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二)各类猪群的管理
    来源:辈宠网

1.肉猪管理

在发酵床上饲养的商品猪,保育和育肥两个阶段可合二为一。由于发酵床地面温暖舒适,在保育阶段不用专门给猪提供特殊设施,而是让猪直接生活在发酵床垫料上。

断奶仔猪可以在一个圈舍内饲养到出栏,也可以分成小猪和大猪两个阶段育成。在一个圈舍内育成时,小猪阶段密度高,至大猪密度要逐步降低。也可让断奶仔猪在小猪发酵床舍生长到40~50千克后转入大猪舍,在大猪舍养到出栏。如发酵床圈舍较少,可在小猪阶段用发酵床圈舍饲养,到中大猪阶段转入水泥圈舍饲养,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发酵床喂养小猪的优势。

小猪阶段的特点是粪尿量小,情绪特别欢快,喜欢跑动玩耍,运动量大,对垫料的拱掘频繁;又因粪尿的积累较少,垫料水分小,猪身体对垫料的压迫较轻,垫料大多处于松散状态。同时,垫料发酵产生的废气和水汽量也不太大。所以这个阶段的维护强度不大。

小猪阶段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新铺设的干撒式发酵床饲养小猪时,要特别注意发酵床的启动,尤其是冬天;二是表层垫料不宜过粗;三是表层垫料干燥明显起尘时,应少量喷洒水分;四是寒冷季节仍要采取一定的保温加温措施。

小猪阶段产生的废气量小,产热较少,通风的负荷小,而小猪对保温的要求较高,所以小猪阶段在处理通风和保温矛盾上应以保温为主,特别是寒冷季节和北方地区。

相反,在中大猪阶段,产出的热量和废气较多,通风的负荷较大,中大猪对保温的要求不重要,所以在中大猪阶段通风至关重要,特别是温暖、炎热天气和南方地区。

随着猪的生长,猪的粪尿量逐渐增大,情绪逐渐趋向安稳,运动量减少,对垫料的拱掘也减少,而身体对垫料的压迫增强,垫料中的水分增多,粪尿的积累量也增大,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和水汽也明显增多,垫料也容易板结。这时通风的强度也相应地需要提高,工人对粪尿的分散和垫料的翻动任务逐渐增大。

●仔猪去势

仔猪去势后可以当即放入发酵床饲养。人们普遍存在一种顾虑,担心发酵床垫料污染去势伤口,导致伤口感染。实际上,根据笔者考察,仔猪去势后当即放入发酵床上饲养,不会产生明显的感染现象。可能是发酵床垫料没有致病菌生存的环境。

●仔猪不宜断尾

目前规模猪场饲养商品猪过程中,普遍对仔猪实行断尾,一般认为这样可以节省饲料。实际上这是对猪的伤害。

发酵床养猪技术强调尊重猪的生活习性,保护猪的动物福利需求。尾巴不但能驱赶蚊蝇、清洁身体,还有助于全身动作的协调,同时摇动尾巴还利于猪情绪的轻松愉快。因此不建议给仔猪断尾,这也减轻了仔猪的应激反应。

2.哺乳母猪的管理

在发酵床上饲养的哺乳母猪和仔猪直接生活在垫料上,母猪的管理与水泥圈舍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在发酵床上,母猪有压死仔猪的现象。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产后3天,7天后一般不会发生。原因是母猪压着仔猪时的感觉与躺卧在垫料上区别不大,而且仔猪处在低洼垫料时,若母猪正好压在仔猪上面则感觉更不明显。

●解决压仔猪问题的方法有以下3种

一是产前在哺乳母猪圈围栏上方,纵向安装可拆卸的限卧杆,产后10天拆除。限卧杆的作用是让母猪卧下时动作缓慢,压不住仔猪。限卧杆最好对称设置两根,让产后母猪纵向站在圈中间。也可在一侧设置一根限卧杆,让母猪站在另一侧。这种方法不但效果可靠,而且简单省力,是首选办法。

二是在产前到产后7~10天,让母猪生活在水泥圈舍饲养时使用的产床上,之后转入发酵床上的哺乳母猪圈。这种方法虽然效果可靠,但要增加相应设施。

三是产后1~2天内由饲养员将仔猪赶到保育箱内1~2次,以后仔猪会在吃奶后自动进入保育箱内。这种方法比较费事,是不得已的办法。

临产母猪产前1周进入哺乳舍,直接在发酵床垫料上分娩。分娩过程中母猪虽接触垫料,但一般不会造成母猪产道感染。其道理与前述在发酵床垫料上饲养去势仔猪相同。母猪在发酵床上分娩不但不会造成感染,而且相对于水泥地面和产床上,分娩过程还比较顺畅。但产前对阴部的清洗消毒还是必要的。

母猪舍与料槽相对的一端放置保育箱。发酵床保育箱与水泥圈舍使用的保育箱相同。寒冷季节在保育箱上方安装使用红外线灯。在发酵床正常运行的前提下,由于仔猪直接接触的垫料温度较高,产仔舍内空气温度原则上可比水泥圈舍的温度要求低5 ℃,大致掌握到产后当日25~30 ℃,以后温度略有下降,10日龄后保持在25 ℃左右。寒冷天气要通过开启暖风炉等措施加温,夏季要利用通风和水冷空调等方法降温。

不论哪个季节,都要尽量将母猪的粪便填埋到仔猪保育箱一端。这样不但使仔猪生活区保持温暖,而且能在热天减轻母猪生活区的发酵强度,降低母猪生活区的温度,减少腹下垫料温热积累对母猪腹部的影响。

参见彩图36、37、38、39。

3.怀孕期与空怀期母猪管理

哺乳期以外的母猪(包括后备和空怀阶段)可与产仔哺乳阶段同一圈舍,也可在专门圈舍饲养。可以每头猪单独小圈生活,也可3~5头或者10来头在一个大圈喂养。如果猪场规模小,相同或相近批次的母猪少,则选用较小的怀孕母猪圈,规模大时则选用大的怀孕母猪圈。

非哺乳期与产仔哺乳期同一圈舍饲养的好处是只用一种母猪舍,每头猪占用面积大,垫料中粪尿相对较少,夏季发酵温度不是很高,猪躺卧时感觉舒适,配种前后管理方便。缺点是占用空间较大,猪舍利用率不高。

多头非哺乳期母猪大圈喂养的好处:一是运动空间大,增加运动能够增强体质;二是增进母猪之间的情感交流,消除孤独感,提高猪的生活质量;三是促进配种前的发情。

多头怀孕母猪同圈喂养要注意怀孕期基本一致,膘情和强弱基本一致。采食过程中依靠隔栏或隔墙相互隔开,不能争抢。一般情况下,同一圈母猪的饲料饲喂量相同。也可根据需要对个别猪增加或减少饲喂量。

在夏季,多头怀孕母猪同圈喂养时,每头母猪占用的垫料面积相对较小,粪尿浓度较高,因此发酵产热较多,母猪躺卧时感觉过热,应适当减小饲喂密度。

刚进入发酵床饲养的怀孕母猪不宜限饲,否则会猛然进食大量垫料,造成消化道应激反应,表现出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如果在发酵床上饲养的怀孕母猪需要限饲,建议在原来的日粮基础上添加草糠类饲料或者青草,让猪基本吃饱,少吃垫料。

饲养非哺乳期母猪的圈舍也可以用于饲养肉猪。

4.后备母猪饲养管理

同一批后备母猪最好在一个大圈内饲养,几十头到一二百头都可在一个圈内,到配种前分成5~10头的小圈,每个圈内猪的发情期要尽量接近。最好将待配种的后备母猪直接转到怀孕圈舍内,这样配种后不再重新组合群体,减少合群时的矛盾和应激。配种后怀孕期相近的母猪在同一圈内饲养,个别配种较迟的母猪转入其他配种期相近的圈内。

5.公猪管理

公猪可以单圈喂养在发酵床圈舍中,每个圈舍面积10平方米左右。发酵床圈舍可以提高公猪的体质和生产成绩,减少肢蹄病和恶癖,延长使用寿命。

6.特大圈舍的应用

特大圈舍是指单个圈格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中间不再有隔栏)的圈舍。猪群可以在整个圈格内自由活动,其优势有三点:一是猪的运动空间特别大,体质更好;二是节省建造隔栏的费用;三是猪在没有隔栏的大圈内,不容易找到排便的边角地方,能做到到处排放粪尿,大大减少了工人翻倒垫料、填埋粪尿的劳动,这个意义特别大。如果还有少量猪在一个地方集中排粪,只要饲养员及时把粪撒开,这部分猪也能马上学会到处排粪。

特大圈舍可以用于整个肉猪饲养过程,也可用于后备母猪的饲养。

参见彩图40、41。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