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经络实质的研究现状
    来源:辈宠网

1.经络与神经体液调节机能相关

多数意见认为经络的实质是神经一体液的综合调节功能。他们认为神经是经络现象的通路外,还把体液调节的因素考虑在内,因为有时针刺效应的潜伏期是比较长的,效应也往往比较持久。实验证明,针灸能促进垂体前叶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影响排卵等。近来有人指出,针刺体穴产生的传入信号进入中枢后,可在中枢段水平压抑或干扰痛觉传入信号,但主要是激活了有关一些结构与5-羟色胺(5-HT)系统等,从而产生镇痛效应。国外有的资料指出针刺镇痛引起痛阈提高,是由于引起脑内释放一种类似吗啡的生物化合物即内啡肽(Endorphins)所起的作用。我国也有人证实在电针过程中大白鼠垂体释放内啡肽增加。同时有人用实验动物采取交叉循环的方法证明,针刺供血动物,可使受血动物的痛阈提高。以上均说明经络与神经一体液调节机能有着紧密联系。

2.经络与周围神经系统相关

从形态与机能方面观察,认为经络穴位与周围神经的关系最为密切,其作用也与周围神经的分布及其与植物神经的相接有关。用现代解剖学知识来看动、静脉等组织,也无非是被神经纤维所包绕的神经领域。因此认为,这些组织,特别是周围神经就是经络在外周的物质基础。实验证明,针刺作用是神经的反射活动。针刺穴位有的刺在神经干上,有的刺激了皮肤感受器,有的刺到肌肉和肌腱的感受器或血管感受器,这是反射活动的感受器部分;传入神经有体神经和植物性神经,中枢神经部分有皮层的兴奋抑制过程,也有皮层下各级中枢的躯体内脏反射活动。此外,穴位与内脏的反射性联系也是在植物性神经参与下实现的。

从电针镇痛手术的镇痛效果来看,经络与周围神经系统是密切相关的。有人认为,电针针刺三阳络透夜眼时,针体在正中神经近旁;针刺抢风穴,针体在臂神经丛下缘附近。因此,这两个穴位扎针通电后,可能刺激到有关的神经干上。他们就用手术暴露神经干,用电极直接刺激,则达到和穴位电针同样的镇痛效果,甚至是更好的镇痛效果,并给家畜施行了手术。此外,还分别刺激坐骨神经和面神经,也都能得到和刺激前肢神经相似的镇痛效果。如果用局部麻醉药阻断或用手术切断正中神经或坐骨神经后,再在阻断或切断处的外周端刺激神经,即便是刺激强度达到正常所需的刺激强度的10倍时,仍不能产生镇痛效果。因此,认为电针刺激的信号是由外周神经传人中枢,并在中枢产生镇痛效应的。

3. 经络与神经节段相关

从经络与神经系统的分布来看,经络所表示的主要是纵行分布,而神经是横行分布,特别是躯干部分,这种差异性更为明显。不少研究者从经络所属的穴位进行分析,认为穴位主治性能的分区情况符合神经节段的划分,并由此说明经络与神经节段的一致性。这种分节的重要性,在于说明针刺的某一部位虽然与要治的脏器可以距离很远,但却同属一个体节。有的单位研究认为,从胚胎学来看,纵长的消化管最初是与躯干同长并行,而且是分节的。各节皆与本节的皮肤、肌肉表里相应,且都受本节的神经控制,后来逐渐延长加宽,加上管道上出现肝、胰等特化的器官,形体庞大且位置倾侧,致使原来的分节不显著。根据现在许多研究资料,已能指定一个脏器或某一部位应属哪个体节,如中脘属胸。胸节段,主治胃(属胸6~9节段)的疾患;又如膻中属胸4节段,主治呼吸系统(属颈2~胸4)疾患等。

4. 经络与中枢神经机能相关

有人认为,经络就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可能是大脑皮层)特殊机能排列在机体局部的投射。机体上任何一点受到刺激,都可在中枢发生一个兴奋点。内脏有病时,针刺远隔穴位能发生作用,这可能是针刺穴位时在中枢所产生的兴奋点与某一些内脏调整中枢间发生一定的联系或是相互重叠的结果。

5. 经络与生物电相关

有的单位研究发现,当器官活动增强时,相应经络原穴电位增高,器官摘除或经络经过地方的组织破坏,则相应经络原穴电位降低,甚至达于零。他们认为,原穴电位的变化是依脏器存在和活动情况以及经络通信而决定的,并提出“经络的实质是机体内电的通路”。他们认为,从组织器官发出的电源,依其强度和量等特性,沿着特殊导电通路行走,纵横交叉,遍布全身,这样形成了独立的经络系统,它与神经系统有密切联系,但并不等于是神经系统。

6. 经络是独立的类传导系统

有的研究报告提出经络既与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而又是一个独立的类传导系统的假说。他们发现在针刺胃经足三里时,可以改善炎症灶的血液循环状态,表现为某种物质在兔耳炎灶中的吸收加速,他们认为,这是显示了经络的特异效应,称此为经络吸收现象。当针刺与胃经相表里的脾经阴陵泉时,出现与针刺后三里相同的效应,认为这是经络吸收感应现象。若先后或同时针刺后三里和丘墟时,则吸收显著降低,他们称此为经络吸收抑制现象。但若改变针刺强度,即给后三里以弱刺激而给丘墟以强刺激时,则可解除上述抑制现象,他们称此为经络吸收封闭现象。根据以上现象,他们认为经络系统是类传导系统,也就是说经络可能是分布在体表的、严整而有规律的相对独立的体系,它受神经系统调节,但不等于神经系统,它似乎具有特异的生理及理化特性,并且可被某种物质所阻断,从而认为经络的本质可能是进化较古老的、分化较为低级的传导系统。

7. 第三平衡系统假说

现代生理学中已知的体内平衡系统大约有三,即躯体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前二者反应较快,后一种反应较慢。维持机体平衡绝不可能是一种简单的装置,而是多种复杂的互相影响的装置。现代生理学对于整体调节的研究工作较少,而经络的活动引起我们对于机体全部调节平衡系统作一番新的考虑。按反应速度排列,机体显然存在四种调节平衡系统。即第一平衡系统(躯体神经)主快速姿势平衡,第二平衡系统(植物神经)主内脏活动平衡,第三平衡系统(经络)主体表内脏间平衡,第四平衡系统(内分泌)主整体慢平衡。体表内脏间平衡现象用现代生理学还很难解释,而古代遗留的经络图给我们提供了大量观察依据。经络图含体表经络路线图和体表内脏间联系图,均为模式示意图。近年来通过经络感传路线的测定观察,认识到这些线路并不像古代那样简单模式,而是相当复杂并有规律。初步明确人体经络有十四条主线,它们在躯干部行走的方向是多途径的,所有经络感传都上通头部,而且背部膀胱经都与其他十一经相通,耳部感传也和十二经相通。这种全身感受器的互相沟通通路,属于整个区域全息性质(有人称经络感传现象为经穴全息通路),符合整体平衡调整的要求。经络的活动主要是外周与内脏间的作用,这种活动很像体神经或植物神经,但它的速度远比植物神经慢,因此考虑它是第三种结构,称为第三平衡系统。

总之,经络系统是我们祖先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总结出来的丰富经验并提升为系统的理论,它是以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为指导,用综合的方法去阐述完整统一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因此,以上关于经络实质问题的几种不同见解,虽然来源于临床实践和实验室的研究,都有一定的依据和参考价值,但是目前还不能全面、准确地揭露经络的本质问题。我们应当继续运用现代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探讨经络的实质,为中兽医学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