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是指由逆转录病毒科禽类C型逆转录病毒属中的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引起的,鸡、鸭、火鸡和其他禽类的一群病理综合征。这群病理综合征包括急性网状细胞肿瘤形成、生长抑制综合征、淋巴组织和其他组织的慢性肿瘤形成。它是代表马立克病和白血病以外发现的,禽类病因不同的第三群病毒性肿瘤病。
一、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
(1)火鸡最易感染,其次是鸡、鸭、鹅、鹌鹑等。
(2)一般感染低日龄鸡,特别是新孵出的雏鸡及胚胎。感染后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或免疫耐受。而大日龄鸡免疫机能完善,感染后不出现或仅出现一过性病毒血症。
(3)水平和垂直传播2种方式,从口腔、泄殖腔拭子及其他体液中可检出REV,水平传播是其发病的主要途径。
(4)REV污染某些疫苗(如MD苗、禽痘苗、新城疫苗)时,即可引起人工传播,并诱发矮小综合征和肿瘤。
【临床诊断与剖检】
(1)急性网状细胞增生:主要由缺陷型REV-T株引起,潜伏期最短3天,通常在接种后6~21天出现死亡,很少有特征性临床表现,但新孵雏鸡接种后死亡率可达100%。病理变化主要是肝、脾肿大,并伴有局灶性或弥漫性浸润病变。病变也常见于胰、性腺、心和肾。
(2)矮小综合征:又称生长抑制综合征,是由完全型REV引起的几种非肿瘤疾病的总称。患病禽瘦小,羽毛发育异常。剖检可见胸腺、腔上囊发育不全或萎缩,前胃、肠道发炎,肝脾肿大,呈局灶性坏死。外周神经水肿。体液免疫应答下降。
(3)慢性肿瘤形成:包括鸡腔上囊源性淋巴瘤、非腔上囊源性淋巴瘤和火鸡淋巴瘤。鸡腔上囊性淋巴瘤潜伏期较长(17~42周),表现为肝、腔上囊呈肿瘤性生长。非腔上囊性淋巴瘤潜伏期最短的为6周,表现为腔上囊萎缩,脾、心、肝、胸腺有肿瘤,外周神经肿胀,似矮小综合征。火鸡淋巴瘤潜伏期15~20周,典型病变出现在肝和其他内脏器官。
【实验室诊断】
RE病毒血症往往是一过性的,而且毒价相当低,但胚胎感染或发生免疫抑制时毒价则很高。
(1)病毒分离,可从不同的病变组织中分离到REV,也可从血液中获得。血中的白细胞、淋巴细胞是分离病毒的较好材料。疑似病鸡的血清或血浆,采集后立即用于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CEF)或置于-70℃保存备用。脾脏、肝脏、肾脏采集后,立即研磨成悬浮液供接种CEF,或置于-70℃保存。疑似污染REV的弱毒疫苗,在用于分离病毒前必须保存在相应疫苗规定的条件下。
(2)诊断上具有意义的病理变化是网状细胞增生。
(3)电镜技术。
二、防治要点
【防治原则】严格养禽场生物安全,杜绝疫苗的REV污染。
【防治】目前无治疗RE的方法,也没有有效预防本病的报道,但给雏鸡注射无细胞的JMV-1培养上清液,可显著降低接种RECC-cubo肿瘤细胞引起的死亡率。及时淘汰血清抗体的阳性鸡,是当前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
在国内外对RE及其疫苗免疫研究中,对REV的分子生物学及病原诊断,疫苗研制和应用,以及RE病理变化等方面已取得了明显进展,而对RE的免疫发病机理迄今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因此,应全面深入研究RE的免疫发病机理,为免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三、诊疗失误产生的原因及纠正
临床应注意RE与马立克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相鉴别诊断。肿瘤病变中有淋巴网状细胞增生是REV的典型病变,因为这种细胞对后两种病都不是典型的病变。急性网状细胞瘤由于自然病例少、潜伏期短,故易与MD或LL区别。注意矮小综合征与鸡MD、鸡腔上囊性淋巴瘤与LL的鉴别诊断,后者可结合病原学和血清学技术加以区别。PCR可准确诊断本病,因只有来源于REV感染组织的DNA才能扩增。未感染鸡血液或MD、LL肿瘤的DNA不能扩增(表19)。
表19 RE与LL、MD的鉴别诊断
项目 | 网状内皮增殖症(RE) | 淋巴白血病(LL) | 马立克病(MD) |
病原 发病年龄 麻痹或瘫痪 外周神经和神经节受害 法氏囊 淋巴样细胞种类 肿瘤细胞性质 | REV(反转录病毒) 雏鸡多发 少见 少见 常见萎缩 网状内皮细胞 不明 | LLV(反转录病毒) 16周龄以上 无 无 结节性肿瘤 均一的成淋巴细胞 91%~99%B细胞 | MDV(疱疹病毒) 4周龄以上 通常有 通常有 弥漫性增厚或萎缩 多形性的成熟和未成熟淋巴细胞 60%~90%T细胞,3%~25%B细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