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雏番鸭呼肠孤病毒性坏死性肝炎,是由番鸭呼肠孤病毒(ARV)引起的雏番鸭发病的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传染病。该病主要发生于40日龄内的雏番鸭,临床上以软脚、腹泻、生长障碍为主要症状,病变特征是肝脏表面和实质有弥漫性、大小不一、灰白色的坏死灶,故被称为花肝病、肝白斑、肝白点病等。
1950年,该病在南非被首次报道。法国学者于1972年首次从疑似病例中分离出番鸭呼肠孤病毒。目前该病已广泛流行于法国、以色列、德国、意大利等国。在我国,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是1997年新发现的雏番鸭传染病,最早在福建莆田、福清等地发生, 随后在我国广东、广西、河南、江苏、江西和浙江等地相继暴发。目前在我国各番鸭饲养区均有发生,发病日龄以10~30日龄居多,发病率为30%~90%,病死率为60%~80%。病鸭耐过后成为僵鸭。该病是造成番鸭养殖巨大经济损失的重要疫病之一。
(二)病原
番鸭肝白点病病毒即禽呼肠孤病毒,无囊膜,病毒粒子可在胞浆中增殖。病毒对乙醚、氯仿、胰蛋白酶不敏感,不被DNA抑制物(5-溴-2-脱氧尿核苷)所抑制。在pH值为3.0环境中处理2小时,60 ℃环境中处理1小时,紫外线照射,均不敏感。该病毒不凝集鸡、鸭、鹅、鸽、猪、豚鼠、绵羊和人O型血的红细胞。
番鸭肝白点病病毒与禽呼肠孤病毒各毒株之间具有共同的群特异抗原。交叉中和试验表明,鸭源株和鸡源株S1133之间缺乏交叉保护作用。
番鸭肝白点病病毒经尿囊液适应后能在番鸭成纤维细胞、鸡成纤维细胞、仓鼠传代细胞和非洲绿猴肾细胞上繁殖,并产生细胞病变。细胞病变为细胞圆缩、融合,出现多核细胞和巨细胞,胞浆内有近核包涵体。该病毒不能在猪肾细胞和猫肾细胞上繁殖。
番鸭肝白点病病毒经卵黄囊、绒毛尿囊膜和尿囊腔接种于番鸭胚、半番鸭胚和鸡胚,均导致接种胚死亡,并产生基本一致的病理变化,死亡胚全身出血,肝、脾有灰白色坏死点。
番鸭肝白点病病毒分离株在毒力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以色列分离株对1日龄雏鸡、幼龄的鹅、北京鸭和鼠无致病性;MDRV对番鸭有致病性,对鹅、北京鸭和鸡均无致病性;MW9710株对番鸭有很强的致病性,对鹅也有较强的致病性,对半番鸭致病性较弱,对麻鸭、樱桃谷鸭和鸡无明显致病性。
(三)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是雏番鸭和育雏期半番鸭易感染,其他品种鸭未见发病报道。雏番鸭的最小发病日龄可见于3日龄,有时9周龄鸭也可发病,但发病率与死亡率较低。2周龄内雏番鸭多发,以10~15日龄的雏番鸭最为严重。本病发病急、传染快,发病率最低为20%,最高达100%,平均约为80%;死亡率最低为10%,最高达95%以上,平均为50%~60%,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几乎100%,病愈鸭大部分成为僵鸭。
此外,本病的发生无季节性,天气骤变、卫生条件差等应激因素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本病还常与鸭疫里杆菌病、大肠杆菌病及番鸭细小病毒病等并发或继发感染。
(四)临床症状
人工攻毒情况下本病的潜伏期约4天,自然感染病例的潜伏期为5~9天。患病雏番鸭主要表现为:早期精神不振,食欲减少以至废绝,毛乱无光泽;怕冷,喜扎堆,软脚;病雏体况下降、腹泻、粪便呈绿色或白色,迅速脱水,消瘦,衰竭死亡;部分病鸭趾关节或跗关节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及耐过鸭生长发育受阻。
(五)病理变化
本病主要病理变化出现在心、肝、脾、肾、法氏囊、胸腺、胰腺、肠道黏膜等部位。眼观病理变化以肝、脾等脏器损害最为严重。肝脏变化具有特征性,稍肿大,呈淡褐红色,质脆,其表面和实质形成散在或弥漫性的大小不一、斑点状、白色至灰白色的坏死性病灶(图19)。脾脏肿大,有些病例不肿大,呈暗红色,在表面或者实质中有大量大小不一的灰白色坏死灶,俗称花斑脾(图20)。胰脏一般不肿大,有弥漫性针头大出血点,间或有灰白色坏死点(图21)。肾脏充血或出血,外观斑驳样,局部有灰白色坏死灶。病程长的病例,可见到不同程度的心包炎、纤维素性肝周炎和气囊炎等病变。
(六)诊断
临床诊断根据本病多发于2周龄内雏番鸭,具有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以软脚、腹泻、生长障碍为主要症状。以肝脏表面和实质有弥漫性、大小不一、灰白色的坏死灶(花肝病)为主要特征病变,据此可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的确诊要实验室诊断。
类症鉴别如下:
(1)雏番鸭细小病毒病:雏番鸭细小病毒病是引起3周龄内雏番鸭发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传染病。此病以厌食、喘气、腹泻、脱水等症状为主。特征性变化是肠道黏膜卡他性炎症和胰腺炎,而肝脏和脾脏无弥漫性、大小不一、灰白色坏死病灶。而番鸭花肝病患鸭极少或者没有喘气症状,病变主要为肝脏出现密集的灰白色、针尖大小的坏死灶。
(2)鸭疱疹病毒坏死性肝炎:该病的特点是主要侵害8~90日龄鸭(雏番鸭、半番鸭与麻鸭),患病鸭常表现出神经症状,其肝脏也有灰白色的坏死灶,但消化管黏膜可见到出血点或者出血环,而花肝病没有出血现象。
(3)鸭病毒性肝炎: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雏半番鸭、雏番鸭急性发病的传染病(包括其他鸭种),其主要特征是3周龄以上鸭很少发病,而且以肝肿大、有出血斑为特征性病变。
(4)鸭疫里杆菌病:鸭疫里杆菌病是多发于2~7周龄雏鸭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在流行病学上与番鸭肝白点病很相似。此病以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为主要特征,而无花肝特征性病变。将病料触片或涂片做革兰或亚甲蓝染色镜检,见有多形态小杆菌。
(5)禽沙门杆菌病:水禽沙门杆菌病是由鼠伤寒沙门杆菌、肠炎沙门杆菌等引起的1~3周龄雏鸭发病的传染病。常以严重腹泻、肝脏呈古铜色并有坏死灶为特征性病变,而无花肝特征性病变。将肝脏病料触片做亚甲蓝或革兰染色镜检,见有卵圆形小杆菌,即可疑为沙门杆菌病。
(6)禽霍乱:禽霍乱具有心冠沟脂肪出血的特征病变,而番鸭花肝病则较少见。
(七)防治措施
1.平时预防措施: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改善育雏环境,注重雏鸭保温,保持场地干爽,适量补充维生素与补液盐等,增强雏鸭的体质。在进雏前对场地做好全面、充分的清洁消毒工作,入雏后定期进行消毒。
(1)番鸭的免疫:种番鸭在开产前2周进行首免,3个月后加强免疫一次,可使雏番鸭获得抗体,并在10日龄内得到保护。
(2)雏番鸭的免疫:种鸭免疫的蛋孵出的雏鸭,在10日龄左右免疫灭活组织疫苗或者弱毒疫苗。如种鸭没有免疫过,则出生雏番鸭应在5日龄内免疫。留种用的雏番鸭在5~7日龄首免,2月龄时二免,产蛋前15天三免,3个月后加强免疫一次。
本病流行地区雏番鸭,1~2日龄时,使用本病的高免卵黄抗体皮下注射0.5~1毫升,1周后免疫弱毒活疫苗或者灭活疫苗,可使之得到好的保护。
2.发病后措施:番鸭发病后,立即对病鸭进行隔离,对死亡鸭只作无害化处理,将病鸭和受威胁鸭分开隔离到鸭舍外一个封闭的区域。加强对鸭舍内外以及饮水工具和饲料器具消毒,出入人员也要加强消毒,防止疫情扩散。
(1)对病鸭治疗措施:加强卫生消毒,鸭舍、用具、环境等用百毒杀彻底消毒,每天消毒1次,连续3天;特异治疗,花肝病高免卵黄抗体1~2毫升/只,加青霉素钾(肌内注射,每千克体重用5万~8万单位)。
(2)防应激和继发感染:饮水中添加葡萄糖和电解多维,同时加入阿莫西林和恩诺沙星,以补充体液和防止继发感染,连用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