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蹄目 (Artiodactyla)、反刍亚目 (Ruminantia)、骆驼科 (Camelidae)、骆驼属(Camelus)动物。根据驼峰数目,分为双峰驼(Camelusbactrianus Linnaeus, 1758) 和 单峰驼 (Camelusdromedarius Linnaeus, 1758)。
起源和演化 骆驼起源于北美。1963年,佐伊纳(Zeuner)认为现代的两个骆驼种都属于骆驼属,是从更新世演化来的。在山西省东部的下更新世地层中,发现了类驼化石——现代骆驼较早的祖先;在河南省、北京市周口店等地也发现了时代较晚的骆驼化石——巨类驼。属于更新世晚期的内蒙古萨拉乌苏河流域的地层中, 出土了 “诺氏驼”的化石。“诺氏驼”比现代骆驼体大,是现代双峰驼的近祖。1967年,纳威托(Naw-ito) 认为现代单峰驼是从双峰驼演化来的, 因为它们有一个前峰的遗迹, 在胚胎和成年时期都可以看到。1963年,佐伊纳认为世界各地至今尚未发现有野生单峰驼存在。在戈壁沙漠上出现的少数野生双峰驼群是逃到野外生活的家骆驼;但也有人认为,双峰驼还有少数野生种残留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和蒙古的西南地区。分布面积虽大,但种群密度却很低。它们与家骆驼属于两个不同的种, 学名为: Camelus ferus Przewalski,1883。这些野生双峰驼较驯化的双峰驼体型更细些,峰小,毛稀且驼峰从不见垂向一边(图)。1963年,蒙塔占(Montagu)认为蒙古有家养双峰驼和野生双峰驼的杂交种。哈萨克用单峰公驼与双峰母驼杂交;土库曼用双峰公驼与单峰母驼杂交。前者叫哈萨克型,后者叫土库曼型。
野 骆 驼
驯化 在内蒙古、新疆、甘肃等省、区的一些“岩画”中,有驯驼和骑驼的图象。这些岩画,多数是属于新石器时代到铜器时代的写实作品。可以看出,华北和西北诸省、区是双峰驼驯化较早的地区。驯化单峰驼始见于公元前1800年左右的阿拉伯,其中心在该国的中部和南部。此后伊拉克在公元前800年、印度在公元前500年、非洲在公元200年亦有驯养。
生物学特征 骆驼背上具有1~2个驼峰,颈长弯曲,体型呈高方型。以指(趾)枕着地,软蹄(蹄底有较厚的角质层),复胃结构与其他反刍兽不同,红细胞呈卵圆形。这些结构和机能上的特点,能使它们适应于荒漠和半荒漠地区,并逐渐得到了高度的强化。其特点是:①耐渴。骆驼鼻甲骨呈卷轴状,鼻粘膜面积大,起着热交换器的作用, 呼出的气体经过鼻冷却能够回收50%的水分。瘤胃大,饮水量大,夏季一次饮水量就高达50~80千克,可供3天的体内代谢需要。汗腺不发达,粪尿失水较其他家畜少,冬季缺水时,日耗水量不及体重的1%。在较长时间缺水时,可由腹腔和驼峰的脂肪氧化,生成代谢水及动用体组织液和细胞液补偿。另外,骆驼血液中有一种高浓缩蛋白质,有保持血液中水分的效能; 红细胞对低渗溶液抗力大, 即使膨胀一倍,也无不良后果,在外源性水分长期缺乏时,血浆浓缩,渗透压上升,红细胞内水分渗出至血浆,红细胞体积缩小,但并不影响红细胞膜的生物学特性,当重新饮水后, 红细胞恢复或接近正常水平。②耐粗饲与耐饥饿。骆驼由于嘴尖齿利,上唇纵裂似兔唇,下唇尖而游离,唇薄而灵活,伸缩力较强,颈长, 上下左右活动自如,能低头采食离地3~5厘米的植物,也可采食2~3米高的乔木枝叶。从口腔构造看,上、下唇与口角外缘密生短毛,上颌齿垫异常坚硬,两颊内布满长锥状角质化乳头,臼齿冠高而发达,齿面宽,皱纹粗壮。齿缘突起呈锯齿状,下颌关节灵活,能左右磨动,咀嚼肌强大,唾液多而粘稠, 能利用别种家畜所不能利用的或极少利用的各种粗硬带刺、木质多、灰分大的草本和木本植物。骆驼抓膘储脂能力强,成年骆驼夏、秋季日采食量31. 2~33. 6千克, 有助于驼峰和腹腔沉积大量脂肪,一般可沉积30~50千克, 个别骟驼高达100~160千克。骆驼性情比较安静,基础代谢水平低,能量消耗少。在静止状态时, 骆驼每小时所消耗热能仅为马的62%。在沙漠中驮载100千克,行走1千米,所消耗热能仅为马的1/3。③耐酷热。骆驼在中午炎热时,能将体温升高,以缩小体温与气温的温差。夏初骆驼被毛脱落,并经一短暂的“无毛期”, 才能逐渐长出新毛。此时正值小暑后的炎热夏季,有利于散发体热。骆驼背腰上有两个驼峰,由于脂肪的绝缘作用,可有效防止太阳辐射对背部的伤害。前膝、肘端、胸底和后膝着生有7块大小不等的胼胝体,卧地时由肘端、胸底和后膝五处支持体重,可使其他部位与地面保持一定距离,头颈高抬、后腹上卷,母驼乳房离地20厘米以上。公驼包皮末端后折, 睾丸位于肛门下两股之间, 炎热时显著缩小,甚至提入腹腔,以适应沙地过高温度。④耐严寒。骆驼体脂主要沉积于驼峰和腹腔,既可保暖,又可随时补充热能的需要。厚密的皮和被毛,减少体热散发。遇暴风雨时,选避风处,顺风而卧,尾夹于两股之间。飞端着地,四蹄贴腹,以缩小散热面积。冬季角质垫能防止热传导。⑤耐风沙。骆驼双眼有单独启闭功能,上眼睫毛长密而下垂,遇风沙时呈半闭合状态,以防尘沙入目。又由于泪腺、瞬膜发达,利用增加泪水和瞬膜后移,掠去眼球表面沙土,故在4~5级左右的风沙天,仍可采食和游走。鼻孔狭长,斜而呈裂缝状,可随意启闭,两鼻孔各有小管通出于唇中沟, 鼻孔周围密生有1厘米长的鼻毛,上呼吸道形成皱襞,这些都能起到过滤阻沙和湿润空气的作用。上、下唇与口角外缘和耳壳内的短毛十分发达,两耳活动灵活,对防尘沙侵入,也有显著作用。沙漠和盐碱地松软易滑,反弹力小,骆驼是以指(趾)着地的蹄行兽类,第三、四指枕愈合成一个宽厚柔软、内充弹性组织和弹性纤维的脂肪囊,外角质层厚0. 6~0. 9厘米,前足着地时指枕面积增大为68.0~71. 5平方厘米,以负担庞大的体躯,不致陷入沙中,当提足时指枕面积缩小为62. 0~65. 5平方厘米,有利于运步。第三指节骨的下端,长而弯向下端的角质蹄钩,有固定指(趾)之作用,防止在沙地行走后滑。骆驼尚有厌湿和耐空气稀薄等习性。公驼排尿时, 尿道口向后, 是与其他家畜不同之处。
利用 骆驼是荒漠、半荒漠地区农业生产和运输的重要畜种,担负着耕、种、耙、犁及运输;沙漠地段的地质勘探、测绘、军运和骑乘巡逻守备任务;驼绒加工毛呢、毛毯和高档精纺制品,以及絮衣裤、被褥或纺绒织衣等。驼皮可加工皮箱、皮鞋及皮件。驼羔皮轻柔保温、久穿不毡、美观大方、耐磨耐穿,宜做短皮衣,为老年人御寒佳品。驼骨除加工骨粉、骨胶外,尚可做多种骨器工艺品。驼乳可做奶茶、酥油、干酪、奶酒等。驼肉低脂肪、高蛋白, 氨基酸含量高达50%左右, 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5%左右。
中国养驼业 夏、商、周、秦时期,中国北方草原即已饲养骆驼,且实行舍饲管理。汉代,在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六苑三十六所里,饲养了大量的骆驼。南北朝时期,各游牧民族向内地迁移,逐渐深入到甘肃、陕西、山西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带,仍以牧为主,成为中国养驼史上数量最多的时期。隋朝的壁画上,有双峰驼驾车的情景。到了唐朝,随着对外贸易及军备的需要,已提到与马并重的地位。及至宋代,骆驼用于交通运输业十分发达,当时,“相驼”、“医驼”的研究进展较快,出现了《医驼经》、《马牛驼经》、《橐驼医药方》和《橐驼经》等专著。到明、清时期,在今察北设牧场兼养驼,每群约百余峰,共约10万余峰,专供军用。1912~1949年的37年间,骆驼头数大幅度减少。1936年全国共有骆驼40余万峰,而到1949年骆驼仅有20多万峰,减少了近一半。1949年,随着畜牧业的恢复和发展,1980年末,西北与内蒙古骆驼存栏数为61. 4万峰,占牧区家畜数量的73. 1%,占农区家畜数量的26.9%。中国双峰驼数量居世界第一位。年产驼毛约2 000吨, 每年出口约600吨, 占国际驼毛市场的20%。