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蛔虫病是猪蛔虫寄生猪小肠而引起的寄生虫病,流行较广,严重危害3~6个月龄猪,影响其生长发育,重者死亡。
一、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猪蛔虫病流行十分广泛,尤其仔猪,几乎均有感染,3~5月龄的仔猪最容易感染。主要原因是:该寄生虫生活史简单,不需要中间宿主;繁殖力强,产卵多,每条雌虫每日可产10万~20万个虫卵,产卵盛期每日可产卵100万~200万个;虫卵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猪感染蛔虫主要是由于采食了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饲料(包括生的青绿饲料)和饮水或母猪的乳房粘染虫卵后,仔猪吸奶时受到感染。饲养管理不善,卫生条件差,营养缺乏,饲料中缺少维生素和矿物质,猪只过于拥挤的猪场发病更加严重。由于病猪死亡率低,畜主往往忽视驱虫,这也是造成本病广泛流行的原因之一。
【临床症状】
(1)猪蛔虫病的临床症状,随着猪只的年龄大小、猪体质的好坏、感染的数量以及蛔虫的发育阶段而有所不同。
(2)一般以3~6个月大的猪比较严重。感染早期,即幼虫移行期间,肺炎症状明显,病猪表现轻微的咳嗽,呼吸加快,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到40℃左右。较为严重的病例,表现精神沉郁、呼吸短促和心跳加快、缺乏食欲,或者食欲时好时坏,有异嗜癖。多喜躺卧,不愿走动,可能经1~2周好转或逐渐虚弱,导致死亡。病猪营养不良,消瘦,贫血,被毛粗乱逆立,有的生长发育受阻,变为僵猪。严重病例,呼吸困难,急促不规律,常伴发沉重而粗厉的咳嗽。如果此时病猪并发流感、猪瘟、猪气喘病,往往由于蛔虫的幼虫在肺脏的协同作用,而使猪只的病情加剧,导致死亡。
(3)病猪表现为渴欲增加、呕吐、流涎、拉稀等症状,此时多喜卧,不愿走动。如果成虫大量寄生时,常扭转成团导致肠道堵塞。此时病猪表现为剧烈的腹痛,食欲废绝,严重的造成肠壁破裂,不及时发现可导致死亡。有时蛔虫进入胆总管,引起胆道蛔虫病,或者进入胰管,堵塞胰管,由此引发胰管和胰脏的疾病。以上情况经常出现,猪初拉稀,体温升高,不吃,以后体温下降,卧地不起,腹部剧烈疼痛,四肢乱蹬,多经4~8天死亡。
【病理变化】
(1)发病初期,小肠黏膜出血,轻度水肿,浆液性渗出,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肝脏出现出血点,肝组织混浊肿胀、脂肪变性,有时出现肝脏局灶性坏死,有时在肝组织中发现暗红色幼虫移行后的虫道。幼虫由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时,造成肺组织小点出血,肺表面有大量出血点和暗红色斑点,肺组织致密、水肿,肺泡内充满水肿液,肺病变组织沉于水,此时在肺组织中常可发现大量虫体。
(2)发病后期,肝表面有许多大小不等的白色斑纹,小肠中可发现数量不等的虫体。寄生数量少时,肠道无明显的变化。寄生数量多时,可见有卡他性肠炎,肠黏膜散在出血点或者出血斑,甚至可见溃疡病灶。肠破裂的可见腹膜炎,肠和肠系膜以及腹膜粘连。偶尔可见虫体钻入胆道。虫体钻入胰管,造成胰管的炎症。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粪便检查发现虫卵及病理剖检确诊。直接涂片查虫卵:一般1克粪便中虫卵数量≥1 000个时,可以诊断为蛔虫病。蛔虫的繁殖力很强,用直接涂片法很容易发现虫卵。
二、防治要点
【治疗】选用一般常用药物即可以治疗驱虫,可以使用的驱虫药有:敌百虫,每千克体重80~120毫克,拌料。噻嘧啶(抗虫灵),每千克体重30~40微克,拌料。左旋咪唑,每千克体重4~6毫克,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8毫克,口服。丙硫苯咪唑,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一次口服。伊维菌素(害获灭、伊福丁、伊力佳等),每千克体重0.3毫克,皮下注射,商品为1%溶液,可按每33千克体重注射1毫升计算。
【预防】规模化猪场要采取综合防治,要注意猪舍和运动场卫生,及时清除粪便,并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散播病原。保持饲料、饮水和环境的清洁卫生。加强饲养管理,防止粪便污染饲料和饮水。圈养猪要进行定期驱虫;种猪配种前,要进行驱虫;母猪产仔前一周驱虫;仔猪断奶前驱虫。在蛔虫病流行的猪场,每年春、秋两季对全群猪只各驱虫一次,特别对断奶后到6月龄的仔猪,应驱虫1~3次。引进种猪,先隔离一段时间后进行检验。如果发现有寄生虫则进行驱虫,确认无寄生虫寄生时方可并群饲养。
三、诊疗失误产生的原因及纠正
1.对猪蛔虫的危害程度认识不够
该病不像其他烈性传染病,引起猪群急性大批死亡。即使出现了症状亦容易疏忽,而大多考虑是其他病引起。
(1)早期感染幼虫移形阶段产生的湿咳,体温升高,肺炎症状,大多考虑由蛔虫引起,往往诊断为猪气喘病。此种疾病与蛔虫病的区别是抗生素治疗有效,而气喘病主要是早晚运动或进食时出现深咳。
(2)成虫寄生于小肠引起呕吐、拉稀等症状,与一般的胃肠炎、饲料霉变相类似,而胃肠炎采取健肾、消炎的治疗措施有效,饲料霉变会引起大批死亡。
(3)出现腹痛急性死亡病例,易认为是急性中毒。
2.在剖检上往往不够细致深入
(1)当剖检特别是肺部表现出血、淤血、水肿时,便不再深入解剖细支气管等肺组织,导致发现不了虫体而误诊为能引起肺炎的疾病,如气喘病、胸膜肺炎、肺疫等。气喘病肺脏是“鲜肉变”“胰变”,胸膜肺炎主要是胸腔的纤维性渗出、粘连以及心包炎;肺疫还有心外膜,心冠脂肪出血严重,淋巴结肿大、砖红色,咽喉水肿,气管内有大量泡沫性液体等病变。
(2)对于胆管、胰管阻塞,肠管堵塞穿孔而死亡的病例,往往解剖不够细致,很少解剖胆管,致使难以发现虫体。
(3)临床上如继发感染其他传染病,并继发感染临床表现剖检较明显时,更是忽略了蛔虫病的原发存在。
四、案例及分析
【案例一】某养猪户其所养2月龄育肥猪50头,90%出现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大群生长不良,严重贫血,拉稀,呕吐,异嗜等消化道症状;个别出现死亡,注射抗生素3~5天不能控制。剖检死亡猪只除典型的胸膜肺炎病变外,肺组织内有小的蛔虫幼虫存在。根据上述情况临诊为大群蛔虫感染并个别继发胸膜肺炎,严重病例注射氟苯尼考以控制继发感染,一周后猪群趋于好转。
【分析】本病是典型的蛔虫病并继发感染而引起的胸膜肺炎,但单纯的死亡病例极易诊断成胸膜肺炎,而忽视蛔虫病。如果单纯治疗胸膜肺炎,尽管严重病例症状会有所缓解,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全面细致的诊断,分清原发病、继发病是治疗的关键。
【案例二】某养殖户主诉,所养育肥猪偶尔有腹痛,翻滚、嗷叫,有死亡病例,但大群正常,属偶然的个体发病。剖检脏器基本正常,亦排除中毒和其他传染病可能,但细致观察,胆囊口肿大,胆管粗大、水肿,剪开有大量蛔虫堵塞。
【分析】此病是蛔虫堵塞胆管引发胆囊炎而致,在临床诊断中,我们要坚信猪只的发病及死亡肯定有它的原因。在病变不明显的情况下,更不能搪塞而过,正确务实的分析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