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是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以在口腔黏膜、蹄部及乳房上发生水疱和烂斑为其临床特征,俗称“口疮”、“蹄癀”、“脱靴症”。世界上很多国家有本病流行,给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本病被列为世界法定传染病之一。
【病原】
口蹄疫病毒在水疱皮和水疱液中含量更多,发热期间病毒进入血液,分布到全身和各种分泌与排泄物中。
口蹄疫病毒在免疫学上具有多型性,全世界目前已知有A、O、C,南非1、2、3型,亚洲1型7个主型。由各个主型引起的发病除个别毒株引发较高的死亡率外,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各型之间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都不相同,彼此不能交叉免疫。在每一个主型病毒群内,又可分为若干个亚型,每一个主型内的亚型之间彼此虽有较近的抗原关系,具有部分的交叉免疫性,但不能获得完全的保护。口蹄疫病毒除具有多型性外,还很容易发生变异。口蹄疫病毒的多型性和易变性,给诊断和预防带来一定的困难。
口蹄疫病毒的致病力很强,1g新鲜病牛舌水疱皮,做成10-8~10-7稀释的悬液,给健康牛舌面皮内注射1ml,还能致病。在所有实验动物中,生后4~7日龄的乳小白鼠感受性最高,故常用于病毒的接种试验。
口蹄疫病毒对外界环境和一般消毒剂的作用,有一定的抵抗力,存活时间随所处的环境及含毒量而异。一般在自然情况下,含毒组织和被污染的饲料、饲具、皮毛及土壤等,可保持传染性数周到数月之久。在低温和有蛋白质保护的条件下,有利于延长病毒存活时间。据报道,干燥厩舍废物中,病毒可存活14天,在潮湿的废物中存活8天,尿液中存活39天,在堆肥深部(30cm)存活不到6天,在秋季土壤表面存活28天,夏季仅3天。高温和日光对病毒有毁灭作用。在直射日光下,病毒经60分钟就可死亡。70℃3分钟即可杀死。病毒对碱敏感,pH值>9时,能使病毒灭活。因此,1%~2%氢氧化钠、30%草木灰水、1%~2%甲醛溶液等都是口蹄疫的良好消毒剂。
【流行特点】
口蹄疫能侵害多种动物,但主要为偶蹄兽,牛最易感。因此,开始发生时,一般总是牛先发病,而后才有羊、猪的感染。但亦发现在某些流行中,主要感染牛、羊,而不感染猪;或者相反,只感染猪而不感染牛、羊(即所谓单纯性猪口蹄疫)。本病传播猛烈、流行广泛,一旦发生,常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如果防疫措施有力,亦可呈地方流行性甚至散发形式。流行时,通常沿交通线由一个点向四周扩散,或者由一个点向远距离的另一个点跳跃式传播。
【症状】
1.牛 潜伏期2~4天,最长1周左右。病初,体温升高达40~41℃,精神委顿,闭口流涎。1~2天后,唇内面、齿龈、舌面和颊黏膜发生水疱,不久水疱破溃,形成边缘不整的红色烂斑。与此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皮肤表现热、肿、痛,继而发生水疱、烂斑,病牛跛行。水疱破溃,体温下降,全身症状好转。如果蹄部继发细菌感染,局部化脓坏死,使病程延长,甚至蹄匣脱落。乳头皮肤有时也可出现水疱、烂斑。吮乳犊牛患病时,水疱症状不明显,常发生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症状,突然死亡,呈现为恶性口蹄疫,其病死率可高达20%~50%。
2.羊 潜伏期1周左右。病状与牛大致相同,但感染率较牛低。绵羊蹄部症状明显,口黏膜变化较轻。山羊症状多见于口腔,呈弥漫性口黏膜炎,水疱见于硬腭和舌面,蹄部病变较轻。羔羊有时有出血性胃肠炎,常因心肌炎而死亡。
3.猪 以蹄部发生水疱和糜烂为主要特征。症猪初期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沉郁,减食或不食;蹄冠、趾间、蹄踵等部位出现发红、微热,触摸时表现敏感,不久患部形成米粒大、蚕豆大的水疱;水疱破裂后形成出血性糜烂,如有继发感染,常使炎症向深部发展,侵害蹄叶,甚至造成蹄匣脱落,病肢不能着地,病猪不愿走动,常卧地不起。强迫行走时,严重跛行,蹄部流血。鼻盘、口腔黏膜、哺乳母猪的乳房等处也可见到水疱和烂斑。哺乳仔猪常呈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病死率可达60%~80%。
4.骆驼 病症与牛大致相同,多见于老、弱、幼驼。水疱发生于口腔和蹄部,体温升高(40~40.5℃),食欲废绝,反刍停止。一般经过5~7天即可痊愈。
5.鹿 与牛的症状相同。在口腔内有散在的水疱,水疱很快破溃形成烂斑,其上有凝乳样的覆盖物,大量流涎。病鹿体温升高到40~40.6℃,有时可持续6~8天。鹿四肢患病时,呈现跛行,严重者蹄匣脱落。如无并发症,经10天左右即可痊愈。
口蹄疫主要的病变是在反刍动物的食管和前胃黏膜上见到水疱和烂斑。幼畜主要是心肌炎变化,表现为不规则的灰黄色至灰白色条纹斑点(“虎斑心”)。
【实验室检查】
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型性,故口蹄疫实验室诊断不仅要确定病变,而且要鉴定病毒型。无菌操作采取病畜的水疱皮、水疱液或发热时的血液,或者恢复期血清,专人送往有关检验部门检验。
【鉴别诊断】
牛患口蹄疫时,应注意与牛瘟、牛黏膜病、牛恶性卡他热和传染性水疱性口炎鉴别。
1.牛瘟 牛瘟在口腔呈坏死性病变,与口蹄疫的烂斑相似。牛瘟病程中没有水疱,有剧烈的下痢,病死率极高。
2.牛黏膜病 黏膜病口黏膜有糜烂,口涎增多,与牛口蹄疫有相似之处。牛黏膜病看不到明显的水疱过程,糜烂灶小而浅表。羊、猪不发病。
3.牛恶性卡他热 恶性卡他热患牛口黏膜也有靡烂,但在鼻腔黏膜和鼻镜上有坏死,角膜混浊,全身症状严重,病死率极高,呈散发。
4.传染性水疱性口炎 水疱性口炎流行范围小,发病率低,极少发生死亡,除感染牛、猪外,还能感染马、骡。
【防治】
平时要积极做好防疫工作,不要从疫区购买牲畜,必须购买时要加强检疫。发生口蹄疫后,要严格执行封锁、隔离、消毒、紧急预防接种、治疗等综合性防治措施。口蹄疫弱毒疫苗只用于牛、羊,而猪必须使用口蹄疫灭活疫苗。通常按疫区地理位置采取环形免疫法,由外向内开展防疫工作,即先接种受威胁地区牲畜,再接种疫区内的未发病的牲畜,或同时进行,以防止疫情扩大。疫苗接种前,必须弄清当地或附近流行的口蹄疫病毒型,然后用相同型号的疫苗接种。常发本病的地区应定期接种口蹄疫疫苗,受威胁地区应主动接种,建立免疫带以防疫。注意经常消毒,畜舍及用具可用2%氢氧化钠(火碱)溶液,生皮用饱和盐水加0.2%火碱,毛及干皮可用福尔马林或环氧乙烷气体消毒。消毒液在冰冻温度时,可加入食盐5%~10%。病畜粪便、残余饲料、垫草应烧毁,或运至指定地点堆积发酵。
口蹄疫轻症病畜,经过10天左右都能自愈。但为了缩短病程,防止继发感染,应在隔离条件下及时治疗。对口腔病变,用清水、食醋或0.1%明矾溶液或碘甘油清洗或涂抹,也可用冰硼散(冰片150g,硼砂1.5kg,芒硝180g,共研细末)撒布。对蹄部病变,用3%来苏儿溶液洗净蹄部,涂擦龙胆紫溶液、碘甘油或木焦油凡士林,绷带包扎。对乳房病变,可用肥皂水或2%~3%硼酸水清洗,然后涂以氧化锌鱼肝油软膏。对恶性口蹄疫,除局部治疗外,可用安钠咖、葡萄糖等强心剂,也可口服结晶樟脑,每次5~8g,每天2次,效果良好。有条件者,可用口蹄疫高免血清治疗,剂量为1~2ml/kg,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