮水,补充过度消耗的电解质和维生素,适当投用消炎药物;病程3天以上的则应首先补水、补盐,有衰竭症状的还应考虑强心,在缓解症状之后投以大剂量的止泻、消炎药物1~2天,止泻后还应投给健胃剂以恢复消化功能。

2.痢疾的临床处理主攻药物为痢特灵、泻痢停和痢菌净等,临床处理关键是避免传染。单个病例处理时要根据病程长短区分主、次矛盾,按照治表治里同时进行,或缓解临床症状和驱除病因同时进行的原则处置。治疗过程一般需要3~5天,临床用药时应注意按体重控制药量,以免药物中毒。

3.基层对病毒性腹泻的确定,往往是按应激性腹泻(俗称普通腹泻)处置,使用止痢、抗菌药物无效之后将主攻药由止痢、抗菌药物改为抗病毒药物(干扰素、黄芪菌多糖、痢可治等)。当然,能够运用综合判断方法直接确诊时,直接使用抗病毒药物,不仅治疗期短,而且效果较为理想,成本也低。需注意的是,在使用干扰素、排异肽、白细胞介素、小分子黏多糖等生物制品时,应配合适量的地塞米松、肾上腺素,避免发生排异反应。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