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七节 鸭疫里默杆菌感 染
    来源:辈宠网

鸭疫里默杆菌感染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1~8周龄的雏鸭。该病以纤维素性心包炎、气囊炎和肝周炎为特征,是鸭病毒性肝炎之外另一种严重危害雏鸭的传染病。

一、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鸭传染性浆膜炎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春季节多发。一般情况下,主要侵害1~8周龄的雏鸭,2~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8周龄以上的鸭较少发病,但可带菌,成为传染源。

鸭传染性浆膜炎主要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外伤感染,也可通过种蛋垂直传播,育雏舍密度过大、通气不畅、潮湿、营养不良均是该病发生的诱因。

【临床诊断】

(1)急性型:主要发生在2周龄以下雏鸭,雏鸭常在受到应激因素刺激后突然发病,一般不见明显症状即发生死亡。

(2)亚急性型:多见于2~3周龄的雏鸭,病程一般为1~7天。主要表现为:眼、鼻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眼周围羽毛粘连形成“眼圈”,个别鸭眼周围羽毛脱落;病鸭嗜睡,缩颈,喙抵地面,两肢软弱,跛行或卧地不起,伏卧,行走打晃,转圈,倒退,前仰后翻,翻倒后仰卧,不易翻转;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部分雏鸭腹部臌胀;濒死期出现神经失调,两后肢伸直呈角弓反张姿势。

(3)慢性型:多发生在日龄较大的雏鸭或疾病流行后期,一般多呈慢性经过,致死率较低,为1%~7%。雏鸭发育迟缓,增重缓慢,饲料报酬降低,易造成僵鸭、残次鸭。

【剖检】

(1)该病特征性病变是在内脏浆膜出现广泛的纤维素性渗出,主要表现在心包膜、肝脏表面和气囊。

(2)急性死亡鸭心包膜积液,肝脏肿大,呈橙红色,实质较脆;发病较急的病死鸭心包液增多,心外膜表面覆盖一层纤维性惨出物;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或棕红色;肝脏表面有散在针尖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点;胆囊肿大,充满浓稠胆汁。

(3)病程较长者,其心包膜内有淡黄色纤维素充填,使心包膜与心外膜粘连,渗出物干燥;肝脏表面包裹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膜,极易剥离;鼻窦肿大的病鸭,刺破鼻窦后可见大量的干酪样物蓄积。

【实验室诊断】

(1)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做出诊断。必要时进行细菌分离。

(2)实验室诊断通常使用巧克力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初次分离要在厌氧条件下进行。该病的病原学诊断程序如下:直接采取病料接种于适宜培养基,进行厌气培养。挑取所培养的细菌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形态,或者应用特异性血清进行玻片凝集试验鉴定细菌血清型。采用荧光抗体法进行细菌鉴定。

二、防治要点

【防治原则】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定期消毒,严格防疫,进行免疫接种。

【预防接种】疫苗接种在国内外均有研究,并在生产中进行了应用,获得了较好的免疫效果。由于鸭疫里默杆菌血清亚型较多,疫苗应为几种血清亚型的多价疫苗,最好是能鉴定出发病场细菌的血清型,使用相同亚型的疫苗。

【治疗】在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消毒的基础上,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选用丁胺卡那霉素、头孢菌素等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若怀疑混合感染了鸭病毒性肝炎或禽流感等病毒性疫病,可在使用西药的同时配合抗病毒中药方剂进行治疗,效果会更好。

三、诊疗失误产生的原因及纠正

【鉴别诊断】在类症鉴别上,主要应注意与大肠杆菌病和多杀巴氏杆菌病相区别。

(1)鸭大肠杆菌病的病原为埃希大肠杆菌。该细菌能发酵葡萄糖和蔗糖,在麦康凯培养基上长成红色菌落。发病鸭不分品种和日龄,多呈散发性,缺乏特征性的神经症状;心脏、肝脏和气囊上虽也覆盖有纤维素性包膜,但腹腔积液混浊、恶臭,产蛋鸭常有卵黄性腹膜炎。

(2)鸭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该细菌能发酵葡萄糖和蔗糖,主要侵袭各种禽类的成年禽,发病率高,病程短,常不显症状而突然死亡;病变以出血性素质变化为主,肝脏上有灰黄色针尖大小坏死点。

(3)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为鸭疫里默氏杆菌,该细菌不能发酵葡萄糖和蔗糖,初次分离必须在厌氧条件下培养,在巧克力培养基上生长旺盛。鸭传染性浆膜炎传播迅速,主要侵害1~8周龄雏鸭,出现运动失调和神经症状,呈地方流行性。

【混合感染】鸭传染性浆膜炎经常和大肠杆菌病、巴氏杆菌病以及一些病毒性疾病混合感染,诊断时要区分清楚,治疗时要采取综合措施。

四、案例及分析

【案例一】某养鸭户购买1 200只雏鸭,于出壳当日进行了鸭病毒性肝炎疫苗接种。30日龄时肉鸭出现发病,眼、鼻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眼周围羽毛粘连形成“眼圈”。病鸭嗜睡,缩颈,喙抵地面,两肢软弱,跛行或卧地不起,伏卧;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后期出现神经失调,两后肢伸直呈角弓反张姿势。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诊断为鸭传染性浆膜炎。将症状明显的和精神沉郁的病鸭隔离,对鸭舍和周围环境用1%菌毒敌溶液进行彻底消毒;交叉使用盐酸环丙沙星和电解多维,盐酸环丙沙星按每10克加水15千克,让其自由饮水;鸭疫清(主要成分利福平),0.2克/千克体重,与饲料混匀后喂服或加水适量灌服,每天2次,连用3天;头孢拉定,0.1~0.2毫升/千克体重,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2~3天。

【分析】该鸭场管理粗放,没有接种鸭传染性浆膜炎疫苗。另外,鸭场设施简陋,不能防风保暖,加之连续下雨、天气变凉,没有及时更换垫料和采取保暖措施,鸭舍垫料潮湿。在这些应激因素的刺激下,发生了鸭传染性浆膜炎。

【案例二】2007年10月3日,某养鸭场50日龄蛋鸭发病。病鸭精神沉郁、厌食、行动迟缓、共济失调、眼睛和鼻孔周围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拉绿色或黄绿色稀便。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验,确诊为鸭传染性浆膜炎。使用丁胺卡那霉素肌肉注射,1万单位/只,连续注射2天;使用利福平拌料,连用3天,病鸭恢复正常。

【分析】这是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典型案例,由于在发病早期即做出确切的诊断,并使用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使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减少了经济损失。

【案例三】某养鸭户在不足80米2的密闭房舍地面散养502只樱桃谷鸭,雏鸭在11日龄就有40只出现呼吸困难,不食,鼻、眼、口腔均有分泌物,并伴有拉稀症状。养殖户误诊为鸭的禽霍乱进行治疗,结果不见好转。第2天,病鸭达到120只,发病率达23.9%,死亡51只,病死率42.5%,后来确诊为鸭传染性浆膜炎,采取有效措施后病情有所好转,4天后病情得到控制。

【分析】从上述病例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当前养禽业的快速发展,禽病出现了相似化和复杂化,鸭的传染性浆膜炎有呼吸困难,不食,鼻、眼、口腔有分泌物和拉稀症状,但鸭的禽霍乱也有相同的症状,因此,造成该养殖户的误诊。我们接到病例时,一定要严格地用确切的诊断方法来进行诊断。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