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本科的一个属 (Pas-palum L. )。本属约有300种, 中国有10种。多数多年生,遍布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优良的牧草和水土保持植物。本属穗状总状花序单生或对生于茎的顶端,小穗有两性花1枚,单生或孪生,有短柄或无柄,2~4行排列于穗轴一侧。第一颖常缺,第二颖与第一外稃为膜质,第二外稃革质,成熟后变硬边缘内卷。较重要和栽培很广的有几种。
毛 花 雀 稗(dallis grass,P.dilatatum Poir.)多年生牧草,又名金冕草。原产南美洲阿根廷、巴西和乌拉圭年降雨量900毫米以上地区,1870年后传入澳大利亚、美国、印度、菲律宾、新西兰和非洲。中国已引种。喜温暖,也 较 耐 寒,-10℃时可以越冬。根深耐干旱,喜肥沃湿润和粘重的土壤。株高70~150厘米,丛生,根系发达。茎光滑,茎秆较纤细,叶量多。圆锥花序具分枝3~8个,颖及外稃上有长毛。种子尖卵圆形,黄棕色(图1)。千粒重0.75克。花穗易受麦角病危害,收种较困难。生长期长,适口性好,耐重牧,多作放牧利用。需重肥,常和虎尾草、糖蜜草混播,以加速覆盖,并与豆科牧草白三叶、紫花苜蓿或大翼豆等混播, 每公顷产鲜草30 000~45 000千克。
图1 毛花雀稗
小花毛花雀稗(vasey grass, P. urvillei Steud. )又名宜安草或乌瓦雀稗, 多年生牧草。原产于巴西南部、乌拉圭和阿根廷,在美国南部、南非、罗得西亚、越南、日本等温暖地区都有栽培。中国1962年从越南引进,在广西、湖南、福建、江西等省(区) 栽培, 生长良好。适应性与毛花雀稗相似,且更抗旱耐瘠, 并耐水淹浸。形状似毛花雀稗但比较高大, 茎秆较粗壮。直立丛生, 根系强大, 株高1~2米,植株基部有毛。穗状总状花序,分枝12~16个。种子较小,外颖上有毛(图2)。千粒重0.55克。染色体数2n=40、60。种子成熟易掉落,因结子多很易自然传播。生长迅速,再生力强。适于刈割和放牧,但放牧不宜过频,连续重牧则遭到破坏。常和柱花草、大翼豆等混播,每公顷鲜草45 000~60 000千克。
图2 小花毛花雀稗
宽 叶雀稗(broadleaf paspalum,P.wettsteinii Hack.) 多年生牧草, 原产巴西南部、巴拉圭和阿根廷北部, 澳大利亚引进后,在新南威尔士州培育出栽培品种瓦罗(Warral),现在许多亚热带地区栽培。中国1974年引进在广西、福建、贵州、广东等省(区)栽培,生长良好。喜温暖湿润气候,对土壤选择不严, 耐酸耐贫瘠, 但在肥沃湿润的土壤生长最好。耐寒力较弱, 对霜害比较敏感。丛生,半匍匐,有短的匍匐茎,茎秆纤细,长10~120厘米。叶片宽大, 线状披针形, 长约40厘米, 宽2~3厘米。花序分枝4~10个, 种子小, 卵圆形,浅黄色(图3)。千粒重0.48克。抗麦角病,种子产量较高。常与银叶山蚂蟥和绿叶山蚂蟥、威蒂野大豆、大翼豆及白三叶等混播,用于放牧、青刈和调制干草,每公顷产鲜草30 000~37 500千克。
图3 宽叶雀稗
棕籽雀稗 (plicatulum paspalum, P. plicatulumMichx.) 多年生牧草。原产南美洲和中美洲, 澳大利亚于1932年引进栽培。1974年中国引进试种,在南部生长良好。适应气候温暖年降雨量在750毫米以上地区, 较耐瘠薄土壤和短时期水浸, 对肥力有良好反应,对霜害抵抗力较弱。要求短日照,开花期比较晚。植株丛生较高大,高90~150厘米。叶片长40~90厘米,微有毛。穗状总状花序,分枝5~15个。种子椭圆形,暗棕褐色,千粒重1.05克。染色体数2n=20,30,40。抗麦角病,可以单播或与豆科牧草混播,每公顷产鲜草37 500~52 500千克。在澳大利亚有三个品种:罗德斯贝(Rodds Bay)、布里安(Bryan)和马特利(Mart-ley), 后者开花晚, 叶片比较宽而柔软。可用于青刈、放牧和调制干草。
标志雀稗(bahia grass, P. notatum Filugge) 又名巴喜亚雀稗,具强大根茎的多年生牧草。主要用于放牧, 亦可作干草或用作水土保持和草坪。原产美国南部、墨西哥、古巴、西印度群岛至阿根廷。在澳大利亚、印度、夏威夷、新西兰、日本和菲律宾等地都有栽培。中国湖北、江西、台湾等省有引种。喜温暖,20~25℃最适合生长, 较耐寒, -10℃时可以越冬。沙土至粘土都可以生长,耐水浸,也能耐干旱和耐盐。其匍匐茎短而粗壮,枝叶丛密结成坚固的草皮,生殖枝高15~70厘米, 叶片线形, 叶缘常有毛茸。穗状总状花序,常 2枚分枝成对顶生,或有分枝3~5枚。种子卵圆形(图4),千粒重0.85克。染色体数2n=20, 30, 40。一般每公顷产鲜草37 500~52 500千克。在灌溉和施肥条件下可达75 000千克,并可经久不衰。耐牧性强,适于放牧。因易染麦角病, 要注意防止家畜中毒。
图4 标志雀稗
圆果雀稗(ditch millet, P.orbiculare Forst.) 多年生牧草。主要用于放牧和水土保持。原产亚洲东南部、印度、新几内亚、澳大利亚等地区,在中国南部分布很广, 福建、广西有栽培。喜温热湿润, 常生长于低湿地和低坡地, 耐瘠也较耐寒、耐旱。低于-4℃时, 地上部分枯萎,地下根茎可以安全越冬。簇生, 株高40~100厘米, 秆直立光滑, 叶片线形。穗状总状花序3~5个,近指状排列。小穗单生,近圆形,覆瓦状排列成2行(图5)。种子淡棕色,千粒重0.6克。自播繁殖力强,夏秋生长旺盛,草质优良,牛、羊喜牧食。每公顷产鲜草15 000~30 000千克。
图5 圆果雀稗
栽培技术 几种雀稗的种子都很小, 幼苗生长缓慢,要求整地细碎,清除杂草。在3~5月, 旬均温度15℃以上的雨季开始播种。撒播或条播,每公顷播种量11~15千克,播种深度1~2厘米。由于颖壳紧紧包裹种子,透水性差,发芽困难, 可用60%硫酸浸种2~3分钟后,清水冲洗15分钟,可以提高发芽率60%。也可以用根茎或分株进行无性繁殖。如放牧利用,每4~6周放牧一次,不可过牧。刈割利用的留茬高度4~10厘米。每次利用后适当施肥,可追施氮肥每公顷75~120千克, 以提高产草量和维持长期利用。
营养成分 几种雀稗的适口性良好, 各种家畜都喜食, 营养成分见表。
雀稗属几种牧草的营养成分(占干物质%)
名 称 | 生长 阶段 | 粗蛋 白质 | 粗脂 肪 | 粗纤维 | 无氮浸 出 物 | 粗灰分 | 钙 | 磷 |
圆果雀稗 毛花雀稗 小 花 毛 花 雀 牌 | 拔节 抽穗 | 10.03 6.78 | 3.24 2.43 | 27.77 32.93 | 50.55 52.17 | 8.41 5.69 | 0.31 0.31 | 0.24 0.16 |
抽穗 | 5.70 | 2.35 | 35.21 | 51.11 | 5.63 | 0.28 | 0.16 | |
宽叶雀稗 棕籽雀稗 标志雀稗 | 拔节 分蘖 初花 | 7.89 6.67 7.40 | 2.38 2.21 1.20 | 25.73 26.61 31.30 | 58.32 54.49 48.00 | 5.68 10.02 12.10 | 0.39 0.50 | 0.15 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