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鸭病毒性肝炎是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雏鸭的高度致死性病毒性传染病。患病鸭主要表现为死前发生痉挛,头向背部后仰,即呈角弓反张,又叫背脖病。临床上以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及肝部出血和坏死为特征。
本病最先在美国发现,其后在英国、加拿大、德国等许多养鸭国家陆续发现本病。我国部分省市和地区亦有本病的发生,常给养殖场或者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二)病原
该病病原为鸭肝炎病毒。将本病毒接种于12~14日龄鸭胚尿囊腔和鸭胚细胞培养,可见病毒增殖。本病毒不能在鸡胚细胞和哺乳动物细胞培养中增殖。鸭肝炎病毒对氯仿、乙醚、胰蛋白酶和pH值为3.0的环境有抵抗力,加热至56 ℃ 60分钟仍可存活,但加热至62 ℃ 30分钟即被灭活。病毒在1%福尔马林或2%氢氧化钠中2小时(15~20 ℃),在2%漂白粉溶液中3小时,或在0.25%β-丙内酯37 ℃ 30分钟均可灭活。
本病毒有三个血清型,即1、2、3型。目前我国流行的鸭肝炎病毒血清型为1型,无2型的报道,但有3型的报道。以上3个血清型在血清学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无交叉免疫性。
(三)流行特点
1. 1型鸭肝炎:本病主要感染3~15日龄雏鸭。自然条件下不感染鸡、火鸡和鹅。雏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很高,1周龄内的雏鸭死亡率可达95%,1~3周龄的雏鸭死亡率为50%或更低,4~5周龄的小鸭发病率与死亡率较低。成年鸭即便在严重污染的环境中也不发病。据报道,在我国发现变异株,可使7日龄雏鸭开始发病,15~20日龄时达到高峰,死亡率为30%~40%。
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病鸭或带毒鸭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易感鸭通过接触粪便污染的饮水、饲料等时感染,也可经呼吸道感染。在野外和舍饲条件下,本病可迅速传播给鸭群中的全部易感雏鸭,传染性极强。应注意,传播途径多由于从发病场或有发病史的鸭场购入带病毒的雏鸭引起。野生水禽可成为带毒者,成年鸭感染不发病,但可成为传染源。
本病无严格季节性,但以冬春季多见。在孵化季节,饲养管理不当,鸭舍内湿度过高,饲养密度过大,卫生条件差,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等都能促使本病的发生。
2. 2型鸭病毒性肝炎:只能感染鸭,在我国没有发现。
3. 3型鸭病毒性肝炎:不如前二者严重,也仅感染鸭,发病率可达30%~75%,死亡率为15%~30%(在我国已有报道)。
(四)临床症状
1. 1型鸭肝炎:急性和突然发病,传播迅速,短时间传遍全群鸭。一般在4~5天达到死亡高峰,然后死亡率迅速下降甚至停止。雏鸭初发病时表现精神委顿、缩颈、翅下垂、常蹲下、眼半闭、厌食、行动呆滞或跟不上群。随后,发病半日到一日即发生全身性抽搐,病鸭多侧卧,角弓反张(图12),两脚痉挛性地反复踢蹬,有时在地上旋转。出现抽搐后,十几分钟或几小时内即死亡。有些病例可持续5小时左右死亡。病鸭喙端和爪尖淤血呈暗紫色,少数病鸭死前排黄白色和绿色稀粪,也有的常无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
呈慢性感染的鸭,从15日龄到6~8周开始出现减食、运动不灵活、腹泻、关节肿胀。患鸭腹部积液增大,行走时如企鹅姿势,生长发育不良。慢性感染也见于免疫抗体水平不均一,特别是母源抗体参差不齐的雏鸭群,死亡也无规律性。
2. 2型鸭肝炎:在出现症状后1~2小时即死亡。患鸭的营养状况基本良好,下痢,粪便尿酸盐增多,其余症状与1型鸭肝炎相似。
3. 3型鸭肝炎:临诊表现与1型类同。
(五)病理变化
1. 1型鸭肝炎:急性病例的主要病变在肝脏,表现为肝肿大,质脆,色暗或发黄,肝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而呈斑驳状(图13),有时可见有条状或刷状的出血带。胆囊肿胀呈长卵圆形,充满胆汁,胆汁呈褐色、淡茶色或淡绿色。脾有时见有肿大出血并呈斑驳状。许多病例肾肿胀出血、肿胀(图14)。胰腺肿大并出现局灶性坏死。心肌质软,呈熟肉样。慢性病例主要病变除肝脏上述的病变外,常在肝被膜下散布有形状不一的灰白色坏死灶。
2. 2型鸭肝炎:肝呈浅粉红色,表面有许多小点状出血,并常融合成带状(图15)。肾脏肿大、苍白,肾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有些病例肠道黏膜和心冠脂肪有小出血点。
3. 3型鸭肝炎:病变与1型类似。
(六)诊断
突然发病、迅速传播和急性经过为本病的流行特征,结合肝肿胀和出血的病变特点可初步诊断为本病,可做动物回归试验进行确诊。
类症鉴别如下:
1.雏鸭副伤寒:多见于2周龄以内的雏鸭。病变特征是卵黄吸收不良和脐炎,卵黄稀薄,呈污褐色,严重下痢,眼有浆液性或脓性结膜炎。剖检肝脏有灰白色坏死灶,肠黏膜水肿,有糠麸样分泌物。
2.鸭瘟:多发生于成年鸭,2周龄以内的雏鸭很少见。病变特征是黏膜浆膜出血,咽喉、食道、泄殖腔黏膜发生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
3.雏鸭曲霉菌病:肺表面有黄白色、米粒大小、富有弹性的病变结节,切开后见内部呈干酪样同心圆轮层状。后期死亡的雏鸭胸膜、气囊上有大小不一、黑绿色、规则的圆形斑块。肝呈古铜色,质脆,有暗红色的出血斑点。
4.急性药物中毒:一般不出现明显的出血点和出血斑,表现为肝脏淤血和肠黏膜充血和出血,确诊需要进行回顾性调查和饲养对比试验。
5.煤气中毒:多见于冬季,在雏鸭舍烧煤取暖而通风措施不良时多发,主要表现为雏鸭突然大量死亡,且离取暖炉越近死亡越多。死亡鸭上喙发绀,剖检可见肝脏、肾脏出血,血液凝固不良。
6.黄曲霉毒素中毒:表现为雏鸭共济失调,抽搐和角弓反张,肝脏肿大、色暗,但不引起肝脏出血。
(七)防治措施
1.平时的预防措施:严格的防疫和消毒制度是预防本病的积极措施,坚持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可防本病的进入和扩散。平时加强卫生消毒,定期用10%石灰乳或3%来苏儿消毒场舍、用具。
接种疫苗是预防本病的最有效措施。对无母源抗体的雏鸭,在1~3日龄接种1次雏鸭肝炎弱毒疫苗(0.1毫升/只)后可产生良好的免疫力。也可通过免疫种鸭来保护雏鸭,种鸭于开产前间隔15天左右接种2次雏鸭肝炎弱毒疫苗(1毫升/只),以后每4个月种鸭加强免疫1次(在产蛋高峰期后再免疫1~2次),可使3周龄内的雏鸭因具有较高的母源抗体而获得良好的保护。对于病毒污染比较严重的鸭场,10日龄后再补充注射雏鸭肝炎高免卵黄抗体。
2.发病时措施:对全群鸭进行严格检疫,迅速将病鸭、疑似病鸭和健康鸭隔离,对鸭舍、运动场和食槽等用具进行彻底清洗,用碘消毒剂和过氧乙酸等交替带鸭喷雾消毒,2次/天,连续5天。
具体治疗措施有:
(1)特异治疗:对于发病鸭群,可紧急注射雏鸭肝炎高免卵黄抗体或高免血清来控制疫情。5日龄雏鸭,每只注射0.5~1毫升;6~15日龄,每只注射1~1.5毫升;16日龄以上,每只注射2毫升。病重鸭3~4天后再注射1次。
(2)抗应激和防继发感染:100千克饲料中加入电解多维100克,或在100千克饮水中加入维生素C可溶性粉10克、食糖5千克,连用4天,可用于抗应激。为防继发感染,可在注射抗体时同时注射丁胺卡那霉素,每千克体重3万单位,连续2天,或可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广谱抗生素。
(3)中草药治疗:茵陈750克,板蓝根750克,青叶750克,败酱草300克,紫草600克,栀子400克,金钱草400克,黄柏400克,枯矾100克,夏枯草500克,甘草50克,煎水放凉后供全群饮用,药渣拌料饲喂,1剂/天,连用4天(1 500只鸭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