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毒性关节炎又称病毒性腱鞘炎、禽病毒性关节炎综合征 (Viral arthritis syndrome,VAS),是由禽呼肠孤病毒引起的鸡的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肉鸡,但有时也侵害蛋鸡和火鸡。临诊特征为感染鸡表现不同程度的跛行,跗关节剧烈肿胀,趾、跖部肌腱及腱鞘发炎,腓肠肌腱断裂,增重减少,饲料转化率低,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因此对养禽业构成一定危害。我国把其列为三类动物疫病。
1954年Fahey等首次从病鸡呼吸道内分离到禽呼肠孤病毒,1957年Olson等在美国从滑膜炎病鸡中分离到“关节炎病毒”,并于1972年被鉴定为呼肠孤病毒。目前本病已遍布世界各养禽国家和地区。我国于1980年以来已有多个省市发生本病。
【病原学】 禽呼肠孤病毒 (Avian reoviruses) 属呼肠孤病毒科 (Reoviridae) 正呼肠孤病毒属 (Orthoreovirus)。病毒粒子近似球形,正20面体立体对称,无囊膜,有外、中、内3层核衣壳,完整病毒粒子直径为80 nm,其基因组分为10个片段,其中70%为双链RNA,30%为单链RNA。不同毒株的呼肠孤病毒在抗原性和致病性上存在差异,但各毒株之间具有共同的群特异性抗原,这种共同的抗原可用琼脂扩散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检测。根据中和试验可将禽呼肠孤病毒分为11个血清型。根据致病性可将病毒分为3型,1型引起“暂时性消化系统紊乱” (Transient digestive system disorder,TDSD),2型引起禽病毒性关节炎综合征 (viralarthritis syndrome,VAS),3型既能引起TDSD又能引起VAS。
本病毒很容易在5~7日龄的鸡胚中生长,初次分离应采用卵黄囊途径接种,一般于接种后3~5天鸡胚死亡,胎儿皮下出血,内脏有坏死灶。若采用绒尿膜途径接种,则鸡胚多在7~8天后死亡,绒尿膜上有隆起的分散的痘疮样病灶。未死亡胚生长发育不良,肝淡绿色、脾肿大。还可用鸡源细胞分离病毒,常用的有雏鸡肾细胞、鸡胚肝细胞和鸡胚肾细胞等,其中鸡胚肝细胞最敏感,而鸡胚成纤维细胞敏感性最差。病毒感染后细胞可形成合胞体,且有胞浆内包涵体。有些毒株可适应哺乳动物细胞系如Vero细胞、BHK-21等,但只在Vero细胞上有致细胞病变作用。对分离的病毒可用琼脂扩散试验、荧光抗体技术、中和试验、电镜技术等进行检测,并通过本种动物接种试验确定其致病性。
呼肠孤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比较强,对温热、乙醚、氯仿、来苏儿、福尔马林、过氧化氢等均不敏感。70%乙醇溶液、0.5%有机碘溶液及碱性消毒剂对该病毒有较好的杀灭作用。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呼肠孤病毒可以感染多种家禽和鸟类,目前危害性最大的病型是病毒性关节炎,但只有鸡和火鸡是病毒性关节炎病毒的自然宿主。鸡对本病的易感性有明显的年龄差异,若无母源抗体,1日龄感染后可复制出本病,而日龄较大者感染后病情较轻且潜伏期长。自然感染发病多见于4~7周龄。禽类中呼肠孤病毒的感染率极高且可以长期带毒。
2.传染源 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在鸡体内至少生存289天,并长期通过肠道排毒。鸡呼肠孤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可从许多种鸟体内分离到。
3.传播途径 本病可以经呼吸道、消化道水平传播,也可经蛋垂直传播。水平传播是该病的主要途径。
4.流行形式及因素 本病的发生无季节性和周期性,但以冬季多发,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饲养管理不善、卫生条件差、消毒不严格、特别鸡群中存在其他病原体如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支原体及球虫的感染可增加禽呼肠孤病毒感染和发病的机会。禽呼肠孤病毒常见于鸡马立克病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等感染的病例,一般认为由于它的混合感染,加剧了病情。
【临诊症状】 本病主要发生于5~7周龄的肉鸡,发病率可达10%,病死率一般低于2%。本病的潜伏期与感染日龄、病毒特性及感染途径有关,人工爪垫接种仅有1天,而气管接种和接触感染分别为9天和11天。自然感染的潜伏期可能变化更大。集约化鸡场中一旦发病,传播很快。
禽病毒性关节炎综合征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病型,青年肉鸡最多见。
急性型: 发病突然,表现为跛行,站立姿势改变,跗关节上方腱囊双侧性肿大、发热、难以屈曲,早期稍柔软,后期变僵硬,严重者腓肠肌腱断裂。发病率可达100%,病死率一般在6%以下,增重减慢。病程较短,一般急性期仅5天左右。部分鸡可转为慢性型,但也有一开始就表现为慢性型。
慢性型: 病例突出表现是跛行明显,生长发育缓慢,饲料报酬降低。腿部检查可发现跗、跖关节肿胀变硬、难以屈曲,但一般不发热。其他症状不明显。有些鸡群属隐性感染,看不到临诊症状,只在屠宰时可发现跖屈肌腱区肿大、关节及腱鞘炎症。
【病理变化】 典型病例的突出病变在关节。早期剖检可见跗关节和跖关节的腱鞘水肿,跖伸肌及跖屈肌腱肿胀或肌腱断裂,关节腔内有淡黄或淡红色渗出液,有些为脓性渗出物,关节滑膜有出血点。病程较长的慢性病例,腱鞘硬化并粘连,胫跗关节远端关节软骨上有不同程度的溃烂,并可延及下部骨质。有些病例关节滑膜增厚,关节腔内有干酪样物质。
组织学变化主要是关节滑膜、腱鞘的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凝固性坏死,破骨细胞及结缔组织增生,腱鞘及滑膜组织明显增厚等病理过程,同时心肌纤维之间常有异嗜细胞浸润。
【诊断】 根据本病多侵害青年肉鸡、发病率高、病死率低、跗关节明显发炎肿胀、发热,病鸡跛行、喜卧,食欲、精神多无变化; 剖检关节有明显的腱鞘水肿或肌腱断裂、关节腔积液等特点,一般可做出现场初步诊断。必要时或对于一些慢性和混合感染病例可进行实验室诊断。
病料样品采集: 以无菌棉拭子收集病鸡关节或腱鞘水肿液或滑膜组织液; 或将有水肿的滑膜用营养肉汤或细胞培养液制成10%悬液,也可取脾脏制成悬液; 把处理好的病料-20℃保存备用。血清学检测采集病鸡血液分离血清。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是实验室常用的方法,取病鸡关节或腱鞘水肿液或滑膜组织按常规方法处理后,接种5~7日龄鸡胚卵黄囊,观察鸡胚死亡及胚胎病变情况。也可用鸡胚肝细胞分离病毒,并用荧光抗体技术、电镜技术或琼脂扩散试验等对所分离病毒做出鉴定。将所分离的病毒爪垫接种无母源抗体的1日龄雏鸡,以证实其是否具有致病性。也可用直接荧光抗体技术检测病料中的病毒抗原。
血清学诊断: 最常用的是AGP和ELISA方法。
鉴别诊断: 应与鸡滑膜支原体及葡萄球菌等病原引起的关节炎相区别。
【防控措施】 由于呼肠孤病毒广泛存在于外界环境中,而且抵抗力较强,因此平时应搞好饲养管理,加强消毒。最好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以便彻底清扫、消毒,切断传播途径。由于本病可以垂直传播,而且早期感染危害较大,因此应对种鸡采取相应措施以保护雏鸡不受感染,为此可以淘汰阳性种鸡。健康鸡群应防止引进带毒受精卵进行孵化,严禁使用污染病毒的疫苗。
目前防控本病最有效的方法是对种鸡进行疫苗接种。可用弱毒苗和灭活苗分别于1日龄和开产前1个月各免疫1次,也可两种苗同时应用。但应注意,疫苗只对同源血清型的病毒感染有预防作用,而且某些弱毒活苗株可能对马立克氏病疫苗产生干扰作用,生产中应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