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鸭瘟(俗称大头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是由一种疱疹病毒引起的鸭鹅及多种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体温升高,肿头流泪,两腿麻痹和排出绿色稀粪。
1923年首次报道荷兰家鸭的鸭瘟暴发后,各养鸭国家和地区均报道有该病的发生和流行。我国于1957年首次暴发鸭瘟,随后该病在华南、华中和华东等养鸭较多的地区流行。鸭瘟传播迅速,流行广泛,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是危害养鸭业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二)病原
鸭瘟病毒为鸭Ⅰ型疱疹病毒,该病毒是一种泛嗜性全身性感染的病毒。病毒粒子有囊膜,胰脂酶可消除病毒上的脂类,使病毒失活。鸭瘟病毒能在9~12日龄鸭胚中生长繁殖和继代,随继代次数增加,鸭胚在4~6天死亡,比较规律。病毒也能适应于鸭胚、鹅胚、鸡胚的成纤维细胞培养。病毒在细胞培养时可引起细胞病变,细胞培养物用吖啶橙染色,可见核内包涵体。病毒毒株间的毒力有差异,但各毒株的免疫原性相似。
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加热到80 ℃经5分钟即可死亡。病毒在4~20 ℃污染禽舍内可存活5天,但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5~-70 ℃环境下经3个月毒力不减弱;在-10~-20 ℃环境下经一年对鸭仍有致病力。病毒对乙醚和氯仿等常用消毒剂敏感。
(三)流行特点
本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但一般以春夏之际和秋季流行,死亡率最高。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鸭,都容易感染鸭瘟病毒,但发病率、病程及死亡率有差异。在自然流行中,成年鸭发病率较高,产蛋母鸭发病率、死亡率均高,而1月龄以下雏鸭发病较少。
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健康鸭和病鸭在一起放牧,会发生感染。在自然条件下,鸭瘟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但也可通过眼结膜和呼吸道以及交配、吸血昆虫等途径传播。被病鸭和带毒鸭的排泄物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和运输工具等,都是造成鸭瘟传播的重要途径。鸭群饲料质量低下,饲养管理不当可能是鸭瘟发生的诱因。鸭场或鸭舍没有执行严格的兽医卫生制度和防疫措施,引入病鸭或带毒鸭只,可引起本病的暴发。
(四)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的鸭瘟病例,其潜伏期一般为2~4天,出现症状后经过1~5天死亡,病程2~5天,慢性可达1周以上,生长发育不良,其典型症状如下:
体温升高,病初体温升高(43 ℃以上),呈稽留热。病鸭精神委顿,食欲减少,渴欲增加,羽毛松乱无光泽,两翅下垂,离群独处。
肿头流泪是鸭瘟的一个特征症状。部分病鸭结膜充血,水肿外翻(图6)。瞬膜常见出血点。眼睑水肿,流泪,眼睑周围羽毛沾湿。眼有分泌物,病初流出浆性分泌物(图7),以后变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分泌物干燥后形成结痂,往往将眼睑粘连而不能张开。部分鸭头部肿大或下颌肿大,所以鸭瘟俗称大头瘟。
病鸭两脚麻痹发软无力,常伏地不愿行走。若强行驱赶,则步态摇摆不定或两翅扑地而行,走几步后又立即伏地。不愿下水,严重者不能行走和站立。呼吸困难,病初从鼻腔流出稀薄和黏稠的分泌物,后变浓性。叫声粗厉,张口呼吸,有时可能伴有沉闷的声音。严重下痢,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稀粪,甚至便中带血(图8),肛门周围的羽毛被污染并结块。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严重者黏膜外翻。
病的后期,若转为慢性,则病鸭消瘦,发育不良。最具特征症状是眼角膜混浊、溃疡,多为一侧性,双目失明者采食困难,易死亡,少数鸭可耐过康复。应该注意的是慢性鸭瘟常发生于种鸭群的成年鸭,成年鸭常成为带毒者。患病产蛋母鸭产蛋量减少20%~60%不等。
(五)病理变化
鸭瘟的病理变化特征包括血管破坏、组织出血、消化道黏膜丘疹变化、淋巴器官损伤和实质器官变性。
眼观变化见败血症病变,体表皮肤有许多散在出血斑,眼睑常粘连一起,下眼睑结膜出血或有少许干酪样物覆盖。部分头颈肿胀的病例,腹部皮下组织有黄色胶样浸润(图9)。
食道黏膜附有草绿色或无色透明黏液,或覆盖灰黄色或草黄色假膜状物质(图10),呈纵行排列,假膜易剥离,剥离后食道黏膜留有溃疡斑痕,这种病变具有特征性。食道黏膜有大小不一的溃疡面或小出血斑点。有些病例腺胃与食道膨大部的交界处有一条灰黄色坏死带或出血带。肠黏膜充血、出血,以十二指肠和直肠最为严重。泄殖腔黏膜的病变与食道相同,也具有特征性,黏膜表面覆盖一层灰褐色或绿色的假膜,粘连很牢固,不易剥离,黏膜上有出血斑点和水肿(图11),具有诊断意义。
肝脏不同程度肿大,肝表面和切面有大小不等的灰黄色或灰白色的坏死点,少数坏死点中间有小出血点,这种病变具有诊断意义。雏鸭感染鸭瘟病毒时,法氏囊呈深红色,表面有针尖状的坏死灶,囊腔充满白色的凝固性渗出物。
产蛋母鸭的卵巢滤泡增大,有出血点和出血斑,有时卵泡破裂,引起腹膜炎。
(六)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特征症状和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本病传播迅速,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特征性症状为体温升高、流泪、两腿麻痹和部分病鸭头颈肿胀。有诊断意义的病变为食道和泄殖腔黏膜溃疡、有假膜覆盖的特征性病变和肝脏坏死灶及出血点。进一步的确诊要进行实验室诊断,如病毒分离与鉴定、RT-PCR技术等。
类症鉴别如下:
1.鸭霍乱:鸭瘟最易误诊为鸭霍乱。鸭霍乱常呈零星发生,成年鸭易感,尤其是产蛋期母鸭更为多发,而雏鸭很少发病。鸭霍乱能传染鸡等其他禽类。鸭瘟病程长,流行范围广,鸭瘟不会引起鸡发病。鸭瘟的食管和泄殖腔黏膜有结痂性或假膜性病灶,肝脏有大小不一的灰白色坏死灶,坏死灶中央有鲜红的出血点或周围有出血环,而鸭霍乱没有此变化。鸭霍乱病鸭的肺脏有弥漫性充血、出血和水肿,或者出现大叶性肺炎,而鸭瘟病例肺脏多无变化。多种抗生素药物可治疗鸭霍乱病鸭,效果良好,而使用这些药物治疗鸭瘟则无效。
2.鸭流感:鸭流感病例不会出现鸭瘟病例的肝脏、食管和泄殖腔黏膜的特征性变化,仅此可区分鸭瘟与鸭流感。
(七)防治措施
1.平时预防措施:坚持自繁自养。从无病鸭场引进种蛋、种雏或种鸭,并严格检疫。要禁止到鸭瘟流行区域和野水禽出没的水域放牧。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鸭群健康水平,增强抗病力。鸭场严格执行防疫消毒制度,掌握本地疫情信息,防止鸭瘟病原侵入场内,确保鸭群安全。合理的免疫预防,可在雏鸭20日龄时进行首免,4~5月后加强免疫1次即可。
2.发病时治疗措施:一旦发生鸭瘟时,要按国家防疫条例上报疫情,划定疫区,进行严格的封锁、隔离、焚尸、消毒等工作。疫区的肉鸭屠宰加工厂,禁止收购有疫情场的鸭,要严格执行检疫检验制度。屠宰中发现的可疑病鸭及其内脏等,需经高温处理后利用或废弃。此外对鸭群用疫苗进行紧急接种。要禁止病鸭外调和出售,停止放牧,防止扩散病毒。在受威胁区内,所有鸭和鹅应注射鸭瘟弱毒疫苗,母鸭的接种最好安排在停产后,或产蛋前一个月。
发生鸭瘟时,及时治疗,可减少死亡。具体治疗措施如下:
(1)特异治疗:本病早期治疗可用抗鸭瘟高免血清,每只成年鸭肌内注射1毫升,有一定疗效。
(2)抗病毒治疗:用聚肌胞(一种干扰素诱导剂)进行早期治疗,每只成鸭肌内注射1毫升,3天1次,连用2~3次。或用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每千克饲料添加100~200毫克,连用5天。
(3)抗应激与防继发感染:可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等用于抗疾病应激,提高鸭的抗病能力,作为辅助治疗。同时可选用一些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和恩诺沙星配伍防继发感染。
(4)中草药治疗:黄芩80克、黄柏15克、千子50克、大黄20克、银花藤100克、白头翁100克、龙胆草100克、茵陈45克、板蓝根90克、甘草10克,车前草、陈皮做药引(100只鸭的用量)。上药加水500毫升,留煎液约2 500毫升,每只鸭每天灌服(或饮用)25毫升,连服3次,连服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