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四节 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
    来源:辈宠网

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又名鸭传染性浆膜炎,俗称鸭疫,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鸭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鹅感染里默氏杆菌称鹅流感)。主要发生于1~8周龄小鸭,呈急性败血性或慢性经过。本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均很高,特别是在商品肉鸭场,可引起雏鸭大批死亡或感染鸭的生长发育迟缓、淘汰率增加,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病最早于1932年在美国纽约州发现,目前呈世界性分布。我国1982年首次报道发现本病,目前各养鸭地区均有发生,是危害养鸭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病原学】 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原名鸭疫巴氏杆菌 (Pasteurel-la anatipestifer),为巴氏杆菌科、里默氏杆菌属 (Riemerella),本属分类地位目前尚未完全确定。

鸭疫里默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菌体呈杆状或椭圆形,大小0.3~0.5μm×0.7~6.5μm,偶见个别长丝状,长11~24μm。多为单个,少数成双或呈短链状排列。可形成荚膜,无芽孢,无鞭毛,无运动性。瑞氏染色大部分菌体呈两极着色,印度墨汁染色时可见有荚膜。

该菌营养要求较高,在麦康凯琼脂和普通琼脂上不生长,可与大肠杆菌区别。细菌在巧克力琼脂、血液琼脂、胰酶大豆琼脂、马丁肉汤、胰酶大豆肉汤等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在胰酶大豆琼脂中添加2%的小牛血清可促进其生长。增加CO2含量细菌生长更旺盛。初代分离该细菌时可将其放置于5%~10%CO2培养箱或烛缸中可提高细菌的分离率。在胰酶大豆琼脂上,于烛缸中37℃培养24 h可形成中间突起、边缘整齐、透明、大小为1~2mm菌落,斜射光观察有淡绿色荧光。

本菌不发酵葡萄糖、蔗糖,可与多杀性巴氏杆菌区别。不产生吲哚和硫化氢,不还原硝酸盐,不利用柠檬酸盐,甲基红试验阴性,可使明胶液化、石蕊牛乳缓慢变碱。

本菌的血清型比较复杂,应用凝集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可将细菌分为不同的血清型,目前已报道有21个血清型,不同的血清型分别以阿拉伯数字表示。除少数血清型之间有微弱的交叉免疫反应外,绝大多数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反应。国内不同地区或鸭场流行的血清型有所不同,但以1、2型比较多见,近年分离的菌株经鉴定多数属1型。据调查我国目前至少存在7个血清型 (1、2、6、10、11、13、14),不同血清型及同型不同毒株的毒力有差异。

本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药均可将其灭活。4℃条件下,肉汤培养物可存活2~3周。对庆大霉素、新霉素、壮观霉素、磺胺喹沙啉等敏感,但易形成耐药性。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主要发生于圈养鸭群,1~8周龄鸭均易感,其中以2~3周龄鸭感染最常见,自然感染发病率一般为20%~40%,有的鸭群可高达70%以上,发病鸭病死率为5%~80%不等,感染耐过鸭多转为僵鸭或残鸭。不同品种鸭发病率和病死率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北京鸭、樱桃谷鸭和番鸭发病率与病死率较高。随着日龄的增大,感染和发病则明显减少。成年鸭和种鸭对本病不敏感。

除鸭外,雏鹅感染在国内也有报道,国外有火鸡、雉、鸡等感染本病的报道。

2.传染源 病鸭及带菌鸭是主要传染源。

3.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感染。在实验条件下脚蹼刺种、肌肉注射等途径可引起发病、死亡,因此皮肤伤口,特别是足部的刺伤也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感染途径。

4.流行形式及因素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春季发病率明显增多。在我国现有的养鸭环境条件下,造成该病广泛存在和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鸭舍饲养密度过大,空气流通不畅,潮湿,环境卫生差,饲养粗放,过冷过热,饲料中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蛋白质含量不足或营养不均衡,从而造成机体的抵抗力下降,促进了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临诊症状】 急性病例多见于2~4周龄的小鸭,病鸭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蹲伏、缩颈、头颈歪斜、步态不稳和共济失调,采食减少或不食,病鸭眼和鼻孔周围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排绿色或黄绿色稀粪。随着病程的发展,鸭群中出现神经症状者明显增多,表现为头颈歪斜、角弓反张、转圈等运动失调,不久抽搐死亡,病程1~3天; 部分幸存的病鸭转为僵鸭或残鸭,生长不良,极度消瘦。

4周龄以后的较大鸭多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病程1周或更长,时而会出现上述症状,若有惊吓则不断鸣叫,颈部弯转90°左右,转圈或倒退运动,能长期存活但发育不良。

【病理变化】 最明显的剖检病变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脑膜炎,其纤维素性渗出物可波及全身浆膜面 (见彩图130)。病程较急的病例可见心外膜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而病程较慢者则心包膜增厚,表面及心包腔内有大量的干酪样渗出物,心包粘连。肝脏肿大,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严重者形成一层厚厚的纤维素膜覆盖于整个肝脏表面 (见彩图131)。自然感染病例气囊明显增厚,并有大量的干酪样渗出物。脾脏肿大、表面呈大理石样外观。少数病例见有输卵管炎,输卵管膨大,内有干酪样物蓄积。

屠宰去毛后,可见慢性感染病鸭的体表局部肿胀、表面粗糙、颜色发暗,切开后皮下组织出血、有多量渗出液,切面呈海绵状。慢性局灶性感染偶尔也出现在关节。

组织学病理变化表现为肝细胞浊肿或脂肪变性,肝门静脉周围单核细胞、异嗜细胞及浆细胞浸润。气囊渗出物中有单核细胞; 慢性病例可见多核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渗出物可部分钙化。脾白髓萎缩,红髓充血,淋巴细胞减少,网状细胞增多,并可见单核细胞。脑组织表现为纤维素性脑膜炎,血管周围白细胞浸润。

【诊断】 根据该病典型的临诊症状和剖检病变,结合流行病学特点一般可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则需要进行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和鉴定,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荧光抗体技术 取病死鸭肝脏、脾脏或脑组织触片,丙酮固定,然后用直接或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进行检测,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组织触片中菌体周边荧光着染发亮,中央稍暗,呈散在分布或成簇排列。

2.细菌分离鉴定 取病死鸭脑、肝脏、脾脏、心血等组织接种于胰酶大豆琼脂平板(TSA) 或巧克力琼脂平板,置于5%~10%CO2培养箱或烛缸中37℃培养24 h,可见表面光滑、稍突起、直径为1~2mm的圆形露珠样小菌落,之后取典型菌落以标准阳性血清作玻片凝集试验或荧光抗体染色进行鉴定。

3.鉴别诊断 本病在临诊上应注意与雏鸭大肠杆菌病、衣原体感染相区别。

【防控措施】 应在认真执行综合性防控措施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管理 预防本病要改善鸭舍的卫生条件,特别注意通风、干燥、防寒及降低饲养密度,地面育雏要勤换垫料。做到 “全进全出”,以便彻底消毒。

2.免疫预防 雏鸭在4~7日龄接种鸭疫里默氏杆菌油乳灭活疫苗、蜂胶佐剂灭活疫苗可以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肉鸭免疫力可维持到上市日龄。以铝胶为佐剂的灭活疫苗也有较好的免疫效果,但免疫持续时间较短,需要进行2次免疫。由于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血清型较多,疫苗中应含有主要血清型菌株。美国已研制出1、2和5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弱毒疫苗。

3.药物防治 应根据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目前较常用的防治药物有罗红霉素、喹诺酮类药物等。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