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兔生产中,引种是经常遇到的一项工作,也是家兔育种工作中的重要技术措施。实践证明,引进种兔品质好坏,直接关系到兔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对养兔生产的发展产生影响。为了发挥引进种兔的生产效能,正确的引种技术和方法是发展肉兔生产成败的关键。
引种必须首先考虑国家对发展养兔业的区域规划,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计划饲养的品种类型。所引进的品种要有好的适应性,育成历史悠久,分布地域较广,其原产地的自然条件(地形、海拔、气候等)、社会经济条件和饲养管理技术水平等与引入地区差异较小,利于发挥其最大的经济价值。
1.引种场的选择
由于家兔的选种、育种需要一定的规模和技术条件,所以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到那些管理科学、技术雄厚、种兔多、信誉好、服务周到的专业育种场、国有种兔场或相关的专业大户去选购。引种前要对以下情况进行咨询和调研。由于家兔品种的保存、选育提高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条件,所以引种应到拥有种畜禽生产许可证和防疫卫生许可证的种兔场。
(1)要了解对方是否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认证,有无国家畜牧主管部门核发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一般来说,只有经过国家认证的兔场才具备出售种兔的资格,没有经过国家认证的兔场原则上是不能以种兔名义向外销售的。
(2)要了解该兔场有无专业的育种技术人员,兔场的管理是否严格有序。没有专业育种技术人员,即使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也是不可靠的。其提供的种兔的质量是无法保证的,引种时宜慎重。
(3)要询问对方的种兔来源、种兔的生产性能状况,确保能达到哪些标准。要亲自到兔场考察,比如种兔的体型外貌一致性如何,品种特征是否突出,兔群年龄结构是否合理,兔群大小是否适宜等。如果兔群很大,特征明显,各年龄结构的家兔都有,而且管理有序,证明具有育种能力。如果兔场只有待售的种兔和少量的成年兔,没有或仅有少量的幼兔,种兔很可能是从外边买来的,就不应在此引种。
(4)要注意对方有无炒种行为。炒种者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种兔来历不明,无法提供种兔的系谱档案;质量参差不齐,品种不纯,提供的种兔多为老年兔、幼兔;夸大养兔效益,盲目吹捧,将母兔的年产仔胎数、胎产仔数理论化;重母轻公,抬高母兔价格,淡化公兔在种群中的地位;缺乏技术服务,对科学养兔的知识一知半解;打着回收招牌骗人,且回收价格比市场价高出很多;缺乏“三证”。
(5)要从侧面了解该种兔场近期有无重大疫情。这一点可以通过参观兔场知道。如果兔场卫生条件很差,缺少必要的医疗设施和消毒工具;工作人员乱串,没有穿戴统一的工作服;用具乱丢,管理不善;多数产仔箱内没有仔兔,或每胎仔兔不足5只等,均可证明该兔场技术薄弱,成活率很低,疫情也一定很严重,千万不要在这里引种。
(6)要了解对方有无种兔的系谱档案、防疫记录,种兔有无耳号,是否可以挑选。如不可以挑选,尽量不引种。
(7)引种后有无质量保证。有无技术服务,能否签订合同等。
2.引种前的准备工作
引种前做好兔笼舍和饲料的贮备,并做好清洁卫生和防疫工作,既要保证引进的种兔有一个舒适安静良好的环境,又要让兔吃饱吃好,万无一失。有条件的,应做引种试验。引种试验是正确判断一个品种能否适应新引进地区的饲养管理条件等的最好的办法。方法是先引进少量种兔,进行引种试验。如引进的品种能较好地适应新引进地区的自然条件和饲养管理条件等,表现出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种用价值,方可大量引种。或者在同一时期引进多个品种试验,选择生产性能等方面表现最佳的品种。
为了保证引种工作顺利进行,必须严格执行兽医检疫和防疫制度,严防各种疫病的传入。引种一周以前严格检疫,做好兔瘟、巴氏杆菌苗、A型魏氏梭菌苗的预防注射。不论是到疫区还是非疫区引种都要进行兔瘟疫苗的免疫注射,一般在起运种兔前20天注射。
3.选最佳引种季节
一年四季不仅气候不同,而且提供的饲料条件也有较大的差异。家兔引种以气温在20~25 ℃比较合适,此时正是春、秋两季。该时期气候条件好,饲料条件也好,有利于家兔的生长发育。特别是秋季种兔引进后经过一个冬季的饲养,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和饲养方式有所适应,至翌年春季就可配种繁殖,投入生产,有利于提高引种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最佳引种季节是春、秋两季。夏季气温高,家兔最怕热,应激反应严重;冬季气候寒冷,兔体小受寒易引起发病。特别是刚断奶的仔兔,由于饲养管理条件的突然改变,又受炎热或寒冷环境的刺激,极易造成病害,甚至死亡,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个体的挑选
确定引进品种,考察好引种场,做好引种准备工作之后,要请专家、技术人员或有经验的人进行选种。选择的个体要符合品种标准(特征),发育良好,健康无病,生殖系统发育正常。同时,要求种兔有系谱档案,个体间无亲缘关系,特别对引入同一品种的公兔来讲,应从不同品系中挑选。所有种兔系谱中亲代和同胞的生产性能要优。特别要把握好引进种兔的年龄、确定好引种的数量。
(1)引种年龄。种兔年龄与生产、繁殖性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种兔的使用年限一般只有3~4年。以3~4月龄的青年兔为主要引种对象。因仔兔的适应性和抗病力极差,最容易死亡,成活率低;老年兔的利用年限较短,生产性能、种用价值低;青年兔对环境条件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并表现出一定的遗传性能和生产性能,引种的成活率高,利用年限长,种用价值高,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2)引种数量。根据引种的目的、经济实力和现有的条件(如场地、笼位、饲料、技术等)确定引种的数量。一次引种的数量多,则见效快,能尽早地达到引种的目的和完成计划兔群的规模。农村养殖户以2~3组(10~20只)为宜,专业养殖户以10~15组(30~50只)为宜,一般大型兔场以50~100组(200~400只)为宜。
5.种兔运输
种兔运输前应做好一切准备工作,运程若在24小时内的途中可以不喂,超过24小时的途中最好饲喂1~2次。饲喂原兔场用的草料,选容易消化、含水量低、适口性好的青绿饲料(野青草、胡萝卜、南瓜之类等),防止腹泻,精料可以不喂。但不能让种兔采食过多,因饱食后大肚行动不便就易发生拥挤压伤,甚至死亡。如途中停留几天时,最好将兔卸下放到宽敞的地方,让其充分休息。
运输时可用竹笼、铁丝笼或纸箱等装运,笼高以不让公兔跳上母兔爬跨为度,笼底间隙或笼眼以兔脚插不进去为宜,笼底最好放些消过毒的干草或刨花,还必须通风良好,笼内不能拥挤,有3/5或最小1/2的活动范围。笼底下边要有塑料布不能漏粪尿。若两地相距较近,一笼装2~3只,最多不得超过4只。在装笼之前,应认真全面地进行健康检查和检疫,确认无病时,向当地兽医部门领取检疫、运输证明。此外,每个笼具应有一个标签,注明品种(系)名称、性别、年龄、体重和只数,利于途中管理和到达目的地后分发方便。
6.引种后的管理
引种后要及时分散,单笼饲养。同时要严格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种兔经过长途运输后,往往会出现感冒、打喷嚏、腹泻和暴发巴氏杆菌病等。因此,到达目的地后,应先让种兔休息2~4小时,然后再给予清洁的饮水,最好在饮水中放一些葡萄糖,或饮用0.01%高锰酸钾水,或0.01%~0.02%痢特灵水,要严禁暴饮暴食。
(2)在饲养管理方面,饲料要逐渐由原产地向引入地慎重过渡,切忌突然改变,引起应激反应。喂量一定要控制,第1天喂量占平时喂量的1/2左右,3天后恢复到正常喂量。前2~3天饲料中拌入磺胺类药物或土霉素,以防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为防疥癣,逐只用1.5%敌百虫液浸脚。
(3)运抵引入地后,要隔离观察15~30天,待采食正常,经检验证明确实无病,身体健康才能转入健康兔舍或繁殖兔群饲养。在隔离期间,发现异常或病兔应及时分开,加强护理和治疗,防止疾病蔓延。同时,要做好防鼠、防兽害工作。运入新的地区每饲养5~6个月再进行1次兔瘟疫苗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