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贫血又称蓝翅病、出血综合征或贫血性皮炎综合征,是由鸡贫血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鸡骨骼、胸腺、法氏囊,并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免疫抑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
1974年日本岐阜地区应用HVT疫苗免疫时,由于疫苗中混有REV而造成事故,在追查事故发生原因过程中,1979年日本学者Yuasa等首次分离出一种可以在鸡体内连续传递并引起雏鸡贫血死亡的病毒,暂名鸡贫血因子 (Chicken anemia agent,CAA)。此后,德国、瑞典、英国、丹麦、波兰、美国、澳大利亚和巴西也先后发现此病原。1992年,我国发现了本病的存在,并引起国内养鸡业人士的普遍重视。
【病原学】 鸡贫血病毒 (Chicken anemia virus CAV) 曾称为鸡传染性贫血因子 (CAA),属圆环病毒科 (Circoviridae)、圆环病毒属 (Circovirus)。但也有人对其分类地位持有异议。该病毒是一种无囊膜的直径为19~25nm的球形病毒,病毒粒子浮密度1.33~1.36 g/ml。病毒基因组为单分子单股双向或正股DNA,全长2 298~2 319 bp,内含4~5个21 bp的重复序列。
CAV只有一个血清型,但毒株之间在致病性上有差异。
本病毒可以在被感染鸡的许多器官组织中复制。骨髓中的成红细胞母细胞和网状细胞及胸腺皮质细胞都是CAV复制的主要细胞。但在脾脏和全身所有的淋巴细胞集结中,也可以发现CAV抗原。
本病毒能在MDCC-MSB1细胞 (源于马立克病肿瘤淋巴母细胞的细胞系),病毒接种细胞后12h,首先在少量细胞中出现大小不等的颗粒性抗原,此后抗原阳性细胞不断增加,24 h后细胞被破坏,出现细胞病变。另外,病毒可在鸡胚中复制,但不致死鸡胚; 接种5日龄鸡胚,14天后可收获滴度很高的病毒。
该病毒对理化因子的抵抗力很强,对丙酮、氯仿、乙醚等脂溶性溶剂均有抵抗力,也能在pH3.0下保持活性。对热的抵抗力也较强,56℃作用60 min和80℃作用15 min仍有活性,但80℃30 min可部分灭活,100℃15 min则能完全失活。多数消毒剂如季胺盐类化合物、中性皂、5%邻二氯苯溶液在37℃下作用2h,不能使其完全灭活。病毒对酚敏感,用5%酚处理5 min即可使其丧失活性。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本病仅感染鸡,各品种的鸡易感性相同,所有年龄的鸡也都易感,但1~3周龄有完全免疫力的鸡对本病有抵抗力。人工接种CAV时,1日龄雏鸡最易感; 1周龄可感染但不死亡; 2周龄以上的雏鸡感染后可分离出病毒,但无临诊症状; 3周龄以上的鸡很少造成贫血。自然发病时,常在7~12天出现第1个死亡高峰,以后在30~35天可能出现第2个死亡高峰。第1个死亡高峰与CAV从种鸡传到雏鸡有关,第2死亡高峰与水平传染有关。
2.传染源 病鸡及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
3.传播途径 CAV通过直接接触水平传播,也可经卵垂直传递。其致病性与鸡的日龄和母源抗体水平密切相关。血清学阳性的母鸡可通过母源抗体使雏鸡免于发病,但不能免受病毒感染。除SPF鸡群外,大多数鸡群均携带本病毒。成年鸡通常为亚临诊型感染。
【临诊症状】 本病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10天左右,自然感染潜伏期不定,但最早12天可发现临诊症状,第3~4周死亡增加。
CAV感染的特征性症状是贫血。一般在感染后12~14天发病,表现为精神沉郁、衰弱、消瘦、体重减轻; 喙、肉髯和可视黏膜苍白; 血液稀薄成水样,凝结缓慢,血细胞容积下降到20%以下,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分别降到106个/mm3和5×103个/mm3以下。部分鸡只在发病后5~6天死亡,呈急性经过,病死率一般10%,高者可达50%,通常不超过30%。20~28天后存活的鸡逐渐恢复健康,但是继发细菌、真菌或其他病毒感染时也可阻碍病鸡康复,加剧死亡。
CAV感染鸡表现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早期,骨髓窦内成熟红细胞减少,巨噬细胞增加。贫血期时,窦内外造血组织显示发育不全和结构不全。康复期时首先发现红细胞生成,随后是粒细胞生成,经暂时性增生后恢复正常。骨髓的这些变化与血液学变化或贫血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这说明CAV引起的贫血是骨髓中造血细胞发生紊乱所致。在实验感染中,1日龄鸡接种CAV后,在24 h内发生病毒血症,直至35天仍可在大多数器官及直肠内容物中检出病毒,39%~70%的感染鸡会发生发育不全性贫血。
【病理变化】 本病最为特征性的病变是骨髓萎缩,常见股骨的骨髓被脂肪组织取代,呈脂肪色、淡黄色或淡红色。胸腺萎缩甚至完全退化,颜色呈深红褐色,随着病鸡日龄增加,胸腺萎缩比骨髓的病变更容易被观察到。法氏囊萎缩不明显,有时体积变小,而大多数病鸡法氏囊的外壁呈现半透明状态,以至于能观察到内部的皱襞。肝脏肿胀、褪色。有时可见骨骼肌和腺胃黏膜出血。
病鸡的特征性病理组织学变化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全身性淋巴组织萎缩。胸腺、法氏囊、脾脏和盲肠扁桃体以及其他组织内淋巴细胞严重缺失。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 (主要发生于2~3周龄雏鸡)、临诊症状 (严重贫血、红细胞容积显著降低) 和剖检变化 (骨髓变黄至白色,胸腺萎缩等) 特征可对本病做出初步诊断。确诊要进行实验室检查。
1.病毒分离与鉴定 采取可疑病鸡肝脏用做接种材料。通过肌肉或腹腔内接种1日龄SPF鸡,14~16天后做血细胞检查,若血细胞容积低于20%,剖检时骨髓变成黄白色,可判为CAV初次分离阳性。也可将病料接种MDCC-MSB1细胞,每次培养3天,经1~10次传代后,若接种细胞多数死亡,培养液颜色仍保持红色,可判为细胞分离CAV阳性。
2.血清学试验 常用的血清学方法有病毒中和试验 (VN)、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IFA) 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其中VN敏感性高,但试验周期长,需3~4周才能完成。IFA与ELISA的符合率为98.5%,操作简单,特异性也很强,因此目前应用最广的是IFA。IFA所用抗原为接种CIAV后36~48 h的MDCC-MSB1细胞培养物。一般取感染细胞离心后用少量0.01 molpH7.4PBS液悬浮,并滴加到载玻片上,经丙酮固定,加待检血清和用荧光标记的抗鸡γ球蛋白的哺乳动物抗血清后镜检,如果血清抗体阳性则可发现肿胀的细胞核内出现小的、不规则的颗粒状荧光。
另外还可应用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法检查抗原或抗体,或用电镜负染检查血浆中CAV病毒粒子。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针对CAV核酸的DNA探针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也相继问世,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超过传统方法,尤其是PCR技术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检测禽用疫苗中CAV污染的首选方法。
【防控措施】 CIA主要是通过垂直方式传播,并且主要是在产蛋初期传给子代,因此应在加强该病综合性防控措施的基础上,强化鸡群的免疫监测工作,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进行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对种鸡可在13~15周龄时用自然发病鸡肝乳剂或SPF鸡胚毒通过饮水方式免疫,从而有效地预防子代CIA的暴发,无任何副作用。但绝不能晚于首次产蛋前3~4周实施免疫接种,以防止鸡蛋传播疫苗病毒。另一种是对种鸡接种减毒的CAV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