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兔是指从断奶到3月龄这一阶段的小兔。幼兔是家兔生长发育的旺盛期 (是商品肉兔的育肥期),也是发病和死亡率最高的时期。
(一) 幼兔的生理特点
1.生长发育迅速,消化功能差 幼兔刚刚断奶,正是由哺乳过渡到完全采食饲料时期,同时又正值第一次年龄性换毛和长肌肉、骨骼阶段,这个阶段是家兔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对饲料的要求较高,表现为贪吃,但是消化系统还未发育完善,肠道内没形成正常的微生物群系,对饲料的消化能力比较弱,容易引起消化紊乱、腹胀、腹泻,使幼兔发育不良,造成死亡。
2.抵抗力差 幼兔阶段是建立主动免疫的时期,由于母体抗原已基本消失,本身免疫水平又不高,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兔瘟病毒、巴氏杆菌、魏氏梭菌等病原菌的侵袭而发病死亡。
3.胃内酸度弱,易感染疾病 幼兔胃内酸度尚未达到成年兔的强度,阻止微生物侵入的功能较弱,易感染球虫及其他病菌,发生消化道炎症,使肠壁的通透性显著增强,一些大分子的有害物质便容易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发生毒血症,导致幼兔死亡。
(二) 幼兔的饲养
幼兔阶段,是家兔生长期的关键阶段,如果饲养管理不当,不仅会降低成活率和生长速度,而且会影响到兔群品质和良种特性的体现。所以,这个阶段必须认真做好饲养管理工作。
1.幼兔的饲料 根据幼兔的生理特点,幼兔的饲料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营养水平高、营养全面: 断奶后第一周,日粮中配合精料 (仔兔补饲料) 所占比例不应低于80%,少用或不用劣质青粗饲料; 随着幼兔日龄的增长,日粮中精料比例可逐步下降,同时改仔兔料为幼兔料,其中粗蛋白质水平应保持在17%左右。由于危害幼兔的主要疾病是各种类型的肠炎,故日粮中的粗纤维含量至关重要。如采用全价兔料喂兔,其粗纤维的含量不宜低于14%,采用精料加青料的日粮喂兔,其配合精料中粗纤维水平以维持在12%左右为好。
饲料中要注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供给,粗蛋白质占日粮16%,春、夏、秋季喂一些幼嫩青绿饲料,如蒲公英、苜蓿草、洋槐叶、猪牙草、拉拉藤等。青绿饲料250~300克,精料以麸皮、玉米面、油饼类喂量20~40克,鱼粉喂量3~5克。如粪便软,在日粮中加10%的粉碎高粱面,或少加0.2%木炭粉。冬季应喂些胡萝卜、甜菜等多汁饲料,视月龄大小每天每只幼兔,可喂块根、块茎类饲料100~250克; 喂花生秧、地瓜秧、抓根草100~150克; 精料为30~50克,日粮中应加盐和骨粉等。在日粮中也可加0.5%~1%苏打或2%~3%石灰,有利于提高成活率。
(2) 饲料要求新鲜、易消化、容积小、适口性好: 由于幼兔整个消化仍处于发育阶段,消化功能尚不完善,应供给易消化、适口性好的饲料。如能量饲料中应适度降低玉米用量,相应增加麦类用量,避免后肠碳水化合物负荷过重而导致腹胀、腹泻。
(3) 饲料中预防性投药: 为了防止球虫和肠炎,在日粮中加适量磺胺增效剂,或者适量大蒜、大葱、洋葱、海带等。
另外,也可考虑在幼兔饲料中添加一些有机酸,如乳酸、富马酸、丙酸、柠檬酸、甲酸等混合物,特别是断奶后2周内添加,可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能弥补胃酸分泌不足,减少大肠杆菌侵入; 有利于肠道正常菌系的建立,减少下痢; 活化胃蛋白酶原,并能与矿物质结合形成络合物,增加钙、磷吸收。
2.幼兔饲喂技术 喂饲时要做到定时定量,少量多餐,不要突然更换饲料种类和大幅度增加喂量; 青绿饲料每天喂5~6次,精料2~3次。
(三) 幼兔的管理
1.分群 幼兔应按性别、用途、月龄大小、身体强弱等分开管理,一般每笼养4~5只。若群养时,应按大小强弱、采食快慢等特征分群,免得采食不均。
2.做好观察记录,及时调整日粮 无论是笼养还是群养,都应认真填写“幼兔生长发育记录表”,观察采食、粪便、举止神态等,判断健康状况,及早做好疾病的防治和接种疫苗。另外,根据生长发育水平,每10~20天调整日粮水平。
3.加强运动 断奶的幼兔,尤其是断奶后的头两个月生长发育最快,应让幼兔多晒太阳、多活动,这有利于增强幼兔的体质,促其生长发育,增强抗病能力。因此,要保证幼兔每天都有一定的活动时间,圈养兔一般不存在活动不足的情况,笼养的应尽可能每天放出活动2~3小时。春、秋两季宜早晨放出,晚间归笼; 夏季宜黎明放出,日出归笼: 冬季宜中午放出,晚饲前归笼。活动时要公、母分开,大、小分开,以免发生咬架现象。
4.加强环境控制 要避免兔舍内温度过高过低,潮湿和风速过大,还应注意保持笼具、饲料、饮水的清洁卫生和适当的饲养密度。
(四) 影响幼兔成活率的因素
1.断奶时体况差,营养不良,抗病力弱 一旦其他配套措施跟不上,很容易感染疾病死亡。
2. 日粮配合不合理 有的养殖场 (户) 为追求幼兔快速生长,盲目配制高能量、高蛋白质日粮,结果适得其反,造成大批幼兔因患魏氏梭菌等病而死亡。亦有许多场 (户) 在引进良种后,仍采用传统的饲养方式,单一喂草,或日粮仅经简单配合,但营养达不到要求,导致幼兔营养不良,体弱多病。
3.饲喂不当 没有严格的饲喂制度,不定时定量,使幼兔饥饱不匀、贪食过多,造成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疾病。
4.防疫制度不健全 缺乏防疫观念,不注射或不及时注射兔瘟、巴氏杆菌、波氏杆菌、大肠杆菌、魏氏梭菌等疫苗或菌苗,在夏、秋季节,忽视了球虫病的预防。
5.管理措施不利 如兔舍内卫生状况差、潮湿、通风换气不良等。
(五) 提高幼兔成活率的综合措施
1.抓好仔兔阶段的管理 幼兔断奶时要求体质强壮,不出现“僵兔”。在缺乏养殖经验的情况下,母兔不提倡血配,仔兔不宜早期断奶 (28日龄前)。
2.及时注射各种疫苗、菌苗 包括兔瘟苗、巴氏杆菌苗、大肠杆菌苗、波氏杆菌苗、魏氏梭菌苗等。
3.合理投药,预防球虫病 在每年5~10月,幼兔要求从断奶前 (20日龄) 即开始预防球虫病,常用药物有氯苯胍、磺胺二甲嘧啶等,慎用马杜拉霉素、盐霉素,以防中毒。各种药物应交替使用。
4.加强营养 幼兔生长快、营养需要量较大,应特别注意蛋白质饲料、微量元素添加剂和氨基酸 (主要是蛋氨酸和赖氨酸) 的供给,做到既满足幼兔最大生长量的营养需要,又防止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5.饲料更换,应逐渐进行 幼兔断奶后一周内继续喂给仔兔补饲料,从第二周开始逐渐更换为断奶幼兔料。
6.建立完善的饲喂制度 断奶幼兔一般每天饲喂4~6次,做到定时定量,少喂勤添,防止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7.供给充足干净饮水 确保幼兔对水的需求。每周饮1次0.01%的高锰酸钾水。
8.精心管理 腹泻、球虫病是幼兔阶段危害严重的疾病,在药物预防同时,亦需做好环境净化工作,保持兔舍内干燥、卫生、通风、透光。
9.合理分群 主要根据性别、体重、体质等情况,按笼位大小每平方米按8~10只分群,对留种幼兔应及时编号,以免混淆。
10.细心观察,发现异常尽早治疗 主要观察食欲、粪便和精神状态,对怀疑患病兔重点检查,确定病因,马上隔离,制订严密的治疗方案,对无治疗价值的兔应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